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2020-11-23赵新暖
赵新暖
摘 要:一场疫情,是对大家的考验也是使我们转变思想的推手,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线上与学生的交流使我收获颇多,其中学生还是最喜欢与老师面对面,但是一些软件功能的推出也让教师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线上线下的融合可能才是我们将来的方向。
关键词:线上教学;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腾讯会议; QQ群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原有的节奏,老师、学生不能返校,但却不能阻挡大家相聚云端的热情。虽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但通过多样化的在线平台,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面对疫情带来的课堂教学挑战,我们学校所有数学物理教师所在的微信群和QQ群就异常热闹,如何“停教不停学”?如何降低疫情对教学的影响?如何和学生互动?如何批改作业?数理教学部所有教师多次开会讨论,商量方案,并且逐个老师试验各个教学软件,然后传授个人经验,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在线教学能力培训,教师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平台做好各种预案,全身心的投入到线上教学中,在这各种教学平台中,数理教学部的教师主要应用的有爱课程SPOC课程平台、雨课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群课堂。
在疫情期间,我们数理教学部共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门数为7门,涉及班级上百个,授课教师为17人,平均到课率在98%以上。通过对老师及学生发放《网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一、教学平台
在网络教学的沟通交流工具方面,全部老师建立了QQ交流群。在网络教学平台问题上,教师作为主平台使用(直播使用)的平台从多到少依次是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腾讯会议,作为辅助平台使用(如学生教学资料传递、交互使用、作业使用)则主要集中在QQ群聊和爱课程SPOC。通过培训后100%的老师会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90%的老师能够做到熟练使用。学生中会使用教学平台的占100%,熟练使用的占80%左右。
二、教学方式
教師开展网络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播教学、线上教学研讨、学生自主学习、录播教学等,教师们更愿意采用实时讲授和交互方式。有80%的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到两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三种以上方式的也占到10%,只使用单一教学方式的较少。调查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喜欢直播教学的较多,学生仍倾向于教师亲自讲授,说明教师的选择与学生的需求比较契合。
通过比较各平台的优势,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雨课堂语音直播+腾讯课堂屏幕分享或者是雨课堂语音直播+钉钉直播或者是雨课堂语音直播+QQ课堂屏幕分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各教学平台优缺点对比
由于全国大部分大学开展线上教学的方式,所以各个平台的网络收到了极大地挑战。
当平台的服务器不足以支撑全国大学生的学习时,即网络拥堵了,就安排学生在爱课程SPOC教学平台自学,因为这里有各种资源,视频、自测题等等,足以支撑学生学好每一个重点、难点,而且学完后还有测试,同时也可以用作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且通过课后问卷这些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雨课堂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位同学进入课堂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发弹幕,投稿,提前发布课件用于学生预习,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位同学预习了几页。还可以标注不懂页等。它的录播功能使得学生反复观看。所以大部分教师都开启了雨课堂的语音直播,然后在雨课堂播放课件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并且雨课堂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就是课堂测验,老师可以发布试题,设定时间,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个交卷同学所用时间及正确率,方便老师掌握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态。但是由于雨课堂播放PPT时是没有动画功能的,所以在教师讲解例题及注意事项时,这是存在一种缺憾的。
钉钉直播、QQ群课堂、腾讯课堂都具有屏幕分享、签到、录播功能,它们的屏幕分享功能弥补了雨课堂不能放PPT动画的缺憾,使得教师的讲解更加符合在课堂上的效果,而且这些平台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学生可以开麦,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语音交流,使得师生的交流更加方便,这是雨课堂所不具备的。
当然以上平台都可以视频直播,这样当教师准备好一块白板和水笔的时候就可以板书了。而且雨课堂有一个白板功能,当教师有一个手写板时那就更加方便了。
在作业方面QQ群有一个群作业功能,这个功能可以看到每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而且教师可以向平时批改作业一样用红笔备注或者返回作业重写等,最好的是它还可以统计未交作业名单,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在讨论课时,教师最喜欢的还是腾讯会议,因为它的实时交流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当然钉钉也具有实时交流功能。
最后,通过教师的使用后,不管是哪个平台总是有它的优缺点,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是几个平台一起使用,但是当使用者较多时,平台一般会出现拥堵的情况,这是需要各个平台去调整的,而且随着大家的使用各个平台也退出了新的功能,例如雨课堂新的版本就有了PPT动画功能。希望我们可以战胜困苦,走向美好。
项目名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专业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编号:2018JGY017
(作者单位:柳州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