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的现状与对策
2020-11-23冀榕
冀榕
【摘要】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快捷化、多样化。随着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入,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内容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因虚假新闻引发的社会问题引发关注。本文选取个别典型案例对虚假新闻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特征、成因、以及对策进行浅析。
【关键词】虚假新闻;网络传播;媒介素养;大数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20-107-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lse New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Ji 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0, Hunan)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way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have become fast and diversifi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algorithm and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is more diversified. In this proces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 is open to ques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false news attract attention.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typical cas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lse news,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false news network media literacy big data technology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用户广泛,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捷化,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构建了新的信息传播生态。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步上升、手机网民规模的增长,移动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网络传播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更迭,为海量信息的接受提供保障,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温床。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既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又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了解其概念、成因后,应实施有效措施进行精准治理,这也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
1. 虚假新闻的概述
1.1 定义
虚假新闻属于媒介伦理失范现象中的一种,它指的是未能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实质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根本背离。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从业人员试图报道虚假新闻获取用户的关注,实现经济效益的增收,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1.2 特点
1.2.1 传播速度快速化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化,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到达率更高。随着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虚假信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渗透人们的生活。2019年6月26日,网友爆料称,贵州凯里和毕节有女童被性侵,还将疑似多名幼童被性侵的图片发布出来。而最终的真实报道是:图片系伪造或旧图,其中爆料的露骨对话截图原图也是成人的。一时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高度关切。这则虚假消息的报道在瞬间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引发警方以及相关部门的介入。经过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调查核实后證实为虚假新闻。可是这一虚假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之快,占用社会公共资源,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引发社会焦虑,造成恶劣影响。
1.2.2 传播模式呈散布型网状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项)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互联网时代,用户成为信息的传受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分享,网络赋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向互动模式,信息的生产模式变得多样化,尤其是PUGC的模式,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存在许多结点的散布型传播网。处在这张网络每一个结点的人都可以生产、发布信息,其间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的传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这张网的发展趋势是无限蔓延。
1.2.3 社交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的温床
互联网时代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连接,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社交媒体率先成为虚假新闻的爆发地,又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角色。一些虚假消息最初的源头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经过专业媒体的“包装”后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大多会用夸张的标题夺取流量。人们通过转载、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让虚假新闻得到大范围地传播。
1.2.4 专业媒体职业素养的滑坡
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诸多矛盾,媒体在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选择上,职业素养严重滑坡,导致虚假新闻愈演愈烈。相关报告在对2019年虚假新闻案例的分析中,很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微博、公号及其他自媒体账号,为了博取眼球经济,对新闻进行夸张式地编撰。在这一不负责任地传播过程中,专业媒体盲目追求流量与噱头,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衰退,伤害了专业媒体的权威与公信力,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 虚假新闻的成因
2.1 新闻媒体和记者未尽到求证核实的责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内容生产过程中需要恪守的原则,查证核实在新闻实践中是一种基本保障。然而,在当下的新闻报道中,查证核实正在成为一种“策略性仪式”,媒体过分追求点击率和速度,专业素养的降低使得媒体疏忽查证,更多时候选择夸张标题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新闻组织的核实查证不仅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也给从业人员敲醒警钟,让他们在报道中追求真实性。
2.2 “流量经济”成为媒体新闻生产的指导方向
互联网时代,是用户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许多媒体打着“流量至上”的旗帜,迎合低俗化群体的需要。久而久之,媒体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即新闻的真实、客观、深刻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而将吸引用户的点击、转载,为网站带来流量,能实现变现,获取经济效益成为其追求的重要目标。根据2017年度虚假新闻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虚假新闻大多出现在社会新闻领域,这些新闻内容大多与市民生活日常有关,题目引人注意,一味追求高的点击率,对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价值。当下,算法技术对用户行为的精准把握促成媒体选择新闻的标准,向用户推送信息,使其对这类新闻内容形成媒介依存。社会新闻领域的虚假新闻能带来流量,又不太容易造成巨大的伤害,在媒体有意无意的放纵下成为虚假新闻的高发地带。
2.3 商家有意识的商业炒作
虚假新闻的来源渠道广泛,商业性门户网站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来源。这类网站没有采编权,网站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类的信息都是转载,娱乐和体育类新闻网站可以自己撰写发表,商业炒作性质严重。由于我国现在的版权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对这一类的侵权行为无法精准制裁,助长这一类商业网站无限度炒作的士气。这一类网站在生产内容过程中,缺乏有效把关,一味迎合低俗群体猎奇心理的需求,大量炮制性、腥、星三大类新闻,最终产生大量虚假新闻,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2.4 网民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公开或非公开的传播渠道传播缺乏事实根据或未经过证实的信息。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速度异常快,内容蛊惑性大,主体隐蔽性强。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赋权,人人都是记者,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来自于各大媒体,网民更容易相信这些虚假新闻。另外一方面也由于用户媒介素养的层次不齐,导致在新闻的真伪辨别上存在困难,会对虚假新闻进行二次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3. 虚假新闻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防止新闻侵权
目前有关虚假新闻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制定了《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的“不申诉不予受理”的原则,一些社交新闻的从业人员肆无忌惮地生产、传播虚假新闻,逃避法律责任。这要求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总结个案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法规建设。其次也需要对新媒体从业人员和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进行法制法规的宣传,鼓励用户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让虚假新闻无可趁之机进行传播;对恶意造假和新闻侵权的新闻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提起法律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让虚假新闻无可趁之机。
3.2 规范新闻行业信用规范体系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是全国新闻媒体的自律机关,其职责主要是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媒体行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失则行为的投诉。2016年3月21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正式公布,该章程第三章中明确指出,对新闻道德方面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实施对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社会满意度测评。行业的规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业界加强教育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水平进行强化,也需要构建完备的惩戒体系,让新闻从业人员对违法违纪行为存在警惕心理。
3.3 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治理
5G技术的应用,使得通过应用大数据检测虚假新闻成为可能。大数据作为一种巨量数据的集合,通过数据的录入可以进行一定的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数据库同样存在,但因受制于技术条件如数据分析预测等诸多原因,其价值无法为虚假新闻的治理所利用。随着技术的进步,数量庞大的数据可以进行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识别和利用,甚至预测。
3.4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心中长留的一把“尺”,对一则新闻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深刻要求,新闻传播從业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拒绝各种利益诱惑。另一方面,要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坚守自己的正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名专业且具备人文关怀的新闻媒体人。
4.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生产渠道的多样化,传播路径的多元化,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带来了不可避免地挑战。新媒体时代对虚假新闻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重塑新闻业的权威形象,还可以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构建文明互联网生态,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假新闻的治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媒体从业人员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媒介素养,共同实现社会的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莹.试论新闻的真实性[J].理论观察,2014年第8期.
[2]李铁锤,熊茵.当前假新闻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J].传媒观察,2011年第7期.
[3]张建中.治理假新闻:“后真相”时代欧洲国家的创新与实践[J].新闻界,2017年第6期.
[4]方师师.另一种探索:以技术之力反击假新闻[J].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下.
[5]丛立先.网络虚假新闻的表现、动因和治理[J].人民日报,2010年5月18日.
[6]郑晓迪.西方新闻事实核查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引介[J].编辑之友,2018年第1期.
[7]赵浩,申金霞.新媒体语境下假新闻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记者》2018年第6期。
[8]大虾.大学生娶同学妈妈?2017年第一条假新闻网媒狂欢无人负责[C].新闻记者”微信公众号,2017年1月4日
[9]江静之.记者求真路:论新闻查证[J].中华传播学会2016年会,台湾中正大学,2016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