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谣言炒房”难以兴风作浪

2020-11-24法人谢昱航

法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房产交易假象谣言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谢昱航

近日,一条“天津房地产市场取消限购”的消息传得有模有样,称近期天津市将推出新政,无天津户口的人在天津购房,由企业统一申报,天津市住建委不再审核信息,直接将企业员工身份证号录入系统,录入者可享受天津市民同等购房资质。

这房地产市场也是奇怪,一有“风吹”,就会“草动”。消息传开,看房人明显增多,尤其是来自北京的购房人,甚至有人连夜组织客户看房占名额。几家房地产商也借机展开攻势。但很快这则消息就被证明是谣言。天津发改委、住建委双双辟谣,说没有出台该项政策的计划。

这样的事情似曾相识。2016年8月底,上海房产交易中心接连几天排起长队,有人称“排一天了,前面还有200多个号”。买房人数突然一下爆发,是因为有消息称,上海将调整银行贷款政策,首套比例要升到五成,而且实行认房认贷限购。被挤爆的还不只是房产交易中心,还有民政部门,因为消息中包含“9月后离婚不足一年的购房者,限购及贷款政策按照离婚前的家庭情况处理”的内容,上海一下出现离婚潮,民政部门不得不对离婚办理实行“限号”。

CFP

该消息同样是谣言,上海警方调查后得知,多名房地产中介为完成销售任务,编造谣言,经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市场恐慌。事后,编造散布谣言的涉案人员得到惩处。

然而,谣言还是继续出现。也许,谣言的“红利”太高,相对法律后果来说,存在较大的“盈余”,所以有人总是念念不忘这一手段。据媒体报道,上海那次谣言中,房产交易签约量一路见涨,8月30日那天,截至16时15分,新房成交已达1470套,连续4天突破1000套。从中不难理解,谣言为什么不绝。

谣言很多地方都有,但房地产市场格外多。比如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北京出现“恐慌性购房”,某房地产项目声称“首次排卡即超过1600人”,但事后北京市住建委表态,这是开发企业制造假象,是诱导消费者购买的违规炒作行为。

制造抢购的假象,在房地产行业可谓是家常便饭,很多次都被揭穿:那些排队抢房的人,只不过是房地产公司的员工、保安,或者是50元一天请来的无业游民。这种伎俩,不但开发商用,房产中介也常用,以抢购的“火热”,给需求者带来心理压力,逼他们上道。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总是上演“谣言促销”,即便是监管压力当前,有些人还是压制不住冲动?这冲动背后的“魔鬼”,就是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房地产市场已远离居住导向,成了一个投机市场。

正常的市场符合供求规律,也就是说,某种商品价格过高,就会抑制需求,需求量会下降。可房地产市场却是另外一回事,涨价才会有人买,价格下行则卖不动。所以,房价只能涨。近10多年来,房价一路狂奔。以深圳为例,2016年上半年,深圳平均房价高达每平方米50842元。而深圳的平均薪酬只有7467元,房价收入比为6.81。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付清全部购房款差不多要60年,这已经接近70年的土地使用权限了。这是不是一大奇观?深圳不是特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属于这类怪状。

有人说,北上深广的高房价,是因为那里集中了许多资源,人都拥向这些地方,巨大需求推高了房价。可是,这种说法非常苍白,不攻就自破了。因为房价高的不只是一线城市,全国的房价都是涨声不断。三四线城市,房价与一线城市比低了不少,但相对当地的人均收入,已经让人望房兴叹。有些城市的房子尽管已经卖不动,但房价依然坚挺。

在这种态势下,促销就少不了炒作,货币贬值说、住房短缺说、学区房等是常规武器,这些不够用,就编造各种谣言,制造各种假象,让人出手。

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越来越像脱缰的野马,趋于失控。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中央一再重申这一定调。就是到了今年,疫情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中央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判断。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5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7月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在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绷紧了调控的弦,指望放松调控、取消限购等措施,不太现实。而再想通过谣言等不正当手段兴风作浪,注定掀不起多大的波澜。

猜你喜欢

房产交易假象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扫街人
关于房产交易法律问题的探讨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假象
深圳:4月起房产交易评估价上调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