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价值与对策分析

2020-11-24韩金明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长专项体育教师

韩 兵,韩金明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 100009)

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2018年初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均有“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的课程理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重要性。本文从发展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剖析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内涵、作用和对策。

1 学生运动专长的内涵

两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多次提及“运动专长”,但对于其具体的概念内涵均未作具体解释。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运动专长”进行主题关键词搜索,相关研究的对象多以运动员为主,如有研究者认为,运动专长是运动员持续性地表现出卓越运动技能的能力。尽管其与本文的指向对象不同,但这些研究为本文探讨学生运动专长的内涵提供了参考。

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和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生运动专长是学生在个体兴趣或爱好的前提下,依据自身身体条件,通过参加体育学习和比赛所形成的特长运动项目。与运动员的运动专长进行比较,学生运动专长同样表现为个体突出的专项运动能力,但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发展程度又存在一定差别。

2 学生运动专长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运动专长,可以促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1 学生运动专长与发展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同质性

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其中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发展专项运动能力的过程,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项目知识、技战术、锻炼和储备体能,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该项运动技能的过程。这与学生形成运动专长的过程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因此,21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学生要掌握1~2项能够成为专长的运动项目,如教育部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体育、艺术2+ 1项目”,即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等,都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重要性。

2.2 学生运动专长是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保障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运动项目,就谈不上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在国家颁布的健康促进重要纲领性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需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h的具体要求。这充分表明具备运动专长对健康行为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2.3 学生运动专长为体育品德培养提供项目载体

体育品德是体育“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体育品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运动专长项目载体。其“育人”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专长项目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参加专长运动项目的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会与人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等的宝贵教育契机,所有这些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至为关键。

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并非易事。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者专家都曾发出“上了14年的体育课,没几个人能学会一项专业运动技能”的声音。因此,实现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并继续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3.1 在体育教师中落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接受。从培养学生运动专长的需要出发,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宜个体发展的特长项目时,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在之后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项目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不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该运动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体验和获得运动中的成功感。运动专长的形成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只有保持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才可能坚持下去。(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身体条件各异、技能基础和运动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还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组织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达到差异发展、各有所长的理想效果。但现实中一些教师虽然能在课前对授课对象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但在教学活动中却只安排同样的练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这不仅影响了基础较弱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也限制了基础较好学生的自主发挥和积极性,降低了他们继续和深入学习运动项目的热情。

3.2 鼓励教学内容中运动项目的相对集中和深度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对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学大纲中的运动教材数量进行统计后指出,“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着422项主要运动教材的学习,还要外加76项游戏和177项身体素质练习的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固然强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应该等同于运动项目的“全面掌握”。按照目前大部分教材中对一个运动项目内容在一学期内,且只安排4~8课时的单元学习时间,导致深入学习和掌握一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专长的目标无法实现。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选项教学时选择模块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爱好与专长”,正是考虑到系统学习和掌握1项运动技能需要学、练、赛的组合方式,更需要必要的学习时间保障,因此改变目前课程内容安排运动项目过多的现状势在必行。

3.3 倡导结构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比赛的安排

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坚持采用反复操练单一技术或动作的教学组织方式,难以保障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导致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运动专长培养方面的效能低下,从而发展成“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因此,与改革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是改变体育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以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取代之。具体而言,就是结构化地将运动项目的知识、关键技术和战术等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对运动项目的整体理解,体验、认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同时,要注重教学比赛在体育课堂中的使用。比赛是运动项目的核心,是学生展示运动天赋、运用和检验运动技能的舞台,更是教师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的最佳途径,是引导学生喜爱运动、形成专长的“催化剂”。

3.4 培养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运动水平和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学校体育在面临师资短缺问题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拥有运动专项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进入体育教师的行列,促进了学校体育师资质量的提升。具备专项运动背景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项目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进行专业的指导,为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认为,体育教师的专项运动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当然,由于学生兴趣、天赋和选择的多样性,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还不具备同时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运动专长发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专业体育师资仍然捉襟见肘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对此,一方面体育师范院校应增加体育教师的培养数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研机构要有选择地对那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组织和开展提升现有教师专项运动水平和教学训练能力的专项培训。

3.5 积极拓展专长发展的课程资源,寻求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需要各种软硬件条件的保障。培养学生运动专长不仅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体育师资,还对学校实施和开展可供学生选择的多种运动项目开展的场地和器材等硬件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尽管我国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实现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并非现实之举。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学校可以重点发展符合学校实际且利于形成学校特色的运动项目,打造“一校一品”;同时,积极拓展各种可行和可能的“社会支持”,如争取对学校开发的社会性场地资源,吸收和引进具备运动专长且愿意在业余时间承担教学和训练指导任务的家长志愿者等。总之,只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就不再是空中楼阁。通过运动专长的载体,会有更多的学生从体育运动中受益,在参与运动中形成健康体魄、获得幸福感,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专长专项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我们因为懒惰而努力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高中体育组合技能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
量化民族志:一种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教育研究方法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奇货可居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