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 构建研究①

2020-11-24陈旸高佩佩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体育

陈旸 高佩佩

(1.湘潭大学体育部 湖南湘潭 411100;2.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生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是采用机械型、灌输型的教学方式,较少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忽略了培养学生除了身体素质以外的其他能力。实际上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还有很多人才培养的途径值得挖掘。如今,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该研究构建出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体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且有助于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始终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体育教育工作当中。

1 理论依据

1.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体育教学、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将高校体育发展规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工作管理和工作评价等核心重点都纳入了标准范围[2]。

1.2 普通高等体育改革目标与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要求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考试评价办法、推进校园足球等学生联赛项目改革发展、促进“教体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组织保障等方面强化学校体育教育。

1.3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共性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具有共性。以湘潭大学为例,该文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主题,对湘潭大学《2017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理工类)》和《2017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文科类)》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关键词,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提及频次最高,其次是“学习能力”和“素养”,“实践”“道德品质”“沟通”和“团队合作”提及频率也较高。由此可知,培养目标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创新是根本,创新能力是开创未来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就无法发展科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第二,素养是基础,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包括判性思维、学习能力、知识迁移、建构能力及全球胜任力;第三,学习能力是关键,主要包括能自主、主动和创新的学习,牢牢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等3个方面;第四,综合能力是保障,包括实践、道德品质、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教学目标

尊重大学生个人意愿、个性发展及个人追求,同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拥有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学科素养等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育发展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在体育课程当中贯彻落实,提出以下4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及体育锻炼安全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鉴赏能力和国际体育精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及科学的锻炼方法;能制订自身锻炼的项目计划并进行自我管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强化身体机能,使学生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缓解学习压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社会目标:构建创新性课堂氛围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具备一定的沟通、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2 根本任务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增加体育必修学分和体育课堂教学时数,增加素质拓展作为体育课程开始的热身,要求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参加校园体育赛事,学生体育考试与体质健康测试更加合理和规范,安排每位学生每学期参与体育课程实践,利用好网上学习平台,实现学生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全覆盖。

2.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牢牢把握住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与组织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学内容是最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了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对教什么、学什么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加入素质拓展、体育课题实践研究、课内外体育活动等,同时开设多样充足的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再者,要更加贴近生活、指导生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2.3.1 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

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每个学期开始时让学生自主在网上选课,以兴趣为导向,将教学设施最大化利用,课程内容要丰富多样,球类项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竞技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等都应包含在内,供学生选择,在这期间,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学生可以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及学生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2.3.2 融入素质拓展活动

素质拓展活动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对学生某一项甚至多项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作用,将素质拓展加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将素质拓展作为体育课程开始的热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热身活动的相关游戏内容,做好讲解拓展游戏的工作,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某一能力培养。

2.3.3 拓展体育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体育锻炼APP,采用跑距制度。通过选修兴趣班学习或者成立不同的体育社团,拓展运动项目,组织“体育节”“运动会”、百里毅行、马拉松和校园跑等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让学生在各项体育课外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如运动员、啦啦队员、记分员等,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责任感及体育参与感。

2.3.4 安排体育课程实践

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学期教学开始时就提供课程实践的主题供学生参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程实践,期末时上交由教师评分。课程实践的主题包括比较专业地观赏与评价所学运动项目的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运用综合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所学运动项目学习和比赛中的问题等[4]。

2.3.5 使用网络学习平台

要求学生使用体育教育类APP进行线上各项体育项目理论、方法技巧、鉴赏及体育健康与安全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鉴赏能力和国际视野。

2.4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结合过程化评价,通过评价可以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修订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对预测教育方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5]。

2.4.1 建立自主管理和自主检查机制

高校体育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检查机制,好的管理和检查机制能确保体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融合,能够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施、教材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上。

2.4.2 注重教师能力评价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授课之前是否有教学备课,并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相关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当中;教学过程中完成度如何,是否达到目标;教学后有没有及时进行反思。

2.4.3 完善学生素养评价

学生是教学的接受者,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期望、想要培养哪方面能力等想法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把每个学生的情况记录下来,做成“档案袋式评价”,在学生完成体育课程后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家长是与学生日常密切接触的人,要及时对学生成长作出评价,并指明正确发展方向。

2.4.4 建立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

教学开始前对于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建立档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开发量化指标比值评定软件,用进步幅度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性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态度、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等综合指标,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记录、体育活动中的能力角色等。一学期学习阶段结束后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评价,及时梳理细节上存在哪些上升与下降变化。

3 结语

通过挖掘体育课程中人才培养的作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及全球视野,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体育课程承载着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不断探索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目标体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