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24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俱乐部课程体系技能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 201318)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体育俱乐部形式已被很多高校认可,但是系统化的、科学化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的成功案例很少。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英国爱丁堡高校学习考察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成果与现阶段国内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开展相关研究与讨论。

1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结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个人体育价值实现为本位,以“健康幸福”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2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2.1 学会一项运动技能

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求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快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加强动作控制的意识和肌肉协调配合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一种运动习惯,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2.2 实践一项运动技能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学会技能,完成课程评价,忽略了实践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体育俱乐部课程要求学生学会技能、实践技能,注重“学以致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仅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更要明确实践运动技能的路径和方法,巩固和提升运动技能水平。

2.3 实现体育价值

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层层递进,从学生个人技能的习得到技能的实践,再到自我需求层面体育价值的实现,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赢得的荣誉、赞扬、自信,获得最大的个人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激励着学生不断提升个人技战术水平,从而迎接更高的挑战,克服更多的困难,磨练了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全面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带来的幸福指数。这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需要学生通过艰苦的、长期的训练,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获得的自我肯定和社会尊重。

3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3.1 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巩固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水平

同一时间轴上,学习同一项运动技能,会因为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和运用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分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和巩固。

3.2 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以赛带练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水平

体育俱乐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能力,以“周周赛”“月月赛”等比赛形式作为平台,实践技能的同时评价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水平。以赛带练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技能,更是实践技能转化为比赛荣誉、个人成就感的有效形式。

3.3 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社会服务模式,实现学生技能实践和体育价值

体育俱乐部课程社会服务,有助于学生参与该项目辅助教学、赛事及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后最高层次形式的转化,是个人体育价值的实现,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4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4.1 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分层教学模式

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其大部分教学对象会长期学习该项运动技能,直到修满体育学分。而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与技能掌握的水平有所差异,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来区分学生掌握技能水平,并根据师资力量分层教学,一般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级。

分层教学涉及不同技能水平级别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才能掌握自己能力所及的技能动作,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4.2 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以赛带练模式

体育俱乐部课程以比赛的形式搭建学生实践技能和提升技能的平台。可以根据时间周期的长短来制订比赛计划,根据分层教学的级别,将比赛分为不同的组别,以提升学生在同一水平竞技中的实践技能的水平,从而获得荣誉和认可。比赛中激烈的竞争,不仅磨练了心理素质,更激发了个体追求成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了学生自发性的技能训练。在“以赛带练”的闭环中,激烈的比赛气氛、有效的技能实践、不断促进的技能水平,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活跃性,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4.3 建立体育俱乐部课程社会服务模式

体育俱乐部课程社会服务模式的建立和提出针对的是学生课堂学习转向社会服务。课程中涉及的社会服务概括来说都是志愿者工作,课程负责教师为学生建立社会服务档案并根据志愿者工作时长和服务对象的评价,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体系中提到的社会服务内容具体包括:教师教学助教、校园内外小型赛事及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策划参与等。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需根据学生分层教学级别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分配学生社会服务工作任务。课程中社会服务的引入,前提是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来实现社会服务价值和体育价值,从而满足个人在心理上的需求。

5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5.1 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成熟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论基础不扎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保障尤为重要,首要任务是培育和引进该领域有经验的教师,其次加强已有师资队伍关于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的学习培训、调研座谈、学术研究,或者派遣教师进修深造,有针对性地前往国内外有经验的高校进行学习考察,加强专业领域知识储备和更新,着力提升资质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

5.2 课程教材的建设保障

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课程教材的编写,这是课程质量的保证,是课程顺利开展的工作计划表。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理论共识。现阶段应根据课程体系建设实际情况,着重于校本教材的凝练和编写,做好新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保障。

5.3 课程考核评价的建设保障

体育俱乐部课程考核评价区别于一般体育课程,它更加的全面、具体和客观。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分层级别进行考核评价,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技能考核、技能实践能力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严格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了课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

6 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改革研究,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由于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按部就班地照抄是行不通的。而建设适合本国体制和国情的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在探索过程中总结经验、科学论证,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程体系技能
高级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画唇技能轻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