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与文明》的课程建设与探索

2020-11-23徐淋香王震刘楠楠

科技风 2020年31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课程建设

徐淋香 王震 刘楠楠

摘 要:《海洋与文明》课程设置的意义是提高涉海专业学生对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认识,增强学生担负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历史重任的责任意识。课程内容主要从人类海洋史的发展角度,揭示大陆各个板块之间的海上联系及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课程考核尝试了公平公开、教学互动、知识分享、共同进步的方式,以此促进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海洋文化;文明发展;课程建设

江苏海洋大学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核心区先导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学校,涉海类专业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为了提高我校涉海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开设了《海洋与文明》这门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对全球海洋史的了解,理解国家力争主导海上贸易并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海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

一、《海洋与文明》的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提高涉海类专业学生的对海洋常识及全球海洋史的认识

2010年对海洋高校学生的海洋知识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海洋基本常识不了解,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薄弱,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的教育。大学的公共选修课是一个很好传授海洋常识和海洋文化的途径。多年来,我们的学生对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学习局限于陆地上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本课程通过海洋的视角,强调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通过对海洋相关历史事件学习,了解各个时期和区域的船只及航海活动在文化、贸易、疾病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学生的海洋强国意识

通过《海洋与文明》这门课的学习,将西方国家的崛起过程与海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海洋在人类历史、特别是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涉海类专业学生更能了解海洋、走近海洋,领会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的迫切需求,树立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

(三)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扩张和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正式对海洋的探索和征服,才有了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其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中国是海洋大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经济的孪生兄弟,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对海洋文化认识上,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比较重视加快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对底蕴深厚的海洋史和海洋文化少有涉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位于全国省份的前列,其中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起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沿海城市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海洋史的认识和海洋文化素养,为沿海城市提供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将会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與文明》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海洋与文明》课程是以林肯·佩恩所著的《海洋与文明》为主要教材,它是一部跨国界、跨学科的历史著作,主要关注各块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尽管书中包含关于帝国、王国和城邦的故事,但更着重于沿海地区与海上航路的描述。作者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类是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是如何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尤其是海上航线)改变和发展自身的文明,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1]。根据《海洋与文明》这部著作,确定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

三、《海洋与文明》的课程考核方案

为了检验学生对人类海洋史的学习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海洋史中的重要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课程按照学生过程表现、单元模块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学生过程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20%,学习模块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总结性考核占40%。学生的过程表现主要通过课堂上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模块”是对学生完成《海洋与文化》课程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任务的考核,以某一模块中的某一具体学习任务为题,学生独立完成PPT讲演,由同学和老师一起民主评议成绩。通过幻灯片展示、影像放映等多媒体资源形象生动展示课程内容,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海洋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关于《海洋与文明》的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海洋与文明》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教学内容上,利用《海洋与文明》的各个章节之间的时间顺序和联系,将各章节重新组合。课程设置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章节内容的教学;一类是讨论课,主要讨论各历史事件的联系以及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演变的理解。教学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通过观看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海洋文明演变过程中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线下课堂讲述主要侧重于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考核方式上多样化,在原有的小论文、PPT讲演的基础上增加平时作业,主要以观后感为主,这些观后感将为讨论课提供议题,并提高讨论课的效果。

由于《海洋与文明》课程建设还在实践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共同提高涉海类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林肯·佩恩著,陈建军,罗燚英,译.海洋与文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4.

作者简介:徐淋香(198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酶及活性物质。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课程建设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