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媒介话语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2020-11-24刘桦楠
刘桦楠
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强度、无死角地照射下,中国足球成为一个社会性焦点议题,是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最透明、舆论监督力度最大的一个领域,并依托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平台引发有关中国足球议题的“全民大讨论”[1]。在中国足球“全民大讨论”过程中,各种意见和观点不可避免会产生交锋与碰撞,从而构建出一个“实验性”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2],该话语空间的构建是否基于公开透明、公平理性、公共利益的话语商讨[3],将直接影响该话语空间的构建成型和发育成熟。此外,诚如郑也夫所述:“从足球小世界看社会大世界,你不难发现,其实中国的问题是一样的,从分析足球这样一个曝光率极大的‘小世界’入手,来透视我们整个社会这样一个‘大世界’,让其他领域也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4]”,在当今中国公共性凸显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够超越体育范畴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来俯瞰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与发育,会发现对于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具有“试验田”的启示意义。
1 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维度
从20 世纪开始,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话语空间的构建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中介引导下,开始“解物理空间化、非面对面对话性”[5],传媒中介构建的话语空间为社会公众超越时空间的限制,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商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了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新机制[6],有力证明了传媒、话语空间与民主之间重要的“三角关系”[7]。
公共话语空间承载着人类社会生活所追求的民主理想[8],无障碍、公平公开透明地参与到不仅关涉具体个人而且还关乎抽象他人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的话语商讨之中[9],据此勾勒出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维度:(1)“公开开放性”关涉到话语主体,即“谁在说”,公共话语空间的“大门”原则上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2)“公开透明性”关涉到话语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即“说什么”,公共话语空间不存在“话语禁区”;(3)“公共利益性”关涉到话语议题的意义,即“为什么说”,该空间内设置的话语议题是关乎社会公益的公共事务议题。
2 “公开开放性”维度的构建
2.1 通过网络新媒介的构建
由于报纸、电视媒体存在较为严格的话语审查制度,中国普通社会公众并非人人都能够通过传统媒介平台参与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国际互联网开始渐渐进入中国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网络新媒介成为普通社会公众参与构建足球话语空间的有效渠道和中介,来自普通公众才开始渐渐地以不可或缺的话语主体身份参与到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中。
案例一:1997 年11 月2 日中国男足征战世界杯十强赛失利,化名为“老榕”的一名福建普通网友一口气将自己与儿子到大连观看中国队比赛的经历撰写成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并通过互联网将其发布到“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今天新浪体育竞技网的前身)”上。这篇网络博文贴出短短48 小时后,网络点击量就达到数万,几周后这篇博文又被各大网站和报纸争相转载,被尊称为“中国足球第一网络博文”和“全球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10]。
上述案例使普罗大众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新媒介那种人人触手可及的公开开放特征。在当时网络媒介没有异常严格的话语审查制度,据“老榕”回忆:“当时就是因为担心报社编辑审查很麻烦,所以才将文章发布在互联网论坛中的,在网络论坛里,人没有等级之分,谁都要凭借一个ID起步,靠文字和思想获得认同”。
尤其是21 世纪以来,网络新媒介的发展日渐兴盛,互联网已经普遍接入中国社会普普通通的千家万户中,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以“人民网——强国论坛”“虎扑足球论坛”“新浪体育竞技风暴”“网易体育——有态度的体育论坛”等为代表的网络足球论坛、体育论坛,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都可以登录注册论坛并发表言论,甚至在实行网络实名制之前,连真实姓名都不用注册,只需一个虚拟的网名,为普通社会公众参与构建公开开放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奠定了现实基础。
2.2 通过传统媒介的构建
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介提供的平台。虽然传统媒体存在严格的话语审查制度,对于话语主体的开放度有限,但是出于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度,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通过开辟报纸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的方式,为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性公众人物参与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提供平台:
案例二:1991 年3 月由《中国体育报》联合“武汉长江经济广播电台”开设“中国足球论坛”栏目,为关心中国足球发展的社会公众构建了一个献计献策的话语空间。
案例三:(1)1993 年《足球》报连续多期开辟专版专栏,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展开“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大讨论,并开辟整整两个版面的专栏邀请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知名企业家撰稿;(2)1997 年《足球》报连续多期开辟专栏,组织读者、球迷、专家和学者代表展开“给中国足球一个准确的定位”“足球需要科学理念”的讨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3)1993 年《足球》报曾组织球迷代表、政府官员与大学生之间,就“中国足球是否应该、是否能够实行职业化改革”多次展开激烈的辩论赛,并多期开辟专栏对辩论赛的详情进行如实的报道;(4)2013 年7 月15 日的《足球》报揭批当年中超联赛的一场疑似“默契球”,整整两个版面都是在阐述当事双方俱乐部的球迷、工作人员、球员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还呈现了足协调查组的看法和观点,并援引了法律界人士对于“假球、默契球”的界定标准;(5)一些足球专业报刊比如《足球》报设置普通球迷与版主(特约足球评论员)、主编进行互动交流的固定版块或专栏,比如“春来茶馆”“京华新村”等。
上述案例中,虽然只有一部分社会公众通过传统媒介渠道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但却是来自社会各界,比如学生、企业家、球迷、学者、裁判员、律师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公众都能够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有关中国足球的话语讨论中来,没有对任何一类话语主体设置“门禁”。此外,在上述案例中,中国足球话语空间在通过传统媒介渠道对社会各界公众公开开放的同时,还毫不避讳呈现各界公众之间针对特定议题所暴露出的相左甚至冲突的观点。
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对于来自社会各界的话语主体都是公开开放的,没有因为足球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而刻意地将足球界以外的社会公众拒之门外,也并没有因为普通公众“非足球专业人士”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认证,而禁止社会各界公众以话语主体身份参与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原则上每一位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技术以话语主体的身份畅通无阻地参与构建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真正地将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为主体多元化、公开开放的“全民论坛”。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社会各界的话语主体都有自己参与构建的媒介平台与渠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公开开放”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表明在发达的现代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以及中国社会生活中所弥漫着的越来越浓厚的社会主义民主氛围,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是遵循并践行了“公开开放性”这一理念维度的,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基于这一公共性理念维度的构建与发育态势是积极和良性的。
2.3 对社会生活中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与发育的启示
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问题实质就是社会民主问题[11],当今中国社会民主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应该归因于社会多元发展的公共诉求[11],这不但疏通了社会公众话语表达与监督的言路机制,而且社会公众主动积极地就公共事务决策与公权领域进行交流沟通甚至进行批判监督的意识也渐渐觉醒。每一个主体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欲望与可能,哪怕是站在法庭被告席上的人也可以为自己申辩与法律交流,因此,全社会各界公众都有针对关涉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议题发出“声音”的欲望和可能,没有准入“门禁”的全民论坛就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和自媒体更是为全社会各界公众无障碍、便利地参与相关议题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机制保障,比如21 世纪的最近10 年,基于互联网WAP 技术支持下的手机自媒体平台,更是彰显了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麦克风”[12]的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逐步地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强调并鼓励包括社会力量在内多方参与的“共管、共治”双向的互动,在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土壤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存在保证了在国家主导的前提下,中国社会追求自由开放与和谐稳定的发展趋势[13],中国社会土壤中已经具备公共话语空间生长的养分,而且可以推断出类似于“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共空间机制在中国已经悄然地生长,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社会前提[14]。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调和的各方利益关系。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关乎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决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期盼能够开辟出一个可以和政府管理就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直接展开沟通、商讨的话语空间平台,来共同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这就对多元、宽容、开放的社会话语环境的逐步形成、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提出了迫切要求[15]。当社会中的公共话语空间和商讨机制形成并成熟时,对于实现“共治共管”的社会治理愿景、促进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发育成熟都是一个良性的刺激,这对于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16],为建设一个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平安幸福的中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媒介化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符合理想状态下公共话语空间的特征,该话语空间是一个处于良性发育过程中的公共话语空间,印证了公共话语空间在当今中国已然存在、发育,为中国社会中公共话语空间健康、良性地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前提以及肥沃的土壤。
3 “公开透明性”维度的构建
理想中的公共话语空间是不存在话语禁区和舆论死角的,完全公开透明地呈现出话语商讨所指涉的某个特定社会实践领域,体现公共性“公开透明性”这一理念维度,但是,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商讨乃至争论的议题深度和广度并非一开始就毫无保留地将中国足球运动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
3.1 曾经遭遇局限性议题
3.1.1 “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局限
在1992 年6 月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召开之前,鉴于20 世纪80 年代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全社会对于中国足球市场化、职业化改革的话语讨论是较为敏感的,因为这个议题在当时涉及到“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有关中国足球的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出现局限性议题:
案例四:(1)1990 年就曾有中国足协的工作人员公开表达过顾虑:“把足球比赛或者运动员的技术当成商品推向市场,这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啊。”[17](2)1990 年2 月《足球》报曾刊登捷克足球队教练的话语:“我认为足球职业化是与资本主义高度商业化社会相联系的,足球职业化是资本主义产物。”[18]
直到1992 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9],为全国各行各业的改革和转型扫清了“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局限,从彼时起,足球职业化改革作为中国体育领域改革的“先锋”和“试验田”,不再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有关“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成为了一个社会舆论热点议题,在构建“公开透明”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进程中前进了一步。
3.1.2 对“足球职业化改革”的认知局限
如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在最初阶段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对于职业足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解和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各界对“足球职业化改革”议题的话语商讨深度,如下案例:
案例五:中国足球界曾经自嘲“我们搞足球职业化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关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和职业足球俱乐部建设的相关材料初稿都是在出国考察的飞机上撰写完成的[20],中国对于职业足球运动,只能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21],足球职业化改革有不少学问[22],足球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3]。
3.1.3 “黄金期”议程设置的认知局限
1994 年、1995 年、1996 年号称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黄金期[24]”,该时期传媒只是把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最成功与光鲜的一面呈现给全社会,在这种议程设置的引导下,全社会公众构建了一个盲目乐观自信的足球话语空间,如下案例:
案例六:(1)1994 年首届甲A 联赛首轮一结束,《人民日报》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报道“哨声一响,许多愁眉不展者一下喜笑颜开”“联赛第一轮上座率不错”甚至“爆棚”。[25](2)1994 年9 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足球已经初具规模、初入市场、初见成效。”[26](3)1994 年5 月《人民日报》评论“甲A联赛让人感到一种新的面貌,这样踢下去,中国足球水平提高有望,观众席上球迷踊跃,联赛赛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呈现好的势头。”[27]
案例七:(1)1994 年底中国足协在对联赛总结时提到:“没想到中国足球的改革进行得如此顺利,没想到成都这样地方一把火就把全国的球市给点燃了。”[28](2)足球职业化改革很容易,中国足球已经进入高速公路了,马上要和世界上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俱乐部相抗衡了。[28]
在上述议程设置引导下的话语空间构建,大多数话语主体很难置身事外真正冷静下来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议题的核心实质“足球职业化何为、为何”进行深度审视和反思,职业化改革初期处于萌芽状态下的一些问题被忽视了,导致对“足球职业化改革”议题的认知局限性,如下所述:
案例八:(1)足球热点太多、太频繁,很容易敷衍、糊弄过去,一些本质的核心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29](2)从1994 年开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就像坐在一辆突然启动的高速列车上一样,中国足球出人意料地突然加速了,车上的人都失去了对加速度的判断力。[30]
3.2 局限性议题的渐进突破和顽固存在
直到1997 年十强赛失利以及从1998 年开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愈演愈烈的“假球、黑哨”现象,包括足球界、传媒界在内的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以前针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议题的讨论与构建是存在局限性的,如下所述:
案例九:(1)范志毅曾在十强赛失利后坦言:“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完了,四年职业联赛白打了,职业化白搞了,白准备了,为什么”[31](2)上海新闻记者纽也仿:“原先在职业化改革进程中被表面繁荣所掩盖的一些灰色、陈腐、落后的东西,开始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凸显出来并滋生蔓延开来。”[29]
这时起,媒体界意识到以前对职业化改革和职业联赛的盲目乐观,是存在职业足球认知局限性的,并积极地改变其原先议程设置,开始由表及里地逐渐触及“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核心议题——“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渐引导全社会各界公众重新审视和深度探讨之前一直被虚假繁荣所掩盖的核心议题,针砭尚未完全脱离旧有体制、机制的足球职业化改革弊端,比如“管办不分”“政社不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等一系列话语,在突破局限性议题的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如下案例所述:
案例十:1997 年《足球》报连续多期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针对“中国足球的科学定位”以及“为什么职业化也没有拯救中国足球”展开深入的研讨,刊出了《给中国足球一个准确的定位》《足球需要科学理念》等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的文章,社会各界针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隐藏的弊病以及职业化改革的不足之处,深入主动地阐述观点、深挖问题根源。
但是,对“职业化改革”局限性议题的突破并非是畅通无阻的,而是渐进和艰难的,在“突破”与“顽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比如针对1997 年以来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中频发的不公平竞争现象,足球话语空间中却出现了掩耳盗铃一般的“假球黑哨证据论”[32],刻意回避、搪塞传媒界以及公众对不公平竞争现象的深究与质疑,始终无法彻底突破“职业化改革”局限性议题。尤其是2001 年中国足坛首次“反黑风暴”虎头蛇尾地半途而废,虽然包括传媒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公众并不甘心坐视这种局限性议题的顽存,试图彻底突破该局限性议题,但是,最终结果却令全社会大失所望,反倒成为该局限性议题“艰难突破”和“顽固存在”之间张力的典型体现:
案例十一:(1)1998 年12 月央视《足球之夜》节目曾公开问责:“中国足协对联赛假球、黑哨等丑恶现象保持沉默而不发出声音或者说假话,实际上就是一种犯罪;(2)《足球》报曾感叹:“假球并非中国独有,但任其泛滥而坐视不管是中国足球真正的耻辱”[33];(3)郑也夫通过《足球》报调侃:“中国人在揭露阴谋的时候却如此之懒惰”[34];(4)金汕通过《足球》报呐喊:“中国足坛需要一场廉政风暴,彻底涤荡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藏污纳垢之处”[35];(5)足坛“反黑先锋”陈培德曾指出:“我的眼睛不仅看到拿黑钱的裁判在发抖,我的眼睛也看到了正在以领导身份打假扫黑、身居高位的权贵们,在发表堂而皇之的讲话时,他们的内心在发抖[36]。
案例十二:2001 年愈演愈烈的中国足坛“反黑风暴”突然陷入虎头蛇尾的冷峻沉默之中,央视《新闻调查》专题片“黑哨内幕”录制完成,却在2002 年1月19 日临时内部取消播出,李书福、宋卫平、陈培德这些最先掀起“反黑风暴”的“斗士”,后来也都沉默不语,声称要为自身名誉“讨个说法”的足球裁判员群体,也在中国足球协会的内部处理之下,默契地陷入集体的沉默之中……最终除了《足球》报刊登出一篇《拒绝沉默》之外,在局限性议题面前只能徒唤奈何、裹足不前,再难深入一步。
鉴于上述案例,正是“足球职业化改革”局限性议题“突破”和“顽存”张力的存在,才导致了整个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是艰难而又渐进的公开透明。
3.3 局限性议题的彻底“突围”
直到2009 年司法介入中国足坛“反赌扫黑”风暴,“黑哨”黄俊杰面对电视镜头涕泪交加地忏悔:“我对不起家人、对不起球迷、对不起自己,唯一对得起的就是中国足协这帮官员……”[37],这一席话语和动态影像将“职业化改革”局限性议题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彻底捅破,“突破”与“顽存”之间的张力不复存在,彻底将“假赌黑、官员受贿、俱乐部行贿”足球职业化改革进程中的阴暗面毫无保留地、动态地公之于众,以供全社会公众反思、探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出现在金汕《大审判——中国足坛扫黑风云纪实》、郝洪军《球事儿——中国足球打假扫黑第一现场》、李承鹏《中国足球内幕》等文学作品中。
从这时起,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才从话语禁区、局限性议题中彻底“突围”,使得足球运动成为了中国话语透明度最高的体育项目,构建“公开透明”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促进中国足球话语空间在“公开透明”这一维度上构建成型和良性发育。
3.4 对社会生活中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与发育的启示
明朝时期的官办《邸报》就是阐述中国儒家公共政治思想的典范,《邸报》承载内容全面、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开拓政务公开和议政公开的言路,使当时明代的政治呈现高度的公开透明,使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话语空间得以构建与发育[38]。随着新中国文革结束后社会中愈加浓厚的民主自由空气如春风一般唤醒了社会公众,强烈地希望能够使他们生活其中的话语空间“拨云见日”、公开社会公共事务,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知情权、话语权,这些都使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的话语空间进一步公开透明,全社会公众可以不被设置“禁区”地接触到关系公众利益的话题,并在对这些议题加深认知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彻底而深入的讨论,从而使公共话语空间发挥舆论监督效应,利用民意舆论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在全社会范围内体现出公共话语空间的良性发育。
4 “公共利益性”维度的构建
足球运动在中国社会中是话语透明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可谓是涵盖了中国足球运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足球运动的影响只存在于球场和比赛中,那么就辜负了它“世界第一运动”的美名[39]。该话语空间构建是否遵循并践行了“公共利益性”理念,就要以话语议题商讨最终是否基于并超越足球运动专业视野范畴以及是否凸显了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关怀来衡量,从而才能上升到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的话语商讨高度,亦即郑也夫所倡导的“小足球看大社会”、李承鹏所秉承的“借足球说社会”的话语空间构建理念,否则永远只能是“足球话语空间”,而无法升华为“公共话语空间”。
4.1 对“中国足球改革”议题的超越与升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足球职业化、市场化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得以正式实施。中国足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职业化、市场化改革,自然而然与当时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开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休戚相关,受到整个中国社会改革、转型背景的影响,因此,“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局限于足球运动自身视野层次的议题,这个议题所蕴含的社会改革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足球专业领域所能够诠释的范畴了,而成为了一个基于足球而又超越足球、全社会各界瞩目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
孙立平教授曾针对2004 年中超联赛罢赛以及所引发“G7 革命”,撰写了《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足球政治之“薄弱环节”》《足球政治之革命结局》一系列文章:“社会生活的西西里化,即一种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稳定结构,而中国足球已经深陷规则破坏之后的不信任的社会结构之中”[40],如下案例:
案例十三:《大审判——中国足坛扫黑风云纪实》中所述:“在过去30 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利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与其说2009 年反赌扫黑风暴中被审判的官员、裁判、运动员、投资人陷入了中国足球的泥潭,不如说他们倒在了当时的社会乱象之下,观察足坛的腐败,不能忽视当今社会整体背景,体制缺失和监督缺位、唯利是图、利益熏心已经形成了社会机能的腐烂,中国足球的彻底改变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41-42]
在“管办不分”“政社不分”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进程中出现“假赌黑”不公平竞争现象以及“足协官员贪腐”的现象,然而这并不只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所特有的现象,所映射出的是整个中国社会在改革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共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不乏官商勾结下的贪腐行为、对权力的监管制度与措施缺位、行业自律缺失、政社职责界限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这极易引发全社会各个行业群体的舆论共鸣。
此外,“中国足球改革”议题所揭批的“健力宝系”“实德系”等职业足球行业垄断以及不法竞争行为,其实也并非体育领域所独有。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背景下,其他行业也不乏由于政策漏洞或制度法规不健全所导致的不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或行业垄断现象,这是在社会改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共性问题。围绕“中国足球改革”议题的“中国足球资本论”话语建构在社会各界的话语商讨与批判中,逐渐上升到“反对行业垄断下的不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公共事务议题高度。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 年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方案》,在中国从“十二五”迈向“十三五”的关口,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的关键时刻,再次选择了中国足球作为全国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涉水“先锋”和攻坚“试验田”,因此,有关“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议题的话语空间建构,已经不再是基于足球专业领域的话语商讨所能够诠释的,该议题逐渐上升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事务议题,期望中国足球改革再次“杀出一条血路”,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与经验支持,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才会不断地对中国足球的各项改革发展举措提出期望、建议,引领包括体育界、教育界在内的全社会各界围绕“中国足球深化改革”议题展开话语空间构建。
如孙立平教授所述:“中国足球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让资本如此张扬地向权利公然叫板并宣战的领域!”[42]有关“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议题的话语商讨空间,可以出于社会公共利益考虑,超越足球运动视野范畴,建构为社会生活中的全民“出气筒”和“减压阈”,从而使社会各界借助于批判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进程中引发公愤的丑恶现象,来排解甚至发泄各行各业对中国社会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阵痛、不适情绪。针对“足球改革”议题的话语商讨空间构建为全民“出气筒”和“减压阈”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也是中国足球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遵循并践行“公共利益性”理念的一种体现。
由上述案例分析得知,围绕当下中国足球运动关键议题——“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话语空间构建已经超越了足球运动专业视野的诠释范畴,上升到关涉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的话语商讨高度,凸显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关怀,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构建遵循并践行“公共利益性”理念,激发中国足球话语空间在“公开透明”这一维度上构建成型和良性发育。
4.2 对社会生活中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与发育的启示
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民讨论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事务、维护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的平台[43],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决策的形成与执行[44]。在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关于中国足球和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走向之所以会得到社会各界公众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可以据此管窥甚至预测当时国家总体的改革发展走向,成为窥视中国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公共窗口”,这涉及到每一个国人的生活福祉,是与自身生活质量乃至实现人生理想休戚相关的公共事务,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每一个国人都渴望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自己家庭带来幸福,这种对于“必须改革”的强烈诉求和愿景,借助中国足球改革议题在社会中的热议而进行倾诉,而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其实都是社会共性问题的典型体现,再加之开放度较大的足球话语空间,更成为了公众释放在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压力与不满情绪的“出气筒”和“减压阈”。中国社会各界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福祉休戚相关的公共事务议题的对话商讨中,在全社会精心地保持着对于社会性焦点议题的温度,从而倾诉各自的诉求和愿景,呈现出“国家、社会与个人”“家国天下”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话语空间渐趋成熟的一种可喜现象。
5 结论
媒介化的中国足球话语空间在实践中从“开放、透明、公共利益”三个维度体现出公共话语空间的特征:(1)来自社会各界的多元话语主体通过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介积极地参与到构建中国足球话语空间的实践中,没有针对某一类话语主体设置“门禁”,成为真正的全民论坛,疏通社会公众话语表达的渠道,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话语商讨提供机制保障,充分体现出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开开放性特征。(2)中国足球运动是中国社会中话语透明度最高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出公共话语空间的社会舆论监督效应,但是其突破局限性议题和话语禁区的实践过程却是艰难、渐进、曲折的,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双刃剑”的效果。(3)有关中国足球的话语商讨“基于足球运动而又超越足球运动”,上升到关涉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的高度,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发育与公民意识的提升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体现出“家国天下”的理念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