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体育理念之变化

2020-11-24谭强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念体育学校

谭强强

1 前言

教育的根本是为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学校体育的最终指向同样离不开“人”。学校体育最基本的是“育体”,其次则内在的指向“德育”,是真正意义上对人内在和外在的全面塑造。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传统思维方式影响,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至今都对我们国人的价值取向存在影响,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体育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受教育者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对体育教育的接受程度更在无形中转变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观。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格局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倡导是基础和根本,通过理念的改变指导教育行动的方向。

2 学校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实现和发展与教育活动紧密相关,然而学校体育又是每个社会个体掌握运动技能、强健身心体魄、感知体育魅力最初的渠道。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最基本的目的是能够使青少年在获得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身心健康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从本质上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全方位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民众认知理念尤其是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智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而体育则因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忽视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学科。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德育和智育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和它们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甚至“体育”应当是承载教育其他方面的基础所在。

3 历史演变中的学校体育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事物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历史的过程,学校体育也不例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特征、目的以及表现形式都是有所差别的。

自古以来“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方能取得功名,从社会的底层进入社会上层。并且我国地缘辽阔,物产丰富,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使我们的观念中产生了“自给自足、轻竞争、无冒险”的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西方签署众多不平等条约,国力衰弱,军民体质羸弱不堪。与此同时,随着现代西方思潮传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对西式教育的学习借鉴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教育趋势。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学制,也就是《奏定学堂章程》,并且首次在其《学务纲要》中设立了体操科和兵式体操。此时清政府提出的就是全民皆兵和军国民教育思想,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政府也意识到提高国民体育素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外自我反抗的能力,因此,当时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就是让体育服务于政治军事需要,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古代教育中体育的通常地位,由此也可以发现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体育的学习和锻炼都是为军队而服务。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交替碰撞,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变革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深刻影响。此时随着以杜威为首的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之下,教育思想也越来越遵循实用性和现实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22年颁布了《学习系统改革令》,并在其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而此时的体育教学内容也从原先的体操和军事体操改为了田径、球类等相关运动项目的学习,体育学科的设置逐渐摆脱了军事政治目的,将教育的目的真正转向学生本身,贴近实际生活。此时学校体育思想在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之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摆脱了功利主义下为军队服务的军事体育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国民体质亟需增强,毛泽东也发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上世纪50年代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都明确指出了学校体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此时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在前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是“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的体育制度”,即“劳卫制”。“大跃进”时期,学校体育在极“左”冒进思想的影响下,体育教育理念脱离了基本国情和现实,违背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国务院在1999年明确提出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体育工作者们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阳光运动”等理念贯彻于学校体育思想中,提出“应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学习高质量、多样化的广泛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体育运动方式”的体育教育理念。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都以跑操、广播操、自由活动等形式代替,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时间经常被占用,学生、教师、家长对于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欠缺。

4 任重道远的理念转型

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作为社会文化领域重要的一部分从国家层面来说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转型指导,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当前体育发展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因此由于体育事业在社会中的发展薄弱,直接影响了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出路,受教育者忽视体育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降低了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事业进步的可能性。

4.1 基于课程、课堂为视角下学校体育理念的转变

学校体育是以体育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后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训练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充,所以学校体育的根本还是应该着眼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效果来体现教学理念变化的正确性。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国家领导人相关讲话和倡议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对课程体系、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投入提出的要求,更是要求从教师到全社会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首先,体育课程需要获得认同。国家社会对体育学科的关注是起点,在构建起良好体育认同的社会氛围中去影响学生和家长,使他们抛除“偏见”,学生能够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家长能够积极支持学生们全面发展的成长模式。另外,要想获得社会大多数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改观,还需要让他们看到通过体育获得实际效用的可能性,这同样需要以社会认同为基础,这其实是一种循环式的发展模式。

其次,关注体育课堂本身是实现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理念终将付之行动,体育教师作为关键一环,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即使在其学科获得关注相对较少的社会教育环境下,自己应当肩负起理念转变的重任,将学校体育理念通过体育课堂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强大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是必须的。将这种态度融入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体育课堂中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更能发现老师身上的榜样作用,以此认识到体育对于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5 结语

学校体育理念的转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只有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才能逐渐得到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许会逐渐改变对学校体育的轻视,然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体育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正确轨道上,发挥体育课程的优势,通过课堂教学将理念的变化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生身上。

猜你喜欢

理念体育学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