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与实践

2020-11-23杨雪霞

山东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探究

杨雪霞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全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理工类专业课程以科学原理阐释、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为主,开展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梳理了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属性出发,剖析了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既强调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 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从词义的组合来看,课程思政并非特定的一门或一类具体学科或某一教育活动,而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旨在根据学科特点、属性,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和思政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课程的教育性和引导性,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质量的助推器。开展“课程思政”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价值蕴意[3]。

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4]。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扎实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将思政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引领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我们要坚持将“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局限于理论化的知识传授,忽略了“立德树人”的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课程思政”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范围,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学科,将理论知识教育向“立德树人”延伸[5],目的就在于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領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个人小德和国家大德,确保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3. 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在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的冲击。这就需要把“课堂思政”作为重要抓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当中[6],让高校所有人员都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所有过程都要体现出育人的功能、所有课程都要发挥出育人的作用,确保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

理工类专业课程侧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这使得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为“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知识碎片化、机械化地植入到课程中,也不是在专业知识讲解后抽出一部分时间单独对思政知识进行学习,而是真正地将思政知识嵌入、贯穿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做到寓思政于课程,融思政于课程。

1.理工类课程教学缺乏“道”的阐发和弘扬

理工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专业技术和知识层面的传授,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点在论道。相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理工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技术手段,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忽视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出现较为明显的“术”与“道”的断层。这种口径窄、内容单一、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益于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竞争力强的应用型理工类专业人才,但也使理工类的学生出现严重的知识面窄、文化素养薄弱、人文素质起点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7]。理工类课程的这一属性,加大了将思政知识融入理工类专业课程的难度。

2.理工类课程教师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但是很多理工类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等,在课堂只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弱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甚至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8],由于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使理工类教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的不重视,违背了育人的初心。

3.理工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击,理工类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使得理工类学生对价值主导的认同较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9]。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主导,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让部分理工类学生出现价值偏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不坚定。

由于学科的专业特点,理工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公式的推导、演绎及应用等,理性思维敏捷。理性思维的养成在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片面,缺乏思辩能力,不能从全局性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对思政学习持漠视态度。

三、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短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和实践,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

1.立足教材,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核心载体

高校对各类课程的教材都要深入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等育人的本质问题,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目标,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一是教材选用,严把质量关。教材的选用应遵循方向性、适用性、优胜劣汰的原则。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原则上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的选用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同时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用内容易被学生吸收,又能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材;教材的选用要每两年调整一次,淘汰落后的教材,选择优秀的精品教材,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其内容能够代表课程的最新发展[10]。二是优化教材内容。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静态的语言文字,老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将“育人”的价值元素和价值功能融入专业教学中,丰富学科内容,使教材富有鲜活的生命。三是创新使用教材。教材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教师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科发展、时事形势等讲好讲透专业教材里蕴含的思政知识,实现学科教学“育人”目标。

2.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理工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隐性的特点,需要专业老师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探寻理工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丰富课程教学方式,做好课程设计,加强理工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一是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提高课堂“育人”效果。课前,教师应将分散在专业学科内部的零碎性思政元素进行整合,选择、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系统化呈现“育人”内容,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探寻理工类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把握德育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德育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更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让课程思政更具有温度、力度和深度。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核心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对不符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行为进行调整、改进,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二是积极发挥教学实践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专业实践技能与思政资源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体悟的方式,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鲜活地感受教学实践育人的魅力。三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高校可以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根据理工类学科特点,组织专业课教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定、评奖评优、选拔培训的标准,激励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让“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落细、落地生根。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教师是课堂思政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理工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真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使“课堂思政”从“专员”育人转向“全员”育人。专业教师应该明确地意识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党团,而是每一位教師的职责。每一位专业教师要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把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思想、价值的引领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全员”课程育人。二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德施教。在理工类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作为传道者,必须拥有“信道”“明道”“传道”与“悟道”的素养。“信道”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明道”就是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丰厚的人文底蕴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正真成为学生成长的塑造者;“传道”就是要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将思想、价值引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当好新时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悟道”就是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助推者。三是提升教师语言艺术修养,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性和艺术性。语言是课堂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娴熟的课堂教学语言组织技巧,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理工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知识性,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立足学科,提炼学科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要素,注重课堂语言艺术,避免照本宣科、生硬说教,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四是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思政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信的师生关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开展教学,把握德育时机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推进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的迫切任务。本文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属性出发,厘清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路径,希望对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 12- 09(01).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J/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3-21.

[3]曾令艳,王海明,宋彦萍,帅永,黄怡珉,张昊春,齐宏,高继慧.核动力装置及设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87-89.

[4]王晓霞,曾中秋,赵宝云.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的创新及其成效[J].西藏研究,2018,(5):155-162.

[5]刘洋,谢梦凡,惠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构建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35-39.

[6]缪双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9).

[7]冯思源,教师威信的伦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8]包秀敏,试论构建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3):75-75.

[9]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93-97.

[10]岳慧平,孙艳秋,王赫楠.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1):81-8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