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0-11-23谭传波刘想杨友志
谭传波 刘想 杨友志
[摘要]本文研究了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山茶油饮食文化与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围绕山茶油饮食文化活动、油茶产业从业人员、油茶产业发展合作模式、油茶加工技术四方面研究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挖掘山茶油活性成分、开发油茶优势品种与机械化采摘、推动油茶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增加油茶产业科研投入、加强山茶油宣传力度和促进油茶深加工六条建议,旨在为我国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山茶油;饮食文化;油茶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8
我国是最早发现并栽培油茶的国家,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古时称其为“员木”。山茶油也称油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油茶树果实中制取的高级营养食用油,又称为“月子油”“长寿油”,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山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达90%,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因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又被称为“东方橄榄油”[2-4]。山茶油除含有天然甘油三酯成分外,还含有生育酚、角鲨烯和多酚等天然活性物质及钙、镁、锌、铁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具有抗衰老、降三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5-7]。单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能力强于多不饱和脂肪酸[8],因此山茶油适合煎、炒、煮、炸、蒸等多种烹饪方法。2016年,油茶被国家正式列为大宗油料作物,其产量逐年增加[9]。随着人们对山茶油认识的不断加深,其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作为美食大国和强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被称为“饮食王国”。山茶油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乾隆年间山茶油是宫廷宴中极受欢迎的宫廷食用油,随着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山茶油逐渐成为我国餐桌上特色菜烹饪的必选原料。我国针对山茶油举办了众多饮食文化活动,例如定期举行的湘菜美食文化节、茶油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山茶油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山茶油饮食文化。本文拟分析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山茶油饮食文化活动、油茶产业从业人员、油茶产业发展合作模式、油茶加工技术四方面研究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山茶油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为我国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1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油茶产业发展优势
1.1.1 自然生长环境优势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油茶为阳生树种,喜温怕寒,油茶生长要求阳光充足,在海拔500~800m生长较好,甚至能在海拔2 200m地区生长。中南部地区大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貌以丘陵为主,且以适宜油茶生长的微酸性土壤居多。中南部良好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条件孕育了上千年的油茶发展历史[10-12]。
1.1.2 种植规模优势
目前中国约15个省(区、市)有油茶分布,种植面积达444.33万hm2。其中,湖南、江西和广西为我国主要的油茶种植地区,油茶种植面积占全国油茶种植总面积的65.4%,而湖南排在第一位,占31.7%[13-14]。
1.1.3 科技创新研发优势
山茶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原材料。在油茶产业发展中,湖南省率先垂范,通过产学研项目紧密合作,为推进油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5-24]。企业依托院校科技力量研发出多款畅销产品,研发的洗护、护肤等日化产品,很受市场青睐,为油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1.1.4 品质品牌优势
截至2018年,全国的山茶油加工企业达到1 018家,其中湖南省有400余家。目前,有些省份正在全力打造公共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还有地方性的油茶协会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
1.1.5 政府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将油茶提高到国家战略,油茶被国家列为大宗油料作物。油茶产业不仅能维护国家粮油安全,还能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成为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1.2 油茶产业发展的不足
1.2.1 深加工不足
目前很多油茶加工企业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油脂加工,而油茶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环节薄弱,对茶籽多糖、茶蛋白、茶皂素等副产物的开发不足[25],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离油茶产业现代化加工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2.2 品牌价值发展不足
尽管目前全国有1 018家油茶加工企业,但品牌多而不精,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品牌稀少,品牌整体影响力不高,阻碍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致使企业品牌难以做大做强[26]。
1.2.3 消费市场面临障碍
我国南方和北方对山茶油认知度存在差异。南方的消费者因普遍对山茶油有一定的认知,容易接受山茶油;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则以大豆油和花生油为主。虽然山茶油营养价值很高,但尚未被普遍接受,由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造成消费者对山茶油的认知不足[27]。另外山茶油价格较高,难以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因而油茶产业发展在市场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山茶油在民间俗称“长寿油”,它的功效传奇源远流长。“彭祖茶籽煲汤巧治尧帝体虚”是最早的茶油典故,相传有着中国“養生始祖”之称的彭祖活了880岁。据考证,彭祖所说的“天养员木果籽”正是采自我国南方的天然茶籽树。自此“彭祖茶籽煲汤巧治尧帝体虚”的典故开始影响中国的御膳养生文化。无论华夏朝代如何更替,用茶籽压榨的茶油始终是历代皇宫里御膳房的专用油。
山茶油的烟点高,适合中国人烹、蒸、煎、炒、炸的饮食习惯。古代中医把茶油视为延年益寿和养颜美容的佳品,《本草纲目》记载:“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农政全书》记载:“茶油可治疗痔疮,退湿热”;《农居饮食谱》记载:“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基于山茶油饮食文化和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山茶油饮食文化活动
中南部地区是我国油茶和山茶油的主要产地,主要通过油茶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众多山茶油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山茶油食用价值和品牌价值。
定期举办“茶油美食文化节”,通过现场体验和宣讲实现山茶油的产品拍卖、山茶油交易及投资贸易。并且还有茶油烹饪大赛等,通过茶油烹饪大赛使更多人们学习和掌握山茶油食用方法及营养健康知识,促进山茶油饮食文化发展。通过山茶油饮食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山茶油的魅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步伐。
每年还定期举办“湘菜美食文化节”,将民间山茶油厨神争霸赛等活动加入“湘菜美食文化节”中。将山茶油产业与大餐饮、大旅游、大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消费者,还吸引了大量旅游者。不仅增强了山茶油的饮食文化宣传效果,还推动了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油茶产地旅游业的发展[28]。
2.2 油茶产业从业人员
大力开发山茶油饮食文化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自2008年油茶产业快速发展以来,油茶林种植面积从302.1万hm2发展到436.7万hm2,茶籽和山茶油产量分别从98万t和24万t提高到263万t和65万t[29]。过去油茶的种植者和油茶果的采摘者90%以上为农民,随着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大量知识分子加入山茶油生产与经营中,随着山茶油产量不断增加,山茶油生产企业不断寻找林地增加销售量。大量技术人员加入油茶产业,不断为油茶种植和加工提供技术指导,并致力于相关产品的研发。
2.3 油茶产业发展合作模式
油茶产业主要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合作模式进行油茶的种植、加工及销售[30]。油茶产地的农户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六统一分”模式的油茶产业发展,具体表现为统一优质种苗、统一管理培训、统一生资服务、统一政策支持、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运营和分散种植[31]。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提高农户的油茶产业管理专业水平,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依靠油茶产业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2.4 油茶加工技术
油茶加工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山茶油制取从古代的木榨法发展到近代的机械压榨法、从机械压榨法发展到冷榨法、再从冷榨法发展到鲜榨法;山茶油精炼由过度精炼发展到适度精炼[32]。其目的是为提高山茶油的安全性,保留山茶油中的天然活性成分,使其符合当代人的食品营养与健康消费理念,同时让更多创业者和消费者了解山茶油。
3 油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通过分析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以下建议。
3.1 挖掘山茶油活性成分
目前已有的对山茶油的研究大都是关于其脂肪酸组成以及维生素E、角鲨烯和植物甾醇等成分方面,对山茶油其他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安全营养的山茶油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为此,油茶企业与科研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利用科研院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和硬件条件鉴定山茶油中天然活性成分,并验证营养山茶油的功效,为油茶企业产品宣传提供基础。谭传波等[33]通过研究,发现山茶油中除含有维生素E、角鲨烯和植物甾醇外,还含有原花青素、三萜类物质、木脂素等天然活性物质,从而丰富了人们对山茶油营养价值的认知。
3.2 开发油茶优势品种与机械化采摘
老油茶林以乔木为主,且结出的油茶果个头小,增加了采摘难度,油茶果原料成本绝大部分集中在采摘过程。在政府的支持下,科研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科研院所新开发的“三华”“湘临”等油茶品种为灌木,且结出的油茶果个头较大,采摘成本明显降低。目前这些优良的油茶品种在很多油茶企业大量种植,有效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另外,开发机械采摘也能明显降低采摘成本[34],原料成本的降低也会惠及消费者。
3.3 推动油茶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
油茶产业的“企业+基地+农户”发展合作模式,有助于解放农村勞动力,减轻企业管理负担,双方合作互利共赢,能够实现油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出更多收益,实现乡村振兴。另外,鼓励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实现油茶产业管理与作业标准化,从而推动我国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增加油茶产业科研投入
油茶产业和加工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国家应加大对油茶产业科研的投入,为油茶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将先进的育种技术应用于油茶种苗培育,以此来提升山茶油的转化率,大力发展油茶新品种。
另外要重视油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推动油茶加工标准化与智能化发展。利用冷法制取技术保留山茶油中的天然活性物质,开发营养山茶油稳定储藏技术。
3.5 加强山茶油宣传力度
山茶油虽为我国特种油脂,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山茶油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及食用价值。对此,应借助政府的支持,大力宣传山茶油饮食文化,以使更多人了解山茶油的营养知识和食用价值。未来可以开展更多类似湘菜美食文化节、茶油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和山茶油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3.6 促进油茶深加工
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利用茶粕中天然表面活性剂茶皂素开发了洗护产品,同时还有很多诸如油茶果壳、修剪的油茶枝叶和油茶籽壳等副产物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未来需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降低油茶加工成本,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实现油茶产业增产增值,促进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4 结 论
中南部地区为我国主要的油茶产地,本文通过分析山茶油饮食文化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茶油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激,吴雪辉.油茶综合利用开发前景[J].中国农村科技,2006 (10):21-23.
[2]郭华,周建平,罗军武,等.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J].中国油脂,2008,33(7):71-73.
[3]龙伶俐,薛雅琳,张东,等.茶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J].中国油脂,2012,37(4):78-81.
[4]Preedy V R,Watson R R,Patel VB. Nuts and See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M].1st ed.London,Burlingt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11:1115-1122.
[5]Snyder J M,Frankel E N,Selke E.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es of Headspace Volatiles From Vege-table Oi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1985,62(12):1657-1679.
[6]王萍,张银波,江木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8,33(12):42-46.
[7]刘世鹏,周伯川.油茶籽的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1996,21 (4):39-42.
[8]杨雅新,汪学德,郑永战.冷榨芝麻油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J].粮食与油脂,2016,29(7):35-38.
[9]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8-15)[2016-09-05].http://www.gov.cn/xinwen/2016-09/05/content_5105421.htm.
[10]余绍辉,曾臻,傅為一,等.湖南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9,37(4):214-220.
[11]刘跃进,欧日明,陈永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4):1-4.
[12]宋英强,杨粉莉,杨博,等.我国油茶种植环境适宜性评价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46(2):180-188.
[13]余永军.油茶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农家科技,2018(2):4.
[14]王昊昊.中国油茶种植面积达6550万亩,湖南居首[J].中国食品,2018(12):170.
[15]陈柏林,钟海雁,黎贵卿,等.香花油茶与多个油茶物种油脂品质特征的比较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7,33(9):47-52.
[16]郭显荣,黄卫文,龚吉军,等.不同提油方法的油茶粕蛋白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29(6):147-149+175.
[17]胡平平,李忠海,李加兴,等.油茶压榨饼粕残油浸提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1,27(5):175-177.
[18]李好,钟海雁,方学智,等.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抗氧化物质的变化规律[J].食品与机械,2013,29(5):6-9.
[19]陈佩云,钟海雁.热回流和超声条件下不同溶剂对油茶粕多酚提取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6,32(4):172-175+186.
[20]梁永铭,周波,王进英,等.采用Rancimat法评价茶油多酚对茶油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4,30(6):54-58.
[21]冯纳,钟海雁,周波,等.不同物种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在Sn-2位上的分布[J].食品与机械,2016,32(3):20-23.
[22]钟海雁,黄永辉,龙奇志,等.茶油气味感官评价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8,24(5):88-91+98.
[23]陈志香,周波,梁永铭,等.营养风味油茶籽油加工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5,31(2):232-237.
[24]张美娜.提取工艺对山茶油活性成分及抑菌效果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35(1):177-180.
[25]伍彬.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衡阳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1):22-23+29.
[26]李志萌,张宜红,杨志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809-816.
[27]周蕾.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8]程虹,刘科.招牌菜龙争虎斗 好味道繁华似锦:第九届湘菜美食文化节湘菜招牌菜大赛侧记[J].食品安全导刊,2014 (12Z):20-22.
[29]陈永忠,邓绍宏,陈隆升,等.油茶产业发展新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1):1-10.
[30]牟大鹏,姚毓春,刘凌波.“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析[J].经济纵横,2005(9):15-17.
[31]湖南大三湘茶油资源有限公司.大三湘打造千家油茶庄园[J].衡阳通讯,2017(12):22-23.
[32]吴苏喜,张智敏,刘瑞兴.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形成与控制[J].食品科学,2013,34(4):71-74.
[33]谭传波,田华,赖琼玮,等.不同工艺茶油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J].中国油脂,2018,43(12):41-45.
[34]冯国坤,饶洪辉,许朋,等.油茶果机械采摘装备与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36(5):125-12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