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区别与联系

2020-11-24曹庆华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身法套路太极拳

曹庆华 刘 洁 吕 蒙

1.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践行报告提出的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为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武术的优秀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准的着力点。武术是中国独有的身体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在身体层面的的重要外现。[2]中国武术的拳种可谓满天繁星,共同构成中国武术的大观,为世界独有。武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之一斑,又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独特的武术套路形式,更需要当代武术研究者不忘初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武术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前行。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以作者姚继祖著书《武氏太极拳全书》、《永年太极拳志》和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著作,及大量的学术核心期刊,客观总结分析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外形特征、身法特征、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区别和拳理拳法中的联系。利用文献资料法获取大量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间接地获得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研究方法有较高的信度。

1.2 访谈法

走访了从事武式太极拳的名家、传承人、教授、教师,在口头交流、摄像录音,书面记录等形式,听取见解和指导并总结分析。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方法,分析所搜集到资料,进行认真的思考。梳理一条清晰地脉络,能够对武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有规整的认识。

2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概念界定与典型套路

2.1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概念界定与典型套路

武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传统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为清代太极拳家武河清(字禹襄)在原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编:并由其外甥李亦畲进一步完善而成,故世称“武式”。

武式太极拳典型套路108式创自武禹襄、李亦畲52式的《十三势架》、完成与李逊之。武式太极拳身法严紧无隙,特别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立身要求“中正不偏,八面支撑”;行功要“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拳走架靠内气潜转支配外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势腾挪、精神贯注。行拳走架在松静中暗含开、合、隐、现,走架或打手时要遵循:“开则俱开,周身骨节或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周身骨节或肌肉群都微有收缩的意思,合为收,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3]这种开合的深奥拳理,阴阳相辅,刚柔相济是其他太极拳不能比较的。所以武式传统太极拳在创编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的探究,深研拳学要义,借鉴陈、杨太极拳架,法度谨严,虚实分明,神形兼备,又舒缓灵活的套路108式浑然成为一代独特拳架。

2.2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概念界定与典型套路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较完整的保持了传统固有的技术风格,但又不拘泥原始行功走架。在中国武术院组织专家、名家精心提炼下,创编的竞赛套路,它突显了武式太极拳中正安舒、意气相随、松紧适度、圆活连贯、内外协调的功法特点。“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突出了重武德修养、重文化内涵、重基本功训练、重理法研习的武术套路技术风格。”[4]在身法和劲路上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设计加入了一系列窜蹦跳跃和松弹发劲的动作,难度上突显了竞赛的标准。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6式的问世,将传统武式太极拳与现代竞技体育融合,既保持了传统韵味,体现了武式功法的精微细致,又便于组织竞赛。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排,在开始阶段以基本动作为主,第二段突显了武式太极的扣碾步法进退旋转不移重心,动作转换幅度大,方向变化灵活,展示了屈伸性腿法及连续性独立支撑动作平衡控制的难度:第三段动作突出了击拍性腿法,进退换势圆转,动作起伏衔接,窜跳腾跃,活泼稳健,贯穿自然和谐,属于套路高潮的阶段;第四段的编排内容充实、技法突出、难度集中、精彩纷呈,既体现了清晰变换的步法、手法和刚柔转换的节奏。整个套路表现出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舒展大方,姿态美观,潇洒飘逸,稳健趁实的自然美感。

3 武式太极拳竞赛与传统套路在拳理拳法的联系

3.1 身法要求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在遵循拳理拳法的理论体系,按照身法十三要行拳走架。在行拳走架中要求做到拳法,才能对身体各处关节带来康健的益处。十三条是提顶 、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尾闾中正、腾挪、闪站、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这是十三条身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参透,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注重十三身法是也要注意身体的外三合和内三合,体会传统武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重要性。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身法特征继承了传统套路的身法特征。拳势身法紧凑,起承开合,节奏清晰,注重意念的集中,强调以意导动,意气连贯,劲力内涵。在保持了传统身法要求上,又突显了进退旋转之身法,扣碾步法的动作转换,虚实重心,展脚下碾转“朵朵梅花”的印形,身体灵活“八方转换”的传统身法风格;神情由内到外以一起导引支配外形,动作衔接按身法要求遵循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理法,使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协调统一。

3.2 哲学基础

武式太极拳从创始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奥的哲学基础,它汲取了道、佛、儒三家古典哲学思想,形成了自身流派独特的理论体系。纵观各个时期,无论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它都是时代下的产物,它们共同之处都是离不开自身的哲学基础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例如,“虚实分明”这一身法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渗透,相互影响,就体现这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发展规律。“创编套路套路离不开传统太极拳自身的哲学依据,盲目创编则适得其反。”[5]把握与理解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更能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奥妙之处。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都是武式太极拳百年流传下的瑰宝,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发展的成果。

3.3 传承价值

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中五大流派之一,对当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武式太极拳自身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产物,甚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缩影。“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对于练习者来说,长期坚持学习理论体系与思想感悟结合才能领略太极拳它自身存在的智慧与价值。”[6]了解武式太极拳的时代背景能够使现代人凝聚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学习武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能使我们掌握文化智慧、练习武式太极能够培养自信心的人生态度。

4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在历史演变差异

4.1 始创起源

武式传统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武禹襄“1812年生,1880年卒,名叫清河,其字禹襄,号濂泉。”[7]“武禹襄是清中叶时期的一位武术大家,他以深厚的武学造诣和扎实的传统底蕴,为太极拳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开创太极拳理论的先行者。”[8]后有李亦畲李氏内部传系、郝氏传系、姚氏传系等。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问世。“武式竞赛套路创编工作是由辽宁省太极拳协会于1995年向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的关于《编写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书面意见,并由他们出资赞助后开始启动的,于1996年1月14日在北京体育大学审定”。

4.2 经典著作

武式传统太极拳的理论经典著作最早起源于近代,祖师武禹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学派”。[9]李亦畲,是武式太极拳近代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1881年前后将王宗岳拳论、武禹襄拳论以及自己的理论成果集合成-老三本,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太极拳理论集成,标志着完整武式太极拳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10]武式太极拳的代表性理论著作有《十三势行功歌解》(武禹襄)、《四字密诀》(武禹襄)、《五字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李亦畬)、《武式太极拳》(郝月如)、《武式太极拳全书》(姚继祖)等。武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后继李启轩、郝为真、李逊之、姚继祖等。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书籍,市面流传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01月由翟维传、翟世宗编写。更多的是90年代出版的邱慧芳演练VCD、DVD这些难得的影响教材。

4.3 外形特征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在外形特征上突出中架紧凑、左右分工和立如秤准的拳架要求,展露出干枝老梅的精华、立如秤准的盘架、开合有度的招式、虚实分明的姿势转化。

虚实分明是武式太极拳重要外形拳架特征,分清虚、实才能在行拳走架中将精、气、神贯注到实腿中,产生稳定的重心。区分动作的虚实,用力的时候才能张弛有度。实的动作部位沉着、充实;

虚的动作要求轻灵、含蓄。动作达到定势或趋于完成时,腰脊和关节要保持松沉、稳定。进行动作运动变换时,全身各关节要舒松、慢缓。“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分工严格,不相互逾越,出手高不过眼睛,远不过脚”。[11]

例如,野马分鬃动作,上肢动作由虚变实时,前臂要沉着,手掌逐渐撑指、展掌由到松紧;由实变虚时,前臂运转变得轻灵,手掌略微含蓄,由静而松。这样做到虚实变化,张弛交替,行拳走架时外形特征就可清楚展现,一目了然。每一动作虚实分清楚,动作就能一气贯通,身体支撑八面底盘稳固如泰山之势。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外型在表演或竞技比赛上展现的是舒展大方的拳架,与以往传统小拳架不同。竞赛套路招式标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肢体的表现要与传统套路不同。例如,传统套路的左右分脚不过分强调起脚的高度,以与腰平上下即可;而竞赛套路起脚高度越高越宜,在比赛中起脚的高度与难度的评分标准成正比,起脚的高度越高则难度分数越高,比赛选手成绩越高,反之。从美观程度上讲舒展大方的外型,上肢表现为舒展挺拔、头正顶劲、沉肩坠肘、挺胸拔背的形态;下肢沉稳扎实、步法清晰的形态。这种舒展大方整体的外型统有助于演练者培养自信和气质的神韵,能够吸引他人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学习竞赛拳架“外三合”身法的表现形式。

4.4 难易程度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运动过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体现着人体内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哲学风格特点。注重拳理拳法的运用和内气的贯穿每招式,举手投足间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人体的机能运动规律。适宜人群广泛,普及大众化的特点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根据传统套路创编而成,在原型上继承了传统的身法要求和技术的精华,但自身的编排着重突出了比赛规制的竞技性、规则性、难度使它的普及缩短在青少年人群中。

4.5 用劲方法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拳理拳法的辩证真理应用于它技击实践的战略中,为武术的理论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研究弱者在守势时制服强敌的技法,例如,“以静制动”“ 反者道之动”“四两拨千斤”的哲学理论都是具体应用。[12]在传统套路的演练中是含蓄的表现劲法,它的技击则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设计编排了多种蹿蹦跳跃和松弹发劲动作,穿插交叠、高潮迭起展现竞赛套路的比赛风格,富于动势、发劲表现充实,实则目的为吸引眼球和观赏感染力。

4.6 养身健体

武式传统太极拳是内外协调统一的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医疗特点,它结合了古代的踵吸法。“踵吸法是用呵、嘻、呼、呬、吹、嘘分别医治心、肝、脾、肺、肾、胆等部位的疾病。”[13]武式传统太极拳和医疗的结合,适合不同的人群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对于人体各部位的调节和改善有着良好的作用。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难度较强,必须有较强的基本功。“训练负荷适当成绩效果一般,训练负荷不当产生关节疾病机率非常高。”[14]竞赛套路的编排也是顺应生理规律使每个部位都得到均衡锻炼,但是它的竞技要求产生的关节症状的负面影响,显得养身健体方面略有不足。

5 结论

5.1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区别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区别主要从始创起源、经典著作、难易程度、用劲方法、养身健体五个大的方面上总结出。从始创起源上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在历史发展的二百年来繁荣昌盛,成为中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而武式竞赛套路虽于90年代问世,也以迅雷之势普及国内,走向世界。从经典著作上武式传统太极拳的理论渊源流传,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理论创新中融入现代竞技美学理念,博得一代一代年轻习武者青睐。“竞赛套路的难度程度按照竞技规则趋势逐渐上升并且缩小在一定年龄的人群中、劲路的表现多应用与表演、不利于养生健体。”[15]传统套路简单适中普遍适合广大练习者、劲路在技击中广泛实践、适合修身养性锻炼身体。

5.2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联系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联系主要从身法要求、哲学基础、传承价值上三个方面总结出。武式太极拳至今发展已有160多年历史,无论是理论精髓还是典型套路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武式太极拳我们就要学会区分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才能更直观了解武式太极拳的概念;学习武式太极拳我们就要练习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的经典拳架,才能掌握武式太极拳的身法技术;学习武式太极拳我们就要阅读传统套路与竞赛套路的经典书籍,才能补充我们练习武式太极拳中欠缺的理论精髓。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学习传统套路拳架、享受竞技套路风格、掌握理论知识精髓,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继承武式太极拳。

猜你喜欢

身法套路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绕身法带的禅修智慧
42式太极拳
陈鑫十三势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