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叙事的孔门教学艺术探析
2020-11-23周心蕊
【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师生论道的名篇。本文基于教育叙事来探析孔门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中所蕴藏的教学艺术,以教育经验分享为取向,以实践反思为载体,探究其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侍坐》;教育叙事;语文教学;借古开今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05-03
【本文著录格式】周心蕊.基于教育叙事的孔门教学艺术探析──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30):5-7.
一、教育叙事之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教育界开始关注并将教育叙事研究投入实践。我国则是在新世纪之初才开始将叙事研究引入教育领域。教育叙事以讲述的形式为载体呈现教育生活,以教育现象为出发点展开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对内隐于其中的经验和意义进行包含本土文化意蕴的解析,使缄默性知识显性化。这一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它改变了单凭文献和思辨得出结论的传统,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和主观的阐释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到教育经验,能够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文简称《侍坐》)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其有场域、有人物、有情节,也有主题,为我们再现出一幅孔门教学实景。通过教育叙事来重新探析《侍坐》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文本中的幽微细节,将思维角度转向语文教学,使貌似平淡的教育生活显现出非凡的教育意义。
二、孔门教学之艺术
(一)首创“侍坐”教学形式
“侍坐”,本为在尊长近旁陪坐,而孔子将这种日常相处形式与其教学相结合。在此教育片段中,除去首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外,虽再无文字对“侍坐”进行详细描述,但我们仍可从交谈过程中感受到其放松的教学环境和平等的教学氛围。“侍”体现的是弟子对孔子的尊重,“坐”体现的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平等。弟子不再如以往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当背景,对“子曰”被动地接受,而是都可以有畅谈其志的机会。其形式虽存在着不正式、不固定等弊端,但其实施更灵活,不被时间和地点条件所局限。“侍坐”后来也普遍被应用于诸子百家讲学,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教学的一种固有形式。
(二)基于具体情境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向来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侍坐》的教育片段生动体现了这一理念。这场言说的序幕是以提问的方式拉开的,孔子预先设立了一个情境:“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基于具体问题的假设,子路不假思索地给出自己较为轻率的回答,孔子转向冉求:“求!尔何如?”待冉求回答以后,孔子又向公西华发问:“赤!尔何如?”待公西华答毕,他继续向曾皙发问:“点!尔何如?”自此四个弟子全都给出了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见解。孔子对于弟子们的回答并没有过多评价,留下了思考空间。直至曾皙在思考后仍困惑才对其进行点拨。孔子的言说总是有其具体的情境与对象,《侍坐》同样如此。这是一场基于具体情境下孔子对弟子们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孔子以有效的问题为切入点,激发了弟子们想要言说的欲望,尤其是子路的“率尔对曰”充分凸显了这一点;在对话过程中,孔子对弟子的三问及对曾皙的两个反问,更是循循善诱,既尊重了弟子们作为学生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学生在这场对话中思维得到了迸发,得到了关于如何治国为政的启示。
(三)适时有度的学习效果评价
孔子教学的机智之处还体现在适时有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孔子针对弟子们不同的治国见解,及时给出了或褒或贬的反应。当子路轻率给出回答后,孔子的及时反应是,“夫子哂之”。从子路的治国言论来看,他有勇无谋,所以孔子以“哂笑”表达了他的态度。而这个“哂”,虽以微笑的方式呈现,但却是孔子对于弟子见解的“批评”。孔子之所以“哂笑”的原因在其与曾皙的对话中得以明确,孔子认为子路在治理国家方面不讲求礼让,“其言不让”。而孔子对于“礼”又是极为推崇,因此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赞同,让子路能有所深思。再来看孔子对曾皙治国言论的态度,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孔子对曾皙的志向评价很高。曾皙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治国,但“浴乎沂,风乎舞雩”所呈现的正是“礼”之下的理想社会状态。因此,孔子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的认可,但“与点”又适可而止,把握了度。“吾与点也!”不仅是对曾皙个人志向的评价,实际也暗含了孔子对其他三名弟子的价值引导。总之,孔子在进行评价时,抓住了时间点,且褒贬有度,让弟子们在这场教育性的交谈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价值熏陶。
(四)和谐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
回顾《侍坐》,我们首先着眼于谈话的起点——“侍坐”,这一教学形式就体现了孔子致力于为弟子们营造放松自由的环境,舒缓弟子们的拘谨状态。其次,谈话过程中,孔子向弟子们发问:“尔何如?”表现出他作为教师极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阐释,他希望每个弟子都能拥有平等的交流机会。同时,“鼓瑟希,铿而”。曾皙在一旁悠闲地弹琴,也从侧面体现了课堂的“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和谐且愉悦。当弟子们的见解与自己理想有所差异时,孔子给予的也是适时有度的评价,没有斥责,这充分表现了作为教师的他并不过分强调师道的权威。谈话的结尾,孔子还注重生与生之间的平等:“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向孔子询问对这三人观点的看法,而孔子认为他们也只是各言其志,并无轻视之意,还为冉求与公言论进行解释。正是基于和谐平等的关系,孔门师生才得以用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姿態,播撒道义与文化的种子,不仅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三、当代语文教学之启示
(一)以生为本,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
部分学者以现代眼光来看“侍坐”,认为它介于课堂与课余教学之间,对我国“圈养”的教育培养模式有所启发。从我国教学的整体境况来看,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仍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形式也颇为单一、模式化。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开展多元化教学去改善语文教学的疲态,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极其重要。语文学科因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开展多元化教学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对教学内容多元化时,语文学科可涉及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某些内容可作为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但在进行结合时,教师要关注到本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体系等可能会产生的限制的因素。若忽视语文学科的逻辑和要求,会让多元化教学陷入虚无空泛的境地,丧失语文教学的原本目标。面对教学方式多元化时,现在的语文教学实践仍为追求应试的稳妥而以陈旧或单一的模式组织教学,部分老师尝试着应用新方法或新形式但也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因而,语文教师首先得从理念上发生转变,调动教学的激情,具备创新的意识;再从行为上改变,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勿随意套用模式,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教学手段及形式多元化时,语文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辅助性工具,但勿要让教学焦点转移。在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思维得到迸发,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获得全面成长。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张扬学习激情
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李吉林老师最早开始对此进行应用与实验,她将创设情境的途径具体分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这六种。而《新课标》围绕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扩充和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增加了游戏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求异情境等类型。但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致力于为学生搭建进入文本的桥梁,为学生提供认知停靠点,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情境创设来看,目前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情境趋于形式化,教师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漠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实质性联系。其次,情境的创设没有以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支撑,使学生把握不到要点。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情境的创设缺乏教师的真情,不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教学《琵琶行》第二段,涉及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时,很多教师认为播放乐曲就是创设了音乐情境,学生便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思。实际上,教师自己都还未被乐曲、文字打动,怎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而以《侍坐》中的情境为例,孔子首先观察到了弟子们常说“不吾知也”的实际情况,他给出了“如或知尔”的假设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下;其次,抛出问题 “如果你们被了解,被任用,你们会做些什么”,是从日常谈话扩大到治国理政,问题明确而集中,以小见大,使弟子们想要参与到交谈之中,并能围绕中心点各谈其志。创设情境必须要以情感为基础,要符合文本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注重呈现形式的形象性。此外,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探讨性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思考。
(三)形成有效可信的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进行的教学评价,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和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形成有效的语文教学评价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关注鲜活、丰富的生命主体——学生,全方位、多方面地进行,才能还原完整的课堂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语文教师的导入、点拨、激励、技术运用、情境创设、目标确定、内容完成、师生互动等,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主运用、合作探究、表达阐述、情感体验、总结反思与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我们需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动态性的评价,勿以单个环节的效果推测整个流程的完成度。其次,对于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优化要认识到,评价标准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尺,首先要有公平的课堂评价标准,才能提高课堂评价的可信度。此外,语文教师要打破对学生的统一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的语文学习能力,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侍坐》中孔子对学生差异所表现出的宽容与勉励并进和从规训者到欣赏者的转变,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四)構建师生、生生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包含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影响课堂成败的重要因素。若能构建师生、生生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之下,教师与学生必能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构建师生、生生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须处理好两对关系,而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语文教师要处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定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下,才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功能的最大化。那么,为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了解自我和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且在日常的活动中信任学生,适当地放低教师的姿态,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忧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能互尊、互爱、互助、互让,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之下,教师才能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学生才会共同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要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学就需要正视生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外显为学习能力的高低,教师要保持耐心、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差异。此外,在教师处理班级事务时,要做到就事论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切勿主观判断或有定型化倾向。那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生生关系之中,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自然而然地就构建完成了。
在孔子的教学场景中,教育不仅是培养理想人才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总之,以教育叙事去研究《侍坐》所描绘的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理想的画面,意义丰富,展现了孔子宝贵的教学艺术,其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仍然在熠熠闪光。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应积极地探究和构建孔子式的现代教学艺术,在把握教育本质的同时,找到创新的依附点,推动现代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智慧,孙泽文.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J].教育评论,2018(2).
[2]彭蓉.《论语》中场景的教育学内蕴解读[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熊玉梅.“子曰”“侍坐”与“对话”——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刍议[J].鄂州大学学报,2013(4).
[4]曾纲纬.论师生关系与教学的成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作者简介:周心蕊,女,1995年生,重庆人,学生,教育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