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决策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2020-11-23刘玉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学决策领导干部民主

刘玉娟

摘要:公共政策学者W.L.邓恩将“决策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决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其中,“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往往是那种决策时涉及到决策目标的多重性、决策问题的时间动态性和决策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等复杂情况的问题。对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常常是领导干部单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不搞决策“一言堂”,征求决策团队意见,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增加信息渠道、促进决策全面、推动决策实施、分担决策风险。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民主;法治;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26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9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水平的发挥,既受制于决策者所面临的外部因素,也囿于决策者自身的决策素质,针对特定事项或“非程序性例外事项”的决策,领导干部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二、政策调试对象的满意性问题

政策调试对象,也叫政策的“利益攸关者”。“利益攸关者”英语一词stakeholder,最直白的翻译是“股东”、“股票持有者”、“利益相关者”,作为股东自然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表示出高度的关心。而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领导干部制定“决策”或“公共政策”,也同样会受到“政策调试对象”的关注,并根据领导干部的决策“利益分配的导向”,采取支持或反对的相关活动来影响决策的制定或执行。领导干部决策的目标必须是基于“为人民服务”,这是决策的首要价值选择。人民群众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党和政府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从人民群众当中获取政治支持和政治合法性。“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们会采取各种渠道去维护切身利益和权益,比如:(1)利用各种方式,通过新媒体互联网的传播制造轰动效应,引发上层领导关注;(2)博取更多社会成员的同情;(3)由于发展迅速,会突破各种政府条框,直接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4)会激活社会力量,弥补公民行动资源不足。所以,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决策,必须首先考虑政策调试对象的满意性问题,避免失去政策调试对象的决策支持。而且,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在考虑问题、决策工作的时候,要切实胸怀群众,决策皆为人民服务。

三、政策分配利益的公正性问题

领导干部决策必须考虑政策分配利益的社会公正性问题。美国政策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在其名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既然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一种调整和分配,那么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是否符合“社会公正”就成为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现有的社会公正理论,比较著名的有罗尔斯(John Rawls)在《正义论》中主张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理论、诺齐克(Robert Nozick)在《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主张社会资源“持有的正义”理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的社会公正理论,即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公正是一切民主政治制度之首善,不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都是不民主的、不合法的。领导干部考虑决策的政策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問题,其衡量标准有三点:(1)是否公开的进行民主决策;(2)是否允许诉求真实的表达;(3)是否在利益受损时有可供选择的维权途径。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好决策,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得决策的利益分配更公正。

四、政策制定程序的民主性问题

政策制定程序的民主性是领导干部决策符合民主性、公正性的重要保证。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政治运作都遵循着政策制定的一个“5P逻辑”,“5P逻辑”体系有五个核心元素即政党Party、政策Policy、政权Political Power、问题Problem、人民People,其运作方式可描述为政党通过“掌握政权”或“影响政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要“掌握政权”或“影响政权”必须通过“制定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此获取“人民群众”的政治支持,才能具有“掌握政权”或“影响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而这套“5P逻辑”体系中“人民的政治支持”是以“政党”制定政策的“民主性”为依托的,否则“政策”或“决策”就不具有来自人民赋予的“合法性”。

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要考虑政策制定程序的民主性问题,必须从决策的程序上做到“自下而上”让民意参与到决策中,通过“公开”让民能放心、“监督”让民能协商、“回应”让民能满意等程序,保证决策的民主性。民主决策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灵魂,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征求决策团队意见,具体要做到:

(1)决策前认真吸纳各方意见建议。现有的决策体制层面,都有一套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去完成信息处理工作,领导干部决策前,应该掌握这些来自各方意见和建议的“整合体”,作为“决策共识”信息源。

(2)决策中善于倾听决策团队的不同意见。决策智囊团队应“想决策者之所想,急决策者之所急,谋决策者之所谋”,善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观点和方法做研究现实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既能“不为浮云遮望眼”,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去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又能“撥开云雾见青天”,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为领导干部决策提供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理念、新经验和新规律。而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应该在决策“拍板会”上听取来自决策智囊团队的不同意见或参与决策的副职领导干部的不同声音,不断补充完善方案,以作出更满意、更科学、更民主的决策。

(3)决策后应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后要勇于面对“决策执行”现实,认真听取执行反馈意见和决策团队的“新增建议”,对决策中的问题“该修正的修正,该中止的中止”,真正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和高效。

五、政策实施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任何决策都以付诸实施为依托,才能检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决策执行的前提正是决策实施内容的科学性。只有领导干部所作决策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在决策执行当中才能减少执行阻力、增进政策认同、获取良好的政策效应,否则决策执行的效果就会式微。决策实施内容的科学性,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考虑政策对于调试对象的利益分配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政策调试对象对政策自身内容的理解性。领导干部在现实的政策制定或决策当中,既不是寻求西蒙(Herbert A.Simon)的“满意决策”,也不是实现改善型的“帕累托最优”,而是在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的“渐进决策”或激进的“闪电决策”的方式中,找到“适用决策问题”的平衡点,因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作出科学性决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来看,每项公共政策从其产生,到政策调试问题解决时,就可能得到“政策终止”,即“政策消亡”。

以我国计划生育决策为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数量和质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基调是“高压式”、“强制性”严格执行,2014年实施“单独二胎”政策、2015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渐进式”放开,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的实际“变化”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决策实施内容科学性逐步显现。

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要考虑政策实施内容的科学性问题,决策必须把握事物发展路径,务必要依规律决策,按规则办事,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通盘思考、谨慎拍板,切不可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只有政策实施内容的科学性越强,决策实施的成本和阻力才能越小。

六、政策强制执行的必要性问题

公共政策的调适内容具有多样性,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并不是干部所作的任何决策,都一定是指向社会群体或公民,但是当决策涉及群众时,或者涉及群众的民生问题时,领导干部均应该考虑决策强制执行的必要性。政策强制执行,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逆反心理”,增加人民群众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恶化政策的“正效应”。新时代,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考虑政策强制执行的必要性问题,可以依法进行选择,参照“行政强制法”的法律担责规定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1)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2)改变行政强制对象、条件、方式的;(3)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4)违反本法规定,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5)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的;(6)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情形的”。可见,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时应“依法考虑”政策强制执行的必要性,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能避免“选择强制执行”方式的,尽量采取温和的方式“执法”,更利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申,陆柏.略论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领导决策能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2-6.

[2][美]布赖恩·琼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M].李丹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

[3][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2.

猜你喜欢

科学决策领导干部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关于对部门统计规范管理工作的思考
开发利用安全信息系统 规范煤矿安全管理
决策:领导工作的起点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