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工匠精神向度的民族地区职校生培育机制研究
2020-11-24侯岷炎杨一兵杨民东钟文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侯岷炎 杨一兵 杨民东 钟文斌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在历经政府主导下的规模发展和高速增长之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步入到深水区,提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必将面临更深层次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已成为迫切需要探究的一个重大命题。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因此职业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培育的效果上。进而,从主体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尤其强调学习者主动意识及能动性的发挥。否则非但学生难以成才,而且一切有关职业教育的设想和方略恐怕都会踏空。由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秉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立足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积极走出一条富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道路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前期相关实践探索
前期研究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民族地区职校生起始素质水平偏低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心理阴影,中小学阶段的“差生”标签,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短视和功利化思维取向,使得民族地区职校生起始的综合素质处于偏低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课后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系列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课后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唯上”倾向浓重,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关照;校园文化枯槁,班级建设缺乏精神内涵;学生网瘾问题比较普遍,无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学校也没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校园活动的内容安排对学生的切身需要关照不够,且不成体系,难以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难以充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原有基础脱节而造成学不懂;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和明确的职业能力导向而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脉络;教学不强调课堂效益,难以使学生产生获得感;由于缺乏对应的职业实习体验,学生始终建立不起应有的职业感知、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实训教学只是单纯地强调技能操练,缺乏与工作相关的规范、责任、道德及职业心理的培养,使得学生最终难以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综上,学生在个人成长方面缺乏必要的台阶,职业成长的路途也不畅通。
三、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课程组成员经调研发现,民族地区职校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未来的规划少、学习动力弱、自信心及获得感差,且有留守背景学生占比偏高。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可认为,在前期阶段,应竭力帮助学生找到家庭归属感和自我存在感;在中后期阶段,则应注重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效及社会价值。这才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人本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职校生教育提供了基本的逻辑秩序。
(二)有关生命的整全发展理论
刘铁芳在《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人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文中对学生生命的整全性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追求生命的整全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李伟言在对该书的书评中同样强调教育要回归身体。回归身体的教育学把教育的过程理解为从自然性到社会性,从身体到心灵,从感觉到精神的发展过程[1]。位涛在对该书的书评中指出,当前教育的全部任务都只是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显然这是一种平面化的教育。不利于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学生的成长发展需遵循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同时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包含和成全了其它阶段的教育[3]。
由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既要注重其未来发展,又要注重其当前发展,既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性,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的阶段性,即认识到每个阶段都有其存在问题和教育任务,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包含和成全了其它阶段的教育,进而把学生当前所迫切需要的教育与其未来发展的
教育有机结合了起来。由此,以上理论分析为民族地区职校生教育提供了基本的阶段和层次发展逻辑。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总
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塞里格曼认为,积极的个人特质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自觉等要素构成,并认为个人特质即积极心理品质是核心[4]。这一观点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普遍赞同。董辉认为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需于高职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完美,注重积极人际环境、积极家庭环境以及积极校园环境的建设[5]。为此,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工匠精神,本课题成员从多个层面开展研究探索,并取得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对民族地区职校生全员共育的研究
三全育人背景下,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各教育主体是否都真正关注、关心职校生的成长和发展势必成为职业教育事业能否健康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各教育主体充分联合起来开展全员共育就能够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基础性的教育保障。
(二)对在校园活动中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课外活动对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外活动是学生生动思维的来源[6];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前期经验;课外活动能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7]。但是,目前的课外活动往往是成点状的,不具连续性和系统性,因而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要想切实通过课外活动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就需着实构建出一套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外活动体系。
(三)对在班级生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
班级是学生在校园的基本生活单元,一方面要把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工匠精神的宣扬才有其宏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把工匠精神浸润到学生生活及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才能够焕发精神自觉。所以,在班级生活中推行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在学习工作中推行工匠精神的一种整全性补充,更是一种筑基性促进。这是对在班级生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一个全新认识。
(四)对在实训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抓好下面几件事:
1.研究学情,把握学情,理解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同时优化教学安排,调整教学内容,使之契合学生各阶段的发展要求。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
2.制定并落实好成体系的安全文明操作细则和纪律规范,在面临违纪问题时尽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遵守纪律规则和工作规范逐渐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要求;
3.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训操作中来,关照每一位学生的困难、问题和情绪,按照技能发展规律和思政素养发展逻辑开展教学育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点任务;
4.在上述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起合理的、明晰的职业理想,促发学生生命觉醒。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工作。
五、以上研究积累的合成
基于前期实践探索、理论基础分析和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立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旨在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走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探寻道路的初衷,本研究团队从三个层面提出一套新型教育教学体系:
1.统筹现有人、财、物力,以“互联网+师、亲、子(学生)、三联干部和心理指导师交流互动”平台为主要手段搭建以增强职校生心理资源为导向的心理阴影补偿机制;
2.以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为主导,多样化的校园及社会活动为依托,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为支撑,构建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
3.尊重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兴趣过渡到职业认同的认知规律,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推动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效益,增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及获得感,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转变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班级建设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构建学习与生活双管齐下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
综上,心理阴影补偿机制、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和职业精神养成机制三者相互促进又依次递进,进而构成了民族地区职校生培育的有机系统。
六、结语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育实施既要注重职校生未来发展目标,也要注重其当前存在问题。注重未来和注重当前两者应该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籍此,本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旨在培育民族地区职校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工匠精神的民族地区职校生培育机制。该培育机制具有梯次分层推进的特点,进而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走出一条富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道路提供了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