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竞技攀岩运动线路分析误区及原则
2020-11-24
(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1 竞技攀岩比赛线路特征
1.1 速度攀岩线路特征
速度攀岩是指运动员在规定线路中进行的速度比拼,根据时间长短来确定成绩,速度攀岩线路的特征如下。(1)比赛线路难度简单。(2)比赛场地在高度为12~15m的斜壁(0°~30°)进行。(3)线路岩点较大且凹槽较深,凹槽的开口方向多为与发力方向相反。(4)主要攀爬路径为直上,线路动作简洁连贯。
速度路线分析方向主要在于自身认知(身高、能力、特长、缺点等)、起步点的动作确定、线路中的出手顺序、踏脚点的位置、腾跃点的方式。
1.2 抱石线路特征
抱石攀岩项目比赛中,攀爬1条线路的时间为5min,每位运动员一般要攀爬3~4条线路,抱石线路特征如下。(1)岩壁高度在4~6m,线路短而难,需要极强的爆发力、核心力量、肩背力量和柔韧性。(2)比赛场地通常由直壁、斜壁、屋檐、岩点(造型、螺丝点、指洞、pinch、open等)等结构组成。(3)线路风格一般有平衡线、指力线、动态线等。(4)线路动作新颖,动作弧度相对较大,主要运用抓、握、撑、拉、推、蹬、挂等技术动作。
抱石线路分析可从自身情况、岩壁构造、岩点形状、线路动作(起点动作、技术动作和细节动作)等几方面确定适合自己的攀爬方式。
1.3 难度线路特征
难度攀岩项目是以克服自身重力为主导,通过对四肢与躯干的控制,进行一系列的换手、换脚、腾挪和跳跃等技术动作,使自身不断向上移动直至登顶,其线路特征如下。(1)难度岩板通常底部为直壁,中部为大斜壁、屋檐等,上部为直壁或小斜壁,有的岩壁自带纹路,也可将纹路作为岩点使用(通常称为摩擦点)。目前难度线路对造型的使用占比较大,造型上再安装螺丝点也最为常见。(2)由于比赛场地高,且线路难点一般3个左右。线路对肌肉耐力(小臂肌肉耐力要求最大)的要求较大。(3)线路的结构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动态性等。(4)线路路径通常有直上、横渡、斜上、翻越等。攀爬主要运用的线路动作是换手、交叉手、换脚、挂脚、侧拉、腾挪、跳跃等技术动作,动态动作占比较少,静态动作占比较多。
难度线路分析方向主要在于自身认知、起步点的动作、路线过度动作、难点确定、岩壁结构(直壁、斜壁、屋檐等)、岩点特征(大小、形状、位置等)、关键岩点位置(休息点、挂快挂点、视野盲区点)、自身受力情况。
2 常见攀岩路线分析误区
2.1 缺乏对线路岩壁结构的认识
线路岩壁结构是指攀登路线除去岩点后,路线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岩壁特征。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极大情况下受线路岩壁结构的影响(直壁体能的消耗<斜壁体能的消耗<屋檐体能的消耗)。体能消耗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倾斜角的斜壁上,运动员的重心向下,岩点对脚的反作用力方向不再向上,导致人体的核心部位开始发挥作用,手臂负荷加重,对于体能的消耗就会增大。而运动员通常情况下,将主要的线路分析方向定格在岩点造型形状与线路动作,忽视了线路岩壁结构的整体特征。导致在抱石或难度比赛中(速度比赛一般不用考虑),倾斜角度较大和翻越屋檐的线路中,缺乏合理的休息动作考虑,极大地消耗自身能量。
2.2 岩点造型观察不仔细、位置记忆模糊
岩点造型的形状往往决定着攀爬者的出手顺序以及抓握方式。在攀爬过程中会存在着视野盲区,这就意味着最开始的线路分析,就要记住可能出现在视野盲区的岩点位置,防止将简单动作复杂化。通过观察发现攀爬效率高的运动员,都表现出对岩点位置的掌握情况十分清楚,而攀爬效率低的运动员,在攀爬过程中表现出摸点、找点,甚至忽略关键岩点等情况。充分表现出了对岩点造型观察不仔细、位置记忆模糊的情况。
2.3 线路动作安排不当
线路动作是路线分析的主要部分,也是对线路破解的关键所在。通过研究发现,在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隔天过同一个难点,使用不同路线动作过点,记录主观疲劳感受程度(RPE),最终得到不同的疲劳感受程度,且出现一种最为省力的路线动作。从而可以确定,线路动作安排的恰当程度,将影响到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通过观察发现,抱石比赛中运动员失误的原因:一方面是细节动作未处理好,另一方面是最初的线路动作安排不当。路线动作安排不当往往表现在比赛经验少、攀岩时间短的运动员身上。
2.4 自身受力情况不明
通过观察发现,部分运动员在攀爬过程中会出现重心不稳而脱落的情况。人体重心会随着人体的移动而改变,而攀登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找到自身的重心,在自身重心不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借助手脚对自己施加一个与当前所受合力方向相反的力来稳定自身。而这一点恰恰被部分运动员所忽视,更多地选择腾跃、跳跃等动态动作去抢点,极大地增加了脱落风险。
2.5 自我认知薄弱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高校攀岩运动员通常情况都在进行攀岩训练,而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只停留在难度等级和速度快慢上,对于自身的属性与弱点并不清楚。不同个体在进行同一条线路攀爬时,过点方式不同。距离较远的岩点,身高臂长的运动员通常使用静态动作,而矮小运动员则是动态动作,也有部分矮小运动员使用静态动作,但失败率较高。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自我认知的缺乏,会影响到实际线路动作的安排。
3 攀岩线路分析原则
线路分析是保证运动员能高效率攀爬的基础前提。攀岩线路通常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攀爬时就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处理。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在开始攀爬线路之前,先要对整体线路做好规划,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竞技能力。往往不恰当的分析会打乱原有的规划,从而影响攀爬表现。
在攀岩比赛中,对线路进行合理的分析十分重要。要想达到合理的线路分析,既要了解不同攀岩项目的线路特征,又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线路的整体性是指由岩壁、岩点等构造起来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岩壁结构、岩点形状、整体线路风格。
从记忆角度来看,整体记忆高于碎片记忆,因为碎片记忆没有经过理解和领悟,缺乏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简单来说,从整体性原则上来分析线路,能更为有效地对线路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感悟,例如,确定特殊点来达到分段记忆,确定岩点与岩壁构成的形状及其抓握方式。长期以来,线路的整体性在攀岩比赛中常常被忽略,导致运动员执行攀爬计划时消耗更多的ATP。
3.2 特殊点原则
特殊点指的是线路中的起点、过度点、视野盲区点、难点、终点。特殊点犹如考试重点,对于重点的理解不到位,伴随着成绩也会降低。在难度比赛中,决出名次的关键就在于难点是否通过,而速度比赛中,起点是抢占先机的关键之处,都论证了特殊点的重要性。同时确定特殊点对心理也有暗示作用,更能自我激励,达到较好的比赛状态。运动员观察线路时,不同岩壁区间的观察时间也有所不同,特殊点区间的观察时间要比非特殊点的观察时间长,从而确定特殊点的最佳攀爬方式。当然,每个人对于特殊点确定不同,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于整条线路的特殊点进行确定。
起点主要确定适合自己的起步动作,并考虑到下一步动作的连贯性。过度点通常是从直壁过度到斜壁前的区间,主要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攀爬节奏,通常耐力不好的运动员,斜壁的行进速度较快。视野盲区点更多的在于记忆,因为在攀爬过程中不易看见岩点的位置。考虑难点时,则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技术动作规划,可考虑在进入难点区间时,进行充分的休息。终点是运动员最为疲惫的一个点,对于终点的规划,更多的是防止脱落。由于速度赛的性质所决定,通常没有难点与过度点。
3.3 技术性原则
竞技攀岩比赛中的观察线路,可以理解为运动表象训练,运动表现训练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在头脑里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与情绪控制能力。运动员再受到攀岩线路对自身的刺激,而做出的动作表象对线路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安排。
线路动作安排时,通常运用最多的技术性原则是三角移动原则和对角线原则,而受力平衡原则容易被忽略使用。技术动作的安排要根据自身属性来确定,运用三角移动原则和对角线原则的同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受力情况,防止受力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出现脱落的情况。技术动作的连贯性是考虑的重点,防止多余的动作对体能的消耗,动作的连贯性与最开始的技术动作规划有直接关系。
3.4 差异性原则
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臂长、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核心力量等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常用的线路动作有挂脚、侧拉、腾挪等。在进行线路观察时,运动员之间通常会探讨这条线路的攀爬方式,结果往往是每个人的攀爬方式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别人的线路安排只能作为参考,线路规划要适合自己的线路动作。
4 结语
在实际的攀岩比赛中对线路进行分析时,应该根据比赛项目的特征,确定分析原则来解读线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线路类型,都要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细节进行线路动作规划。在熟悉整体构造的基础上,确定特殊点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明确不同阶段的观察时间,避免忽略自身认知的线路动作安排。如果在实际攀爬过程中,出现与自我规划不符的情况,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做出果断的处理,避免后面的线路动作出错。同时,每位运动员都要去寻找自己存在的分析误区,根据系统的分析方式,来提高对线路分析的能力,使得运动表现能力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