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热”与公众出行利益的平衡策略
2020-11-24谢琳青李仕丰
谢琳青,李仕丰
引言
体育竞技赛事,一直就在见证人类突破自我。人类对于径赛的狂热并非盲目,而是受到基因代码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留在基因代码的远古记忆中,其中一项就是奔跑”。
在人类处于和平时期,体育赛事就是见证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一个平台。马拉松赛事作为奔跑中的一项代表赛事,即便马拉松赛事在其诞生之初是与战争和死亡相关,在人类和平与友好共处发展的今天,成为了连接人们交流与健身的项目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不仅体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于健康生活的更高关注),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自身耐力、体能的突破。
奔跑,不断奔跑,对于人类来说,其风险一直相生相伴。不仅有源于自身身体极限因素,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汽车为标志的交通工具的兴起,“铁包皮”们的兴起与发展,以点及面,辐射全球。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大伙已经屡见不鲜,但是逐渐升高的交通肇事率也提醒大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行车如此,在路上行走的行人更是如此,遑论在极限运动跑马拉松当中。
1 当前城市“马拉松热”下的赛事困境
随着大众体育赛事的普及,马拉松赛事的数量、申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和参与马拉松赛事的群众皆与日俱增。在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数暴涨的同时,专门承办体育赛事的公司及相关体育产业链也花样繁多。由于马拉松赛事相比于其他竞技类体育赛事来说,入门成本低,准备的相应道具也简单。只要有一双跑鞋(或者有利于奔跑的鞋子)就可以跑了。自然,有一定经验的跑者的装备会相对齐全。跑鞋、帽子、腰包、运动手表或者手环、运动盐丸、运动喷雾等一系列的装备,也为体育类相关产业链带来了发展。但是其他诸如高尔夫之流的贵族运动,入门高费用昂贵,且具有私人会所属性。相比之下,参与马拉松赛事的花费显得特别的亲民,并且可以一次性容纳上万选手同时参与。从0到1很艰难,但是从1到10就容易的多,刚刚起步的马拉松赛事,在推广上固然缓慢,可一旦发展起来,并且是高速发展起来,又会陷入一种“跟不上”的困境。
与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之像相形见绌的是,兴盛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现有的交通设施、交通管制的乱象。由于马拉松赛事在城市举办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参赛选手的安全,不能置万千跑友的生命于不顾。为了减少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圈地”。如果将马拉松赛事迁移到荒郊野岭,鲜少有人出没的地方,自然会减少这方面的烦恼。如前文所叙,城市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了城市名片的一种,要在城市内举办,才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以越马为例(绍兴马拉松),将赛道安排通过当地的景点,诸如穿过鲁迅故里之类的,让跑友们可以欣赏到这个城市的好风景。这样一来,对于交通管制的要求就会高一些。如果仅是比赛当天的交通管制,或许当地的市民基于对体育赛事的热爱还是可以接受的。以福建漳州东山马拉松为例,在首届马拉松举办时候,由于第一次举办,为了办好比赛,当地政府牵头,还进行了一次演习。也就是提起进行交通管制,对于赛事做准备。站在参赛选手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办方尽心尽力,很值得赞赏。但是站在当地的居民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妥。这是加注给当地居民的负担。对于大城市来说,一些主干道如果被管制一个白天(马拉松赛事全马一般六个小时,加上比赛前一个小时赛后一段时间,基本上要交通管制八九个小时),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其他路线克服。如果是小县城,克服难度将提升,因为大量人口的涌入,加上城市主干道少且狭小。一场赛事可能会带来一个白天的城市交通的瘫痪。最常见的就是公交车要改道了,出租车打车到不了目的地附近,会给市民带来困扰。大小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的影响的不同程度如同十九大报告所提到的如出一辙,“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
1.1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现状
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起,开始进入“爆炸式”发展,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当中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分量。自2017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里面提到“加快推进体育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合适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此后,中国田径协会在马拉松赛事申请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有趣的是,在2004到2010年间的马拉松赛事一直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自2011年之后,可谓“群魔乱舞”,2011年在我国,拥有马拉松运动的城市申报权的城市只有二十个。在2012年增加了九个,变成了二十九个。而在2014年,一跃翻了一倍,有五十五个城市拥有城市举办权,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田径协会取消了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变成了要求赛事组织者对于赛事的注册,马拉松赛事自此,迅速“奔小康”了。在接下来的年份里面,赛事注册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在2016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赛事就有306场,而下一年2017年,更胜从前。2017年度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就增长至447场,相比于前一年度,赛事数量增长了三分之一左右。而2017年4月22日仅这一日,就有51场,被业内笑称为“马拉松春运”的一天。几何倍的增长速度,可见大众对于马拉松赛事的热爱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同样是在2017年这一年。中国田径协会开始对日益蓬勃的马拉松赛事进行分级,有金牌、银牌、铜牌和不入级之分。不同级别的马拉松赛事所对应的人数规模、赛事服务和后勤措施自是不相同,参差不齐。有“上马”就有“厦马”(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有“海马”和“合马”(海口马拉松、合肥马拉松),也有“北马”“南马”“东马”和“西马”(东莞马拉松、西安马拉松),马拉松赛事以其独特的缩写名字也吸引了一批跑友。不过,对于一场马拉松赛事,是否应该去报名,跑友们会根据对这个城市的知名度、赛事的主办方、赛道的设计是否经过景点等因素来考虑是否要参赛。
1.2 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益处
如今,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名片,各大城市兴起的“马拉松热”,无外乎几个理由,既能提高该座城市的知名度,又可以带来商业利益。与此同时,马拉松赛事毕竟是体育赛事可以对众多跑友带来健身的诸多好处。
如果仅仅只有带来城市名片这一理由。显然不足以证明,为何马拉松赛事可以在大众体育赛事中脱颖而出。我认为理由无外乎政治经济文化之流因素。
在政治方面,大型马拉松赛事往往是国际性的,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参与,有利于促进友好国际城市的发展。虽然大多来参赛的是“黑美人”,以厦门马拉松为例,自2001年举办至今2019年已经有19届,纵观其全马男女前三名,几乎被利比亚、埃塞尔比亚的“黑美人”们垄断了。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以福州马拉松为例,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城市之一,福州马拉松的举办,对于国际友人的参赛,在赛事宣传上面,突出福州这座城市的城市历史背景,无疑也为“一带一路”发展进行了宣传。换言之,也是“城市名片”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在对体育赛事的报名费和装备的选购上,这是属于前期的个人装备工作,对于马拉松赛事准备链的经济投入。还体现在对于这座申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的贡献。在大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来说,数据或许不会太明显。不过对于小县城来说,效果就会明显的多。试想,一个县级市突然间涌入上万的参赛选手(严格来说,县级市申报的等级,是达不到上万参赛选手的规模,但是如果参赛选手加上亲友一道前去,加上赛事协办公司和志愿者之流,很难说不会达到这个数字),对于住宿、饮食、交通、旅游无外乎注入一剂强心剂。在那两日,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以敦煌马拉松为例,在去参赛时,带上了一个同伴在此城市停留了四日。一来为了比赛,二来也好观光一下这座古老的丝路城市。如果没有马拉松赛事作为媒介,恐怕很难会规划此次行程。同理,很多参赛选手和我有相似想法和类似行程。于是,这场城市马拉松想要达到的效应,也就达到了。
在文化方面,申报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已经是旅游城市或者是拥有着古老历史的城市,自需要正常宣传就可以了。参赛选手到此,可以对文化城市进行走访,体验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以厦门马拉松为例,2018年马拉松博览会在厦门举办,其口号就是“跑马爱上一座城”。而缺乏这类文化底蕴的的城市,会极力挖掘历史,或者另辟蹊径。比如说以花期为信号,如漳州花海马拉松,在十一月初举办,将赛道设在漳浦的花博园当中。在北方秋风萧瑟之际,南国仍旧花香四溢,百花争艳。以此花海来吸引参赛选手。在跑马之余还可以恶补一些花花草草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马拉松赛事,也会给参赛选手带来不同方面的知识的宣传。
1.3 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弊端
不过,“大马”们,经验丰富,赛事服务周到,总是极有口碑的。而不入流的赛事,比如一些名为在城市,实际在乡村的马拉松赛事,这类“小马”往往举办的“怨天尤人”,招来跑友和当地居民的埋怨。赛事的组织者的赛程安排、赞助商资金是否到位、志愿者的培训和赛事后勤服务,都是影响赛事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马拉松赛事的赛道选取上面,否则只要周围跑步环境适宜,在哪里可以跑步,有宽敞的校园田径场和幽静的公园可以奔跑。为何要千里迢迢去一个陌生地方跑一场?
赛道,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赛事的灵魂所在。赛道选取的好,更重要的是赛道设计上。赛道的设计就离不开交警部门的协作。我采访过厦门文体有限公司的一位测量员。她告诉我,先是由主办单位确定好,赛道的大致跑向。再有国际丈量员去“圈地”,将具体里程丈量出来。再由各个测量员对具体测量段进行精确的测量,确定好那些地方需要志愿者守护,哪里需要有路段管制与此同时,我也采访了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公安局一位曾经协理过资溪大觉山马拉松的警察,他告诉我,公安部门在比赛前,也会全力配合赛事的进行,几乎当日要抽调所有剩余警力,对该赛事保驾护航。在各个标注好的地点,不仅警力人员,医务人员也要抽调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举办一个马拉松赛事,其安全性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这是其一。
赛道一旦确定好,在城市马拉松举办当日就会进行交通管制。对于有接触过比赛的跑友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实。我们只是对于去比赛地点和比赛完返程时,会感受到交通不便。但是,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数的基数与完全没有参与过的当地居民数量来说,不值得一提。对于比赛当日的交通出行,会给在“圈地”辐射地的当地居民造成不便,若是碰上来当地出差的人员来说,更是“无妄之灾”,要求这类人员提前了解到这日的交通管制,难度会大许多。这是其二。
好的赛道设计不仅有利于跑友们跑出PB(personal best),也不至于令当地的居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还会有利于环保。有参与过马拉松赛事的跑友会知道,在长途的马拉松赛事中,补水、补食物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便会危害身体。有的赛道选择不当,一味的要让参赛选手穿过景点,让选手们到公路上奔跑,却没有想过当日上午阳光问题,炙烤之下,更容易脱水,从而要补更多的水,饮用水瓶和一次性纸杯往往丢到东倒西歪。也不利于环保。此为其三。
2 当前城市马拉松对于公众出行带来的弊端的分析
一方面,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希望得到如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民生来说,交通管制会带来公民出行的不便,甚至也会引发一些不愉快的事故。诚如荀子所言,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面临着主干道利于赛道设计而不便于公众出行时,就看当地政府是否愿意牵头举办该赛事,是否拍板决定就用该赛道,而不是多绕两圈,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出行。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同英国一般,连奥运会的选址也会因为当地居民抗议而换地址。在我国,赛事是否可以申请举办成功的考量,首当其冲的是这二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公安局某位协理过马拉松赛事的一位负责警察,在对其采访时,告诉我:“马拉松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良好方式,但是它仅仅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城市马拉松的举办一定要量力而行。”
首先要考察必要性,因为马拉松比赛一定会对交通参与者的正常出行造成影响,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如果在这座城市还没有能力举办这种规模的赛事,或者无法驾驭容纳这么多人的赛事的时候,应该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参赛人数越多,涌进这座城市的人数越多,对于这座城市的压力也越大,不仅体现在比赛前后几天上面。如上文所叙的弊端来说,我认为由此带来比公众出行更多之处在于对当地安全性的隐患。并非是我以小人之心去揣测跑友们的素质,而是在众多替跑、绕跑、套牌之类事件之下的揣测。由于跑友素质良莠不齐,对于交通管制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其次,要最大限度协调出行和赛事之间的冲突。比如设置单向通行把赛道和车行道分隔开来,或者合理安排绕行分流线路,再者设置部分车辆限行减少车辆出行几率。原本很正常的出行,在今天要进行微调。“老司机”们,由于驾驭能力强,还可以更快适应改道绕道行驶。但是,诸如我之类的“马路杀手”却会由此受到极大不便。比如高德地图并不知道今天会举办马拉松,不知前方道路被管制了。对于这类的出行麻烦,就会提升概率。
最后,宣传要到位,提前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微信、短信、户外广告牌、职能部门巡逻电子诱导屏等多角度,全方位最大限度让交通参与者知晓。但是,这一点对于当地居民有效,若是对于同样来这座城市的旅游者和出差者,不能对其要求知晓。由此也可能会给外地的旅游者带来一定影响,可能会造成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度。
3 平衡二者的策略
首先,先让我们回到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源头,从其申请上来看。一场中规中矩的马拉松赛事能否举办成功,往往是先地方各方协商好,再到中国田径协会注册。也就是俗称的走过场,很容易申请成功了。因为据目前官方现实资料来看,还没有发现一例被田联否决了不能办成的马拉松。由此,可以借鉴立案登记与立案审查制度的优劣之处。窃以为,根据需求不同,可以参考立案审查制度在马拉松赛事申请上。对于已经连续好几届“扰民”“差口碑”的赛事可以对于主办城市禁赛整改以至于停赛的处罚。中国田径协会应该思考,是否每年需要这么多马拉松赛事,是否应当遏制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局面,所谓宜精不宜多。赛事越来越多,有些是资本运作结果。我个人感悟是会弱化赛事的存在感,那种对体育精神的仪式感也会削弱。当然积极方面是大众体育赛事,真正实现了面向大众层面。因为你不知道是否明天,你家门口就成为了马拉松赛道,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运动健儿们跑过。当然,前提是你对这项运动有好感至少也是中立态度,否则就会变成一场对于家门口的通行权利的争夺了。这也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初衷背道相驰,往往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局面。
再看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由政府牵头、官方主办、企业赞助、地方协办四部分组成。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日期、赛道选择和后勤的准备,也与此息息相关。我们主要关注与赛道的选择上面,有时候赛事的赞助商,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将赛事的起点定在特定地方(如福建华安马拉松,是二宜楼白酒赞助的,赛事起点在该酒厂)。由此也会影响到赛道的设计,倘若一味的迎合资本而不是出于便利公众的出行,也会给马拉松赛事蒙上阴霾。
故而,一些不入流的赛事,基于其赛道设计等问题,理应被取消了,这就直接“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这是在根源上消除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不存在讨论平衡二者。
其次,从赛道设计角度来看。起终点场地、赛道环境、城市景点、赛道安全性都会在封路时对城市居民出行造成影响。
要最大限度协调出行和赛事之间的冲突。少不了对赛事进行的宣传。如前文所叙,宣传要到位,提前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微信、短信、户外广告牌、职能部门巡逻电子诱导屏等多角度、全方位最大限度让交通参与者知晓。
再次,从扩大赛事影响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拥有浓厚的马拉松赛事底蕴的城市,下到黄发垂髫的稚童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大伙儿对于城市马拉松赛事充满喜爱,也更加会理解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带来的利弊,自然会对其带来的弊端更加容忍,理解度增加,进而会减少摩擦。我认为这才是最佳平衡方法。
最后,在一场城市马拉松赛事收尾的时候,组织者和承办者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而往往事故是发生在链条最薄弱的一环当中。在最后一小时,更应该打起精神,将交通管制一一解除,将制造的障碍和垃圾以最快的速度解除。还原给当地居民一个良好的出行条件。如此,一项赛事才算圆满成功。
所谓“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对于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在原有的不成文的规定基础上,深入调研,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合理性。广开言路,征集民众们尤其是跑友们的意见,不可闭门造车。在现有的行业相关规定基础上,调整、整合、规范相关规定,制定对口的实施细则。
“天下难事,莫若立法;律法之艰,在于实施”,关于马拉松赛事的相关条例,希望尽快有专门的一部规范进行明确规定。对于不同等级的赛事,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分级处理。只有在相应的范围内才算合格。否则将会面临停赛和禁赛的中国田径协会的处罚。
结语
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大众体育赛事的代表。让人类从奔跑当中,重新唤醒基因中残余的远古记忆。别让体育精神实施方式的不恰当,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也不可厚此薄彼,枉顾公众出行的权益,在不同群体看来,二者之间的位阶不尽相同。倘若因为没有处理好“自认为”旁枝末节的事项,造成了城市禁赛,得不偿失。对于平衡城市“马拉松热”与公众出行利益的策略也应该在众多实践当中,不断的摸索。形成符合自身城市的良好方式,而非一味照搬照套,方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