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咏春拳与粤剧的文化渊源

2020-11-24李世杰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咏春拳永春粤剧

李世杰 刘 静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082

1 明清时期的粤剧

1.1 粤剧的萌芽与发展

广东戏曲产生于明代,当时广东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后至清朝时期广州戏曲发展进入繁荣期,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峰。许多学者认为,广东粤剧是本地戏班将外地戏曲声腔吸收之后,再与本地戏曲融合,如此产生了早期粤剧。清朝咸丰年间,粤剧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正式命名为“粤剧”是二十世纪初。粤剧属于南方戏种,又名大戏、广州大戏,包含了唱做念打、服饰、配乐等元素的传统戏剧种类。粤剧中武打是以南派拳种为基础,具有少跳少腿、硬桥硬马、闭气发声、灵活多变的特点。粤剧先后入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1.2 粤剧信仰特点

粤剧的发展历程正是广府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部分之一,戏曲中的服饰装扮、配乐节奏、唱打结合等特点均是在广府文化不断更迭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广东地区百姓喜爱歌舞,历来宗族、宗教祭祀活动盛行,著名的民俗活动是演戏筹神。“此乡有神曰真武玄帝,保障区宇,有功于民,不可具述。”[1]在明清时期,佛山地区每年的三月初三为“北帝诞辰”,堪为当地最具有影响力的民间习俗活动。“北帝诞”仪式中除了赴祠祭拜、北帝出巡、烧大爆、祝寿开筵等活动外,“演神功戏”特受佛山民众欢迎。佛山演戏筹神“崇尚北帝”习俗源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佛山 “盗贼”黄萧养起义事件,黄萧养带兵进攻佛山时遭到佛山民众奋力抵抗,佛山 “二十二老”每次御敌时必先祷于神,凭借“北帝”的信仰精神制胜于叛军。因此佛山民众素来具有浓厚的尚武精神。“拜北帝公”是佛山年龄稍长之人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逢“北帝诞”时拜北帝的香客均在祖庙的“崇敬门”外聚集。春节时期“拜北帝、行祖庙”是大多佛山人必备的活动。[2]岁时节日、宗族祭祀、神功诞期、建醮庆典是粤剧演出最原始、最重要的场合。此外,粤剧艺人信奉的戏神,不少也是从民间崇拜中转借演变而来,如华光大帝。[3]

1.3 粤剧武生起事

19 世纪 50 年代,洪秀全攻陷南京后,曾秘密派人到广东举事,准备夺取广东等地来解决军队粮饷问题,并顺势打开向海外的通道。粤剧最初的会馆是位于佛山的琼花会馆,琼花会馆在整个粤剧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天地会反清组织的秘密根据地。粤剧艺人过去被清政府统治阶级压迫,社会地位低下,属于社会中“下九流”的阶层,再加上天地会“反清复明思潮影响”,对清朝政府的压迫早已不满。因佛山粤剧戏班在船上活动,流动性和隐蔽性具有很大优势,很多不满朝廷的武林人士纷纷进入红船密图行事。1854年7月5日,粤剧艺人李文茂以梨园武行为骨干,领导农民在广州起义,响应太平天国运动。旋经梧州入广西,纵横柳庆,震动八桂,予满清反动统治以重大打击,建立革命政权,达四年之久。虽不幸牺牲怀远山中,而革命光焰,彪炳史册,成为世界戏剧史上曾无前例的光辉榜样。[4]粤剧艺人反清起义失败以后,惊慌的清朝政府立即下诏焚毁佛山琼花会馆,解散班社,屠杀粤剧艺人,使粤剧从此禁演长达15年。麦啸霞在《广东戏曲史略》记载:“琼花会馆既毁于火,粤伶无所归,抗令演剧既不能,辍业又势将沦为饿拜;思搭串于外江班,而所习又殊流派,非旦夕所能改弦易辙,逼不得已,乃分伙冒险演街头剧,以延残喘,一遇官差隶役,便即狼狈飞逃,有如越狱囚犯,揣揣然不可终日。”[5]李文茂事败后粤剧艺人难以在城内立足便深入乡镇或远至东南亚国家,这加快了粤剧对外传播的速度,培养了粤剧艺人的反抗意识和民族情结。

2 咏春拳源起多种论说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因当时历史环境不曾有资料记载,所以流传了不同的创拳起源说。认为有:严咏春创拳说、五枚创拳说、一尘庵主创拳说、至善禅师创拳说等。[6]有文章表示咏春拳来自福建泉州永春白鹤拳,因反清复明的历史背景,咏春拳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清朝初期,郑成功因反清复明的失败退至台湾,福建地区百姓家中男人大多伤亡,五枚师太见众多女子可怜便帮助他们并将一套拳法教授她们。因当地女子出嫁后没名字,就把“咏春”作为名并绣于衣物上,逐渐她们的姓氏加上“咏春”就成了名字。清朝政府对反动势力逐渐察觉,就对她们追杀,迫于保命,她们秘密进行逃窜 ,其中一位姓严的女子就逃到广东。[7]在福建泉州发现的拳谱图片和实物中,均能证明咏春拳与泉州永春拳有很大的关联系。1870年左右广东地区时局动荡, 泉州永春拳被永春拳传人带到广东,因为保密才将“永春”改为“咏春”, 永春白鹤拳是福建泉州永春县方七娘所创,实际上咏春拳是泉州永春拳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分流。[8]笔者认为:咏春拳的技法特点和理念均符合女性生理特点,应是由女性创拳。流传最为广泛的三位女性:“五枚师太”“严咏春”“方七娘”三人中只有泉州方七娘具有史料记载,其他两人均无从考证。再加上清朝统治政府对武林人士的打压的背景下,福建泉州方七娘创拳的说法较为准确,后经历数百年的社会变迁而分化为不同地域派系的咏春拳。

3 “反清”时期佛山咏春拳与粤剧交融

清政府统治以后,明朝老官暗地结社培养势力,以对清政府进行反抗。雍正年间,“张五”因擅长使用摊手,也是咏春拳中的一个防守动作,被人称“摊手五”。在逃亡中躲入佛山琼花会馆避免朝廷的追捕,张五以咏春拳为主结合了多种拳法对粤剧进行改造,并教授本地班艺人。此后张五便被粤剧武生尊奉为粤剧的武行祖师。武生因受政府打压,就以行船的方式在水上行动。武生把船只喷上红漆以方便自己辨别,“红船弟子”之名也由此得来。红船弟子平日在船上练功,为克服船在水中摇摆不定导致重心不稳,运用有利于强化手上技法和综合实战技术的“二字钳羊马”作为桩功。在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红船弟子们不断创新、完善中,佛山咏春拳才具备了雏形,咏春拳的拳理技法和风格特点逐渐形成,奠定了咏春拳自成流派体系的基础。1858年李文茂身亡后,清政府将佛山琼花会馆解散,全面禁粤剧达15年之久。在粤剧被禁时期,更加坚定了这些红船弟子们以武为友、凭武求生的行为动机。由此,黄华宝、梁二娣便公开授武并将所学功夫传给梁赞。[9]经梁赞后佛山咏春拳拳理、技法等内容体系更为规范,流传更广。

猜你喜欢

咏春拳永春粤剧
从太空俯瞰地球
SINGING THE CHANGES
永春雪山岩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