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0-11-24江伟
文/江伟
柔性管理立足于人性化理念,强调先深层次转变学生思维,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在潜移默化间改变行为习惯。
一、柔性管理的核心内涵
柔性管理是指一种非单向性、非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从学生管理方面来说,该管理推崇公正、民主、平等的理念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维意识与价值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且客观认知自身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
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切勿完全模仿套用他校的规章条例,而是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与公开性,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柔性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管理,而非一味地苛责训斥。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尽可能地打消学生的顾虑,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柔性管理还应当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与规范个体的行为习惯,维护校园秩序。
二、校实施柔性管理的实际意义
(一)新时代教育理念与教育环境要求
在全面倡导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环境背景下,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扩招工作,为莘莘学子提供求学深造的机会。从社会性质层面来说,高校是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机构,而自费上学与自主择业使学生成为“消费者”的角色。立足于消费者的角度,学生更加期望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然而,刚性管理中“不准、不得、禁止”等字样,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消费者的民主权利,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感,进而干扰高校办学秩序[1]。
进入21世纪,各行业主体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这种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竞争。薪资优惠、发展空间大的工作岗位往往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而柔性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也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知名度,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二)顺应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
随着跨领域文化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本民族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有的人喜欢自己努力奋进,有的人喜欢投亲靠友;有的人不甘平庸,有的人安于现状,等等。大学生群体只有深刻认知传统文化思想和当代优秀价值理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
当前,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型,自主辨识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腐蚀,导致价值观扭曲。例如,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反集体意识、叛逆意识、非主流意识增强。如果管理者单纯采用一系列形式化的管理手段,未能客观衡量个体差异,极易使潜在矛盾扩大成危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践行柔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柔性管理视角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往往以趋利避害的“理性人”为理论假设,以强制约束、奖惩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尽管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但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3]。尤其是在讲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基本原则、以及多元化文化思潮相辅相成的大环境背景下,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整体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1.物化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督促学生安分守己为核心目标,管理者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与执行管理条例的“机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缺乏重视。当学生出现打架斗殴、辱骂师长、扰乱秩序等一系列违规违纪行为时,管理者往往只是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处罚,未能客观考虑学生的动机与目的,也并未开展情感干预与心理疏导等工作。另外,在这种管理理念下,管理者盲目注重个人的地位与权威,致使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与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思想理念相悖[4]。
2.学生管理模式单一化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宗教信仰与行为习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管理者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管理制度,加强学籍管理、学分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与活动管理。然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各高校多采取程序化、模式化管理手段,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尽管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但也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良好发展。
此外,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多呈现出“警察”“家长”的姿态,处处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达到密不透风的境地。这种缺乏弹性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感觉到丧失人身自由,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作祟,使学生产生极为强烈的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客观来说,这对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都极为不利。尤其是在多元化教育环境中,刚性管理模式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学生管理实践水平不足
每一位学生都是享有表达喜怒哀乐权利的社会个体,都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特征的整合体,并且都具有心理需求、文化需求与利益需求。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干预和改变个体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力量。换言之,只有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加强心理感受,才能有效调节个体的心理应对机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多数管理者都忽略了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未能通过创设情境、情感诱导与心理干预等方式教育学生,极大地降低了管理工作效率。
三、柔性管理践行路径
(一)树立柔性管理理念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柔性管理的核心内涵就是管理者要尊重、理解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并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的紧密联系。为此,管理者要摒弃官僚思想与独权主义,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群体的客观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性,促使其自主控制行为举止,加强管理工作落实效果。
(二)构建柔性管理模式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创建并执行管理模式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柔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想加强柔性管理模式的实效性,就需积极践行如下四方面内容:
1.柔性规范
《老子》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战莫能胜”,其大致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但攻坚克难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胜过它。由此,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建柔性规范。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柔性规范视为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作风情操。
2.柔性目标
设立柔性目标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在目标指引下,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会误入歧途,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及时分辨假恶丑。
3.柔性决策
管理者要善于使用柔性决策,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而这需要教育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才能实现。
4.柔性策略
大学生群体不单单具有个体差异和可塑性强的特征,而且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不稳定性特征。例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看似循规蹈矩的学生,在某些特定事情的处理方面,可能会因宗教信仰、个人倾向极易不良思想的诱导而表现出一种异于往常的叛逆性。如果处理不及时,极易激化矛盾,甚至让学生与管理者形成对立关系。由此可知,管理者必须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三)创造柔性管理环境
创建柔性管理环境,是加强柔性管理落实效果的先决条件。管理环境主要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其中,软环境是指高校的人文风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主客体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与共同的价值观念,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创建校园文化,就是创造管理环境。硬环境是指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需体现科学的严谨与知识的力量;食堂、宿舍与咖啡馆要体现便捷性、舒适性与高雅性;名人字画应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此优化整体办学环境。
(四)善柔性管理评价体系
评价管理效果是柔性管理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举措。但客观地说,评价管理效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为此,管理者应注重优化柔性管理评价体系。具体策略如下所述:
1.明确评价依据
管理者需采用模糊化评价模式,有效消除学生对传统量化考核的抵触心理。全面推行模糊化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摆脱“精确数字”的束缚,深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进而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2.动态、客观评估管理流程
实时观察和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特长,及时矫正行为偏差,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另外,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说,还要优化调整工作手段,杜绝被动执行。
(五)注重心理健康管理
根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报告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倾向的人数居首。由此可知,加强学生心理干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柔性管理理念的心理管理,旨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练意志品质,促使学生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心理意志是以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导向的,同时这种“共性”精神对于加强学生管理也具有实际意义。具体践行策略如下所述:
其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任课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心理干预的重视;其二,设立私密化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网络咨询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其三,邀请资历深厚的心理咨询师进入高校开展面对面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客观认知心理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其四,鼓励学生参与进社区、走基层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磨练意志品质,促进自我发展。
(六)注重情感管理
在大学生柔性管理中,情感互动是灵活运用心理干预方法的必要条件。情感是个体主观意识渴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思绪变化,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柔性管理模式的非强制性和人性化特征。要想加强学生情感管理,必须践行如下三方面策略:
1.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
这是对情感管理工作深度的基本要求。客观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而且心智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失去自信心,损伤自尊心。为此,管理者需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帮助,保护学生自尊心,促使其坚定信念。
2.付出足够的爱心
管理者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爱护,突破心理障碍,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
3.塑造人格魅力
管理者要依靠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高等院校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教育环境变化形式,积极调整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合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摒弃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心理建设,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以此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