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探析①
2020-11-24张道通杨春卉
张道通 杨春卉
(东北大学 辽宁沈阳 110819)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学校体育工作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对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特征及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
1.1 中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
剩余劳动、社会需要及文字是学校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已经满足学校产生的三大条件,文献记载在夏商朝时期就已经产生“序”“校”“御”及“礼”等初具规模的学校。而在奴隶制发展到顶峰的周朝时期,更是形成了完整的学校体系。例如,在中央有“国学”,其中包括大学和小学;在地方有“乡学”。在学校里还配备有大师、小师两个级别的教育官用来教授射箭和礼仪等。然而,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大多数是统治阶级,即奴隶主用来培养该阶级年轻人的地方,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授礼仪和军事技能,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众多平民是接触不到这些教育的。虽然教学内容有一些近似体育的内容,但仍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及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仍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两宋时期,因封建制在中国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是充满坎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及巩固新政权的需要,以法家理论作为唯一指导思想,推崇法制。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形成的官学,间接地取消了学校体育的存在。在汉朝时期,统治者虽然恢复了官学,但是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官学主要以儒家的理论内容为教授方向。而体育教育则仅存在于儒家六经中的《礼》中,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体育教育再次受到重大挫折。这一现象在隋唐时期出现了缓解,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各项制度也已经处于完善阶段。唐朝不仅继承了隋朝时期的科举制,还创立了武举制,虽然这种古代军事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不大,但是这却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影响。并对武将职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助长文重武轻的社会现象。明朝建立时在全国各地学校开设射圃,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其性质也更接近于现代的学校体育。虽然清朝继承了明朝学校体育的制度,但是为了巩固统治仅在满族人学校中实行文武并重。
1.2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间接地为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正是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交融的社会背景下,清朝政府发现早先推崇的儒家礼教制度及人才选拔制度此时已经行不通了。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政府在一群被新思想武装的开明人士的建议下开始进行改革。即废除了科举制度,将书院改成学堂的形式,同时开始仿照西方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并颁布了两项学校体育法规,即《奏定学堂章程》及《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虽然未被实行,但是它却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学制奠定了基础。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校章程》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其规定体操成为各个学校的必修课程,主要借鉴德国和瑞典的体操形式,并将其划分成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两种,并规定小学堂和高级学堂的学习时间为每周3h,中级学堂为每周2h。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其本质是以“军国民主义”指导为主的体操课,由于是完全照搬的体操课,并未进行任何的加工改造,使得这种体操形式单一,过程枯燥乏味,并且由于教员教学经验及技能的缺乏,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辛亥革命不仅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建立了民国政府并颁布了新的学制,即“壬子·癸丑学制”,其内容主要是在原有的清政府制定的学制中又增添了一些与球类、田径有关的课外活动,同时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军事体操仍保留下来[2]。“壬子·癸丑学制”中最大的改革创新点在于官方承认了学校体育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肯定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人民的思想解放浪潮空前绝后的开展着,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蜂拥而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北京国民政府以美国学制为模型在1922年及次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和《新学制课程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了施行20多年的军事体操,把作为辅助的田径及球类改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引入了生理卫生教学,以及将“体操”正式改为体育,而且在这个时期体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相较以前有着飞跃式的提高。
1928年,国民政府在原有的学制基础上制定了新学制,即“戊辰学制”,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必须进行军事训练。并于1929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国民体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女性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颁布了多项体育教育方案与标准,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1.3 中国现代学校体育发展
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中国的学校体育体系。在此期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即《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制定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建立起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课堂常规。但由于是完全照搬苏联的学校体育模式,过分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3]。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是将军事代替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育课主要是传授与军事有关的内容。这与学校体育发展思想背道而驰,学校体育建设遭到严重破坏[4]。
1976年文革结束,伴随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不仅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工作思路,为学校体育大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掀起学习国外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大浪潮,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出现“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局面。并在意识到盲目照搬他国学校体育理论的危害性之后,开始对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体系进行不断的探索,我国学校体育开始进入正常发展[5]。
2 外国学校体育发展
2.1 外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
在外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史中,以古希腊学校体育教育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最为闻名的是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教育制度。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城邦,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斯巴达人口并不多,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斯巴达实行的是强制性体育教育,其特征就是注重城邦青少年公民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艺。此外,斯巴达人不仅男性需要接受训练,女性也是如此,20岁之前的女性也必须要在专门的训练场进行各种体能与技能的训练,并在男性出征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与斯巴达内陆城邦不同的是,雅典是一个海滨城邦,有着众多港口,有利于航海和经商,工商业十分发达。其社会制度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尤其在梭伦改革之后,成为全希腊的商业文化中心,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相较于斯巴达全民皆兵的体育教育思想,雅典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城邦公民身心和谐发展的培养,其体育内容除军事技能的训练之外还包括身体健美训练。此外,雅典教育制度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结合型,其主张儿童7岁以前应该在家中接受教育。7~14岁的男性应该去私立体操学校,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并在14~18岁进入国家体操学校接受正规训练。但是雅典女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受到限制,只能接受与舞蹈有关的体育训练。
在外国封建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以中世纪欧洲学校体育教育最具有代表性。但是由于基督教的盛行,以及基督教教义对人精神的绝对统治,学校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学校将控制青少年的精神,迫使他们信仰基督教作为唯一目标,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外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
资本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欧洲,11世纪至14世纪期间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欧洲逐渐成长起来。但是在当时宗教统治人思想的封建社会却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并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和文化形态。因此,在15世纪资产阶级探索社会的过程中先后爆发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思想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解放浪潮,这些运动肯定了个人的地位与价值,反对封建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与摧残。为近代体育及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期间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探索体育发展的教育学家。“现代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应该普及学校教育,主张人的心理和身体应该统一发展;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德在继承夸美纽斯思想的基础上,将体育教学投入到实际学校教育中去,他首创了学校体育课程,还创办了暑假制度,组织学生进行野营、狩猎及游泳等体育活动;德国体育教师顾茨穆茨以教授体育技能为目的,并将传统的练习方法整理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操体系,认为体育教师应当掌握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医学、生理学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结构,并主张全民参与体育运动。英国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倡绅士教育,将学校教育任务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3个部分,并认为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三者的全面发展。这与夸美纽斯的心理和身体统一发展的思想基本吻合。托马斯·阿诺德是英国的一位牧师,他首次将竞技运动引入到学校教育中,要求学生参与管理学校的体育事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在这些体育教学家不懈努力下,欧洲各国也逐步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纷纷进行学校教学改革,将体育正式引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并配备了一批高素质体育教师。
2.3 外国现代学校体育发展
1923年,前苏联规定全国开设体育必修课,同年颁布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法条例》;并于1927年首次颁布体育教学大纲;极大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欧美各国家学校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进行更改,开展受广大青年喜欢的各种田径、球类和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强调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情感和团队意识,注重体育的健身和娱乐功能。注重青少年健康标准,并下达指令,要求各级学校加强学生健康、体格和素质测验,并将测验结果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且加强了对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取消了学生自治型管理,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学校直接管理的模式,而且积极引导并举办校内和校际的体育竞技比赛。2014年,日本颁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保健体育篇》,规定小学生体育课保证每周平均3课时,每学年必须达到90课时,在6年间最少要达到540课时[6]。
3 结语
通过对中外国家学校体育发展史的比较,不难发现各国学校体育发展都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密不可分。这就意味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时代特色及先进思想武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更应该在立足本土文化,结合新时代优势,吸收国外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