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研究①
2020-11-24刘翀
刘翀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部 吉林长春 130028)
近年来,体育俱乐部这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推行,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课外和课内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体育教学模式。然而虽然这一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得到推广和深化,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充分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是披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外衣,在教学模式上仍旧沿用传统的方式,这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形同虚设,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在普通高校发展并不顺利。
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的特点
近年来,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衍生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不但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够使学生之间增进交流,是通过互相协作进行持续性体育运动的社团模式。
1.1 教学模式转变
当前,国内体育俱乐部在普通高校开办,主要有课内、课外、课内课外相结合3种体育俱乐部方式。从宏观角度来看体育课程,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因此,该种教学模式将技能型体育和死板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摒弃,给学生和教师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应本着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习惯的目的,让体育终身制理念在每个学生头脑中成型。
1.2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体,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有选取教学内容、选择相关体育教师及上课时间的自由,一改往日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模式,真正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体育理念,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体育兴趣为主,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根据,来重视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以运动为乐,在学生快乐运动时,培养他们的体育终身制的理念,为自身拥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学校扩招而衍生出学生人数增多与有限场地设施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教育理念,值得各大高校进行推行,这一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因此,体育俱乐部在各大高校的推行,为普通高校的改革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 影响体育俱乐部模式在普通高校展开的因素
2.1 活动经费不足
当前体育社团在普通高校中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依托,因此限制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开展,主要依托于学生在加入俱乐部时所缴纳的会费,而这些有限的费用,使得体育俱乐部的场地有较大的限制,而且在硬件设施、器材方面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这也就导致体育俱乐部项目较为有限,制约了学生投入到体育俱乐部中的积极性。
2.2 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断层较为严重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将体育俱乐部教学延伸到体育教学当中,但是详细的教学过程仍旧是以选修课模式为主,虽然是挂着体育俱乐部的名头,但是实际上没有改变体育选修课的现状。然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单是将体育项目进行细化,而是一种逐渐将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起来的教学模式。比如,应当在体育俱乐部中按着学生体育层次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初、中、高3个班级,通过系统的分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3 不完备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
课内教学、课外社团活动及体育竞赛相结合是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主旨,即课外的社团和竞赛活动是承接了课内教学内容,同时加以发展和延续的过程。这样既能够将课内教学内容掌握,还能够使学生课外生活变得丰富。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俱乐部,却没有形成课内和课外相联合的教学机制,两者不具备同步性,就使得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脱节。例如某大学,体育俱乐部举办篮球比赛时,课内教学并没有将篮球所有的技能都教授完毕,这时举办的篮球比赛,也只有高中就已经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参加,所以这样也就不能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大多数不参加的学生,也就会感觉篮球比赛与自己毫无关联。
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在普通高校的探析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模式的改革深化,作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深化体育改革的主旋律。随着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投资健康身体中去。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的建成,提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使学生不但能够丰富体育文化活动,更是在体育俱乐部中锻炼了身体,将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所以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是广大学生的客观需要。
3.1 设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机构,为筹资提供保障
之所以说体育俱乐部模式受到限制,这与没有健全的相关组织管理机构有较大关系。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机构,能够指导体育俱乐部中每个单项的活动,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同时,专门的组织机构可以为体育俱乐部的运营筹资、购买设备,以及协调俱乐部与学校有关各部门关系。这样就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使场地、硬件设施等不受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加入到体育俱乐部中的数量。例如,在学校开展足球比赛时,就由组织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去寻找场地,在场地租赁这一系列环节中,体育俱乐部中的成员只需将比赛时间通知组织管理机构即可,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同时也无需担心费用不足问题。
3.2 课内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队伍多元化
普通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使体育课真正走出了选修课的牢笼,学生在选择课程上有很大的空间,这就使体育俱乐部的开办具有持续性,真正将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发挥出来,然而为了能够使学生真正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迫使教师转变理念,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这就要求,培训在岗教授体育课的教师时,以培训和进修的方式为主,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采取引进来战略,使相关教师的知识、年龄、职称及专业构成趋于合理化,为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游刃有余,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3 体育环境建设加强,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应予以注重的项目,因此领导部门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将高校体育场地的环境加强。在服务学生时,将服务对象面向社会,从而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能够得到资金的补充。将多年来体育课安排在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来上的习惯改掉,将部分体育课安排在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来上,以此来缓解体育器材缺乏的问题。针对新授课程,应当将其分散在两个学期的中部,这样就可以使场地设施的使用合理化,同时器材应当合理安置,保持节约性和实用性。
为了能够使高校成为体育消费市场,使学校体育俱乐部场馆使用率提升,实行少数体育活动收费制,这样既能满足课程的需要,也能够符合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真正构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是将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构建综合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学校为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辅导,为社区体育人口的构建提供帮助。反过来,社区供给学校体育教育环境和课程资源,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使学校和社区形成良好的体育气氛,为体育终身制意识的树立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在普通高校开展,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体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还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课余生活,使课外活动变得多样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推动大学体育教学和健身规划的全面执行,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终身制意识,为国民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然而我国高校人数不断扩招,导致现有的场馆及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制约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统筹协调,在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