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传承内容与价值功能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24庞文涛李新瑶张冬琴周小青周湘芝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武德弘扬武术

庞文涛 李新瑶 张冬琴 周小青 周湘芝

1.北京市大兴区兴海学校,北京 102600;

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武德的背景与起源

武术生根发芽于中华沃土之中,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根据历史记载武与德的产生并非同时。早期时代,社会由于没有法律条文的约束,人们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大多数会采用暴力手段解决,后来,为了对暴力实施者进行约束和控制,就有了道德规范的产生,再后来也相继形成了武德。如果武术没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就容易导致行为失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对社会治安产生混乱。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军队中的军规军法使得武术中的武德得到了规范性的教化,形成了系统性和较为完善的武德形态。武德在历史发展中其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最初的约束其行为演变到尊师重道、舍生取义、助人为乐、惩奸除恶、孝悌正义等方面。在现代,专家学者们对武德的含义解释为,它是武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演变中不断形成的具有高尚品质行为的道德准则,更是不容忽视的珍贵财富。现如今,在新形势的驱动下,武术逐渐与现代化体育接轨,新时代又赋予了武术新的内涵与新的时代特征,现代体育与武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国家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与实践积淀,对当今时代提供了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武德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并且通过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且它能够通过陶冶情操,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塑造理想人格。学校是武术教育的重要枢纽,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既可以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武德,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育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武德的内容

儒家学派认为武德主要包含“仁、义、礼、信、勇”。在现代,中国武术协会编写的《武德守则》则把武德概括为十个方面:热爱人民,精忠报国; 弘扬武术,以德为先;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强身健体,文武兼备;遵纪守法,伸张正义;维护公德,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勤学苦练;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行统一;仪表端庄,礼貌待人。这些内容以仁义礼信勇为根基,又符合当下时代的背景,并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1 仁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伦理文化的发展之中。传统武术,天下弟子,不仁者不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古代社会,一些比武大赛中,或者历史故事里,要求比武者点到为止,禁止搏命。这一传统深深印在我们的观念里,在现代,儒家思想的仁爱理念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即在散打比赛中、训练中都要求运动员穿戴护具,并对运动员的人身安全进行防护,禁止竞赛过程中击打禁忌部位,明令禁止使人致残致死的事情发生。武术散打规则中有一项双方实力悬殊时应判强者优势胜利,保护弱者以防受伤,这些都是体现了仁的精神,体现了武者对于仁的崇尚与追求。

2.2 义

义,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学之人坚守的重要人生信条。孟子重义,将之与生死并论,甚至重义而更胜于生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这种“舍生而取义”的英雄气魄,一直是习武之人毕生所崇尚的精神气概,因“义”而结金兰,守“义”而态度凛然,见“义”而勇为之,都彰显了“义”在武德修养中的重要程度。墨子曰:“吾义故不杀人”,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从字形上看,由止、戈组成,而武的最高境界即是止戈为武、威而不武,这也是武德修养中的至高追求,止戈为武、威而不武正是为了避免杀戮。孔子曰:“君子以义为上。”习武之人义薄云天,从古代的劫富济贫,到近代的保家卫国,再到当前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进而上升到了国家大义、民族大义。这种大义同时也反作用于习武之人,成为他们武德修养的一堂“必修课”。

2.3 礼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闻名遐迩,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等与礼有关的成语传承至今而不衰,说明“礼”历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时候,周王朝的周礼已经比较完善。荀子《礼论》则完全破除了“礼不下庶人”的藩篱。中华武术的礼仪教育也对人格培养的育人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武术中的招牌动作——抱拳礼,是演练拳术、器械和各种比赛开场前和结束后的动作,也是以武会友的礼仪动作。抱拳还含有谦虚礼让和请教之意,能够反映出练武人讲礼重仪的精神面貌。武术中还有“拜师礼”“鞠躬礼”“和十礼”“举手礼”“一字礼”等。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证明,必须注重礼节礼仪,以礼待人作为交往原则,才能融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2.4 信

自古以来“信”被历代统治者作为检验人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信”体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阶层所衍生出来的重要法则,人无信,无以立,它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一种道德,一种文明的具体表达,更体现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一种价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人生而有信,传统文化中能体现“信”的典故,数不胜数,其中中国传统武术中,“信”的价值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师傅收徒,讲究徒弟的武德,其中一个人的诚信是摆在首要位置的,这不仅是今后对本门派的一种人生法则,更是自己立足于武林,立足于社会的不二法门。作为习武之人,如何做到“信”,首先要摆正态度,将诚信放在武德的第一位。中国乡土社会的契约精神在武术人身上得到完美继承,“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每一个武术人在刚接触武术的时候,都是先立德、立信,这不仅是说说而已,每一个传统的武术人更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些优秀品质促使信守诺言成为传统武术的一项优良作风。而诚信更是世界上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拥有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2.5 勇

“勇”指果断,勇敢,有胆量,有魄力。勇敢一词在当今社会,其代表的不仅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更代表的是一种弘扬正能量、打击邪恶的勇气,代表了一种英雄气质,中国是一个从来不缺少英雄的国家,中华儿女都是英雄的人民。古代,师傅选徒弟,也把勇敢,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材标准,《史记》有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无论在任何时代,习武之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果敢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这些种种说辞,不仅蕴含了一定的时代意义,更体现了一种武术人的英雄气质。折射到现如今,我们在武术教育时,也应该对新时代学生进行英雄气质培养,灌输积极果敢的思想,对社会邪恶现象作斗争的勇气,提升他们对勇敢一词的深刻体悟和具体实践。

3 武德的价值功能

3.1 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德、智、体、美、劳”是评价一个人素质的标准,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素质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表明道德是公共的,是体现一个人进入社会并在社会建立立足点的关键,它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并指导本人的实践行为。自古以来,武德教育一直贯穿于武术教育中,是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先习德”,“使用武术来捍卫道德,先于技能先于道德”等都对武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将武德教育融入学校武术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良好教材,能够在武术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武术教育纳入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教育深化改革。

3.2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为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武德可以说是中国武术内涵的精髓,是习武者尊崇的道德标准,它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本质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其基本功能是更有效地塑造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武术人才。因此,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一个道德、才智和全面发展的民族,就需要武术工作者和习练者领悟武术的内涵,继承武术文化,传承发扬武术精神。

3.3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武德是习武之人的最低标准和要求,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的和平发展,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练习武术的人群中推崇道德约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进而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推崇道德约束在弘扬武术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感,推动国家文明社会的发展。

3.4 促进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塑造

终。传统上,学校教育中存在忽视道德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实效不强的现象,理论上的教育只会使人们感到麻木,缺乏指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德育理论的水平,应具有在实践中德育升华的能力。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是我们学习的优秀榜样,他们身上的知行合一、孝悌正义、德艺双馨等优秀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武德促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中国向文明社会发展的步伐。

4 学校武德的传承发展对策

4.1 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武术教师,承担着传承、传授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知识的重任。武术教学直观性较强,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行为示范,若要培养学生的武德修养,老师需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用口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学生武德修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灌输学生武术精神和武术文化为基本,以武术技能为导引,让学生深刻理解武术既能修炼身心,更能以德润心。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武术技能动作,又要做到技能与理论的融合贯通,最终形成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扬传承武术文化中的武德精髓。

4.2 以学校各类武术协会宣传为关键

学校武术协会是宣传武术、弘扬武术的有利载体,学生入会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且入会学生怀有更多的热情与求知欲望,更容易接受武术文化,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武术学习、技能交流等活动。协会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内外兼修,不仅要传授武技,更重要的要把武术文化及武德武礼教育贯穿始终,使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学会为人处世道理,培养良好个人品质。另外学校要大力支持社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要对武术社团的发展与管理给予必要帮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团也要不断提高社团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及专业水平,使教育者受教育,让教育者传授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更纯粹、更正宗。

4.3 以校园的各类媒介为支柱

在校园中传承、发展武术文化,我们要积极利用大众传承的方式,例如:微信公众号、学校广播、校园网、校报纸、学校武术比赛等。还可以利用各种功夫剧、影视剧和大型舞台山地渲染的舞台剧进行传播。最后通过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打影星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励感染学生。而大众传承则需要权威媒体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运用两者的优点将武术文化和武德精神传播到学校各个角落,促使传播范围最大化、发展空间最广化,促使更多的人接受武德精神甚至是武术精神的熏陶,从而弘扬我国武术文化精髓,即达到强身健体效果,又能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目的。进而让我国国粹更好的传承发展、服务社会,为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健康中国贡献自身独特的魅力。

5 结论

学校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站,将武德修养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引力。通过武德的传承内容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武德的价值功能来提升广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使青少年在学习武术过程中不断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规范其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武德弘扬武术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