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020-11-24吴思俊
吴思俊
(北京市健翔学校中学,北京 100191)
1 兴趣对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主动地模仿与实践;而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态度消极,经常迟到或旷课,课堂上总是逃避教师的提问。以上2类学生的不同表现,与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兴趣具有选择性与趋向性的表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稳定性、持久性等都有定向作用。浓厚的兴趣,会让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产生一种积极、主动、专注、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对教材外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产生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可见,兴趣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并最终提高体育教学质 量。
2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本文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2.1 观念型策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伴随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即强调“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观下,体育教师普遍认为“无论学生是否喜欢体育,只要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要做什么”。换句话说,在这种教学观下,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非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心理学对兴趣的定义看出,个体只有做到“积极探究”和“积极情绪体验”才能产生兴趣。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观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肯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情绪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现;等等。
2.2 内容型策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体育课程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田径运动、常见球类运动和健美操运动,内容较为单一。有些中学虽然将游泳、跆拳道、网球等运动引入体育教学内容,但这些知识多作为拓展知识,理论知识内容和动作技能内容都非常少。中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参与体育教学,不仅希望强身健体,还希望缓解身心、增长见识。在这种观念下,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跑步、踢球、做操势必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需求。首先,体育教师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舞蹈、音乐、动漫等)。然后,体育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体育内容中。期间,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兴趣爱好融入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这样不仅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3 方法型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游戏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体育动作技能。再如,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比赛法,让学生在一种紧张刺激、相互对抗的过程中检查自己掌握的动作技能,同时增加比赛经验,培养竞争意识。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体育比赛,以真实可触的体育比赛场景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加油助威、技术分析、学习模仿等行为中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游戏法和比赛法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够满足学生娱乐放松、运动健身、表现自己、激发潜能等多样需求,最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将游戏法和比赛法应用于热身练习、专项技战术练习、运动恢复练习等环节。
2.4 手段型策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对互联网已经非常熟知和喜爱。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微课教学;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每个学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利用本校或外校建立的体育教学云平台,汇聚各类优质体育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互动沉浸式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运动状态,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2.5 评价型策略: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会表现出按时上课、主动预习、注意力集中、经常提问、积极模仿、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等行为,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上述行为对其体育学习兴趣进行评价。发现学习兴趣低的学生,体育教师要从主、客观2个方面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体育教师不能强制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而是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引导,要求体育教师从体育运动价值、体育运动与个人未来发展2个角度指引中学生逐渐增强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激发体育学习兴趣。鼓励,一是要求体育教师关注性格内向、身体瘦弱(或肥胖)的中学生,给他们降低教学评价标准,让他们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二是鼓励身体素质好、运动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给他们提高教学评价标准,让他们通过多次的训练或比赛实践,肯定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找到体育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3 实施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策略时应考虑的因素
3.1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的数量与质量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是中学体育教学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是否完善,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中学依然存在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因此,学校应将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中,设立专项资金,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的资金投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保障体育教学的高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2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相比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氛围上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易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存在内容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降低参与热情。学校要让体育教师、班班主任通过问卷调查或课堂提问的形式搜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学校组织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对学校已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在内容上,增加中学生感兴趣的街舞、棒球、网球、定向运动等项目;在形式上,在原有的大课间基础上,增加班级竞赛、年级竞赛、师生趣味竞赛等活动。
3.3 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批高素质、强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目前,我国一些中学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偏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体育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中学生文化课学习压较大,他们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倘若一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但经常以“权威者”自居,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质疑自己的态度与行为,缺乏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那么,学生也无法兴趣盎然地上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使自己成为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启发者、助力者。
3.4 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互动性
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注重家校合作,将体育教学中“兴趣激发”作为共同的目的,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媒介,针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主题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体育教师也要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了解学生校外的体育运动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4 结 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个体走向成功必不或缺的因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利用相关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情绪健康和精神健康。根据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运动需求,本文认为,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策略应着重于教学观念方面的“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方面的丰富性、教学方法方面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方面的信息化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科学化,并考虑策略实施的因素,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