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3杨雨

职业·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杨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完善现有的职教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体系 问题 对策

全国各省市职业院校从2010年起,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始筹划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自此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逐步开放,中职生升学渠道扩宽。2014年,教育部联合6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因此,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对形成梯次有序、渠道畅通、彰显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国内对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就近几年情况来看,该领域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专业无法实现衔接

首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金融、商务、医疗、健康、物流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这并不是指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都要进行中高职衔接,而是指要在划定的重点领域内,对服务相关专业的衔接方式进行研究。其次,目前中高职衔接通道主要面向传统专业。各院校与当地支柱产业、特殊产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不足。再次,各个中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育人模式不同,专业目录也不一致,难以实现无缝对接。目前通用的是2010年版的中职专业目录和2015年版的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目录改版明显,修订时注重与中职目录匹配,但中职、高职专业目录之间还不能完全衔接。

(二)局限于“接口处”的衔接

国内中高职衔接有自主招生、5年一贯、对口招生、3+2贯通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实现了“接口”衔接。这说明高职院校为实现录取渠道畅通,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开放办学,以确保有更多的中职生升学深造。但中高职衔接不是“学历嫁接”,此研究不应局限于中职生的升学方式与渠道,而应侧重关注衔接体系中专业的衔接,并对此深入探索研究,以推动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在专业建设、理实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密切融合、有机衔接。

(三)局限于解决学历提升问题

中高职衔接不应局限于学生学历上的提升。学历仅能代表一段经历,只能是某一阶段学习结果的书面证明。中高职衔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基础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层次。中高职衔接还应满足一线基层劳动者的学习愿望,对他们进行非学历职业教育,以使其适应市场变化对工作岗位带来的新要求。

(四)受限于中高职生源问题

高职院校生源现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高校扩招政策拉低生源质量;二是社会上职教氛围还不够浓,部分学生与家长不惜支付高昂学费就读三本,也不愿在职业院校修得一技之长。上述问题很难在短期解决,只有提升职教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转化社会氛围,生源问题也将随之而解。

(五)忽略未升学中职毕业生

目前,中高职衔接忽略了未升学中职毕业生,他们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希望升学,但因能力有限未通过升学考试的中职毕业生。对于这类学生,应为他们开启绿色通道,继续为他們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夜校、预科班、补习班帮助他们重塑对学业的信心,为他们迈进高职院校奠定基础。另一类是现阶段还没有升学意愿、但今后有可能升学的中职毕业生。对于这类学生,应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他们走进高职院校接受非学历教育。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不高

我国职业教育未来若想实现协调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必然。但受社会固有观念所限,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层次还较浅:大部分人认为中职院校面向的仅仅是中考落选的初中生,高职院校面向的仅仅是高考落选的高中生,普通教育文凭含金量比职业教育高。这些固有观念也确实影响着学生的择校倾向,很多高考落榜生宁愿重读复考,也不选择职业教育。这客观上说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够,办学吸引力还不够。

(二)行业与企业参与度不高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企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办学特性使其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当下,职业院校都十分注重参加行业活动,重视了解行业前沿及发展方向,主动通过加深学校和企业间合作,开创互利共赢局面。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共建基地模式、共建园区模式、企业签约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建二级学院模式等。在此大环境下,已有很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企业参与热情还不够高,学校专业引进也不够全,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也不够好。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实训基地设备普遍与企业实际生产设备存在差距,加之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不能与企业同步,故能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缺少相应的管理载体。

(三)衔接在多方面存在脱节

中高职衔接存在脱节问题,突出体现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方面。一是专业建设脱节,专业目录不同步。以2015年修订版新增的衔接中职专业为例,中职专业目录缺少更新,并且亟待细化标准、类别、内容等,要统一衔接接口,提高专业匹配度,改进专业分类标准“各校各行其政”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缺乏科学、规范、权威的统一标准,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晰,重复培养现象严重,能力培养存在“断头路”,难以形成有序体系。三是课程衔接脱节,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缺乏对接,大多高职课程适用于高中文化基础的学生,造成很多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困难。

(四)中高职师资联系不够紧密

中高职师资应紧密联系,而不是分割成独立群体。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割裂,会直接造成诸多教学问题。虽然目前中高职教师交流频繁,但跨系统间的协作沟通非常少。中高职教师应对照双方学制衔接,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并进行专业对话、探讨。近几年,职业院校对一线教师学历要求大幅提升。中职院校普遍聘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职院校大多选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人才。在此大环境下,教师能力与学历不符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学实践经验也与学历不成正比。很多职业院校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考核,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教师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职业技能等级与教学实践经验也缺乏必然联系。师资队伍由单一专业人员构成,也间接造成专业教师思维受限,不能跳出专业领域综合运用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相应保障机制

中高职衔接问题在近两年受到一些批评,单靠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很难有效突破困境,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共同合作,共建保障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开展行业指导,促进校企合作,促进中高职衔接良好发展,从规范制度入手,推出相应政策,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入职业教育。二是有效激发办学活力,更进一步开放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三是调动高职院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职院校各项工作全面革新、全面发展,实施与中高职衔接体系相应的配合机制、适需政策。四是几方共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中高职衔接办学质量实施评价与监控,以使发展方向保持正确,不偏离既定轨道。

(二)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教育教学和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可促进中高职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而且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使中高职衔接走上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更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如欧美国家在中高职教育方面的现代理念。此外,教育教学和产业深度融合,还可促进校企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使校企双方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校方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研发,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支持,将教育科研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

(三)协调衔接体系内部关系

协调衔接体系内部关系,筹划接口与设置。中职院校专注一线生产与实践,高职院校专注综合能力与技术创新,2015年高职专业目录中,中高职衔接专业达306个。应以此为依据,对中高职专业细化梳理,将协调衔接关系落到实处。职业院校开设新专业时,应基于产业实际、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与层次开展论证,共同筹划制定体系,使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层次性和侧重点等。新型职业标准的规划,需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要结合企业、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到岗位的层次性与衔接性。还要分析学生成长规律及接受程度,与教学内容密切融合,这样才能使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更有衔接的可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职业教师的能力,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政府层面,针对职业教师能力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培训基地,加大教师职业能力培训,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企业、行业加入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项目。二是学校层面,积极引进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端精英,聘任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在校内成立“大师工作室”、指导实践课程,做到专兼职教师协调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应多选派教师参与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学术访问、技术交流、师资培训,拓宽教师专业视野。此外,职业院校应调整对教师职业素养考核的评价标准,多借鉴企业、行业标准,构建新的教师评价标准体系。

四、创新性建议

中高職衔接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考验。结合前文分析,笔者提出创新性建议如下。

(一)协调资源,增强办学吸引力

在产业优化调整大环境下,未来3年,中高职应进一步紧密合作、协调资源,通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大国工匠后备军。

一是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并争取与更多企业携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标志性合作办学项目。二是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整合国际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做好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开发工作,使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校企合作覆盖所有系部。三是扩大校企间交流,把企业文化全面引入校园,增加师生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的比例并提高质量。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吸引各界企业人士到校访问交流,实现与产业龙头企业进行的校企合作的新突破。四是联合招生,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促进企业、行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调动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协同资源开发,服务社会

一是共同征集各行业用人企业建议,结合企业需求、专业实力、招生情况三个维度,完善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布局,逐渐淘汰市场需求低、专业实力弱、招生不好的专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增加一批新专业。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结构科学的专业发展格局,力争提升毕业生高端就业率。二是合作输出办学资源,辐射区域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高职紧密配合、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国家企业、行业、产业发展输送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技能人才。

五、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机制体系在新的历史变革下亟待发展。在中高职衔接领域创新改革,是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平稳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时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通道与阵地,其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凸显出来,地位日益重要。望更多同仁今后参与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共商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改革方略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江洁.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3]刘育锋.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林宁.职业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