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价值追求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
2020-11-24郑航航展茂浩
郑航航,展茂浩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健康中国建设、脱贫攻坚、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有重大意义[1]。随着政策、经济、社会环境的多方位支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小镇的体育服务业布局和时尚体育组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需求,小镇成为缓和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重要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小镇在招引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小镇成为体育产业在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演化的重要空间体[2]。但是在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概念理解模糊”“产业特色普通”“房地产化风险”等问题[3],制约了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之,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有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4]。
“三生融合”即生活、生产、生态三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其中生活是目的,生产是动力,生态是基础,三者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是小镇“三生融合”的实现。但是小镇建设过程中生活理念的缺失、生产概念的混淆和生态观念的忽视等“三生失衡”现象屡见报端。
由此,文章从“三生融合”的理念出发,总结归纳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三生失衡”问题,通过探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和价值本源,进一步明确其价值追求,以期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问题:“三生失衡”的弊病
审视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发现,“社区功能发展不完备”[6]“消费人群不足,缺少体育产业支撑”[7]“‘千镇一面’的同质化”[8]等问题频出。“三生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居住”与“生活”理念的缺失
满足人们的运动休闲生活需求是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小镇的建设发展应始终围绕满足人们体育生活诉求展开,但是在具体建设实践中由于开发者的急功近利和投机行为致使小镇建设过程中崇尚“居住”概念而非“生活”理念。生活理念的缺失造成小镇发展受限,使得小镇变成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地产项目,而不是诗意栖居地或者休闲娱乐目的地。
一方面,部分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不足,基本生活无法保障,造成小镇缺少生活气息,难以激活市场。以和仙坊民俗文化村、常德德国小镇、白鹿原名俗文化村和杨店卓尔小镇为例,景区存在设施简陋、配置不完善、交通压力大等问题,显然无法获得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量资本借助政策福利优惠涌入小镇建设热潮,高端固定资产和房地产项目成为部分小镇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市场需求孱弱,消费水平较低,“房地产化”和“有价无市”现象盛行。
1.2 “产业”与“生产”理念的混淆
生产理念的明晰是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目的的关键动力。小镇生产理念是指通过小镇内部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满足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因此,小镇内部的生产过程要服务于体育生活需要。而体育产业作为小镇内部生产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服务体育生活和内部再生产过程。但是,小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忽视生产本身的意义,生产概念的混淆造成产业定位的生活指向性不足,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低下,限制了小镇的发展。
一方面,小镇建设过程中生产的发展脱节于生活的发展,一是由于时尚体育项目选择和体育产业规划并非市场与社会的自然选择,进而与社会生活需求相割裂,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化运营难度较大;二是由于缺乏对民众体育意识多渠道塑造的机制,同时忽略了相关市场的培育,消费不足所以造成生产关系难以维系。以成都龙潭水乡和武汉万达电影乐园为例,前者对成都人消费引导的缺乏导致体育产业难以获得广泛的消费群体;后者大噱头、高成本的品牌定位,价格高出消费者心理预期,使得该电影乐园几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小镇的生产发展并未效力于再生产的发展,一是由于小镇建设过程中一味依赖“体育+”模式的简单复制,体育元素的简单添加,对当地民族体育文化、地域文化挖掘不够,小镇文化内涵缺失,主导产业缺乏特色,限制了小镇的品牌化发展;二是由于小镇内部产业混杂且发展模式单调,产业间关联孱弱,融合困难,促进再生产的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产业的规模发展。
1.3 生态“漠视”与“开发”蒙昧
生态观念的重视是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目的的重要基础。小镇的生态基础是塑造其特色的重要来源,其建设发展应充分发挥生态基础的重要作用,然而,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置生态于不顾,舍弃这一特色重要来源,而后又开始模仿复制,“千镇一面”现象普遍。
一方面,人文生态的破坏对小镇建设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对原始村落保护不足,乱拆、乱建、乱搬现象频出,在破坏小镇原始风貌的同时,又影响正常居住生活,进而造成小镇缺乏人文活力,特色塑造面临困境。以常州杨桥古镇为例,原始居民的迁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最终建设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最后形成“有外壳、无特色”,或者“有特色、无灵魂”的乱象[9]。以咸阳东黄小镇为例,选择“照抄”以袁家村为首的当地民俗村模式,并未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同质化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理念溯源:“三生融合”的产物
2.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溯源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延伸,是将“运动休闲”作为特色注入“镇”建设的全过程。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镇”,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运动休闲”,还是“特色”都应当重视发挥“镇”的功能。“镇”功能的体现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灵魂。
“三生融合”是“镇”功能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从词汇学角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探析,“镇”的出现与延续发展都与人口聚集和商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新时代对民生问题更为重视,“三生融合”的思想也被应用于今后国家城镇化发展中。
“三生融合”是“运动休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其一,运动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休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已然成为当下流行的新兴生活方式;其二,在体育产业备受重视的当下,运动休闲产业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旅游作为运动休闲的重要领域,发展依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可见,“运动休闲”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始终离不开“三生融合”。
2.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价值溯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生产、生活和生态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新的时代带来生产、生活和生态进步的同时也为“三生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三生融合”的空间体,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们应重新审视其价值定位。
2.2.1 “硬需求”升级、“软需求”显露
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随之扩充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但原本存在的以物质文化为代表的“硬需求”并未消失,并呈现出升级态势,而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体现在自我实现、幸福感、休闲权力等主观性层面。所以,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生活、生产、生态的协调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融合”的强调与发展能够直面“硬需求”升级和“软需求”显现,并在供需角度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2.2 “旧动能”改造、“新动能”培育
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发达的生产力作为保障,而经济的增长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继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引领”经济新常态后,又于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0]。可见,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旧动能”成为经济新常态攻关期的关键门径。其中,“新动能”的发展除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外,还需要生活需求的刺激;“旧动能”改造过程中既需要产业的智慧化、转型和跨界发展,还需要自然生态的发掘开发,产业生态的创新,寻觅新的产业集群或融合方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三生融合”是区域培育新经济和传统动能转换的关键路径,同时是“新动能”突破的主要根基。
2.2.3 “旧文明”进化、“新文明”初现
生态文明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基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随着社会文明形态的持续演化,“旧文明”逐步进化。“新文明”崭露头角,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生态文明这一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重要位置。其中,自然生态的保护不仅需要在生产和生活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还需要将各种创新技术用于生态保护之中;人文生态的建设需要生活的诗意、产业发展的融洽和生态的发掘革新。因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融合”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注重“三生融合”能有效辅助区域社会文明进步,共建区域生态文明,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价值追求:“三生融合”的呈现
3.1 “新生活”的物质载体
以运动休闲生活为代表的“新生活”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融合”的目的。一方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之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时代背景下服务地方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镇”,应把服务当地居民这个任务放在首位。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承载了实现幸福生活的时代任务和服务地方体育生活的重要使命,是服务地方居民的重要载体。
而反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本身,一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外来消费人群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假期性属性,所以短期居住是重要特点,小镇为增加吸引力应该完善基础服务和保障设施。而以康体医疗、教育培训和运动体验为特色的小镇,对应的基础服务和保障设施需要更高的要求[11]。以惠斯勒小镇(Whistler)为例,从交通、住宿、购物、餐饮等方面入手打造便利、舒适的基础设施,同时小镇还有医疗中心和服务中心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12]。另一方面,为塑造小镇品牌,培育稳定消费人群,需要深度挖掘当地体育文化,增强当地居民体育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了科学健康的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而这同时也是其应当承担的时代任务。时代任务的前瞻性和小镇本身发展的紧迫性为区域生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继而为“三生融合”提供基础。
3.2 “新经济”的产业平台
“生产”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融合”的动力,同时,作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核心特征的体育产业基础是其“三生融合”建设的动力源。“生产”的发展并不单纯指“产业”的发展,而是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服务生活和再生产。
服务生活的发展方向决定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为满足运动需求的新兴产业。而反观小镇本身,作为其“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必定是发展的重要领域。以运动休闲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经济”的发展。
服务再生产的发展方向决定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的集群、融合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区域概念,以运动休闲为主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是主要模式。其中产业的聚集,产业间的渗透和交叉为再生产提供了生产资料,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自身的发展同样依赖产业的集聚、融合。区域内产业的聚集、融合为“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创造了环境。所以,无论是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扶植,还是产业的集群、融合发展都为“新经济”的培育提供了平台,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三生融合”提供了条件。
3.3 “新文明”的动力基础
生态文明是“三生融合”的基础,同样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融合”建设的理念和基础。“新文明”并不单单指自然生态的保护,而是贯穿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保护和文化生态的挖掘的全过程。
小镇的原始风貌是其人文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重要的文化底蕴。反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自身发展,其特色的塑造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挖掘,这就需要小镇原始风貌的保护和开发。小镇的人文生态可以作为小镇特色和品牌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促进小镇生态“新文明”建设。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的内核主要体现为体育民俗文化,同时体育民俗文化是小镇文化生态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发展体育民俗文化是小镇特色塑造的重要路径。小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生态深度挖掘并加以保护,进一步促进小镇生态“新文明”建设。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和小镇原始风貌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开发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是支撑“新文明”的动力源,进而为“三生融合”提供原动力。
4 结语
面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困境,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发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特定载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建设过程的“三生融合”发展被赋予新的价值,为区域发展指明道路,担负起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三生融合”是小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小镇的价值追求:通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方式引导,为“新生活”提供物质载体;通过产业的集聚与融合发展,打造“新经济”产业平台;通过生态的挖掘与再造,助力建设“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