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双创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11-23于善甫

创新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河南省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大都闭关封城,全球产业链中断导致各国经济雪上加霜。河南省创新创业创造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挑战中也不乏各种机会。河南省必须坚持把创新创业创造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支撑。

关键词:河南省;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9-68-10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9.009

2019年,河南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嘱托,以及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了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了省级“双创”升级版范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1 2019年河南省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2019年,河南省经济总量达54 259.20亿元,比2018年增长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预定经济增长目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现代新兴服务业营收增长13.6%(1—11月),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9.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6.32%。全年来看,河南省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和生产要素配置发生了积极变化[1],河南省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1 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1.1.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河南省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增速均高于平均增速(见图1),总产值达54 259.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最快达13.7%,工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近年来,河南省重点推进的五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而传统产业、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见图2)[2]。由此可见,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逐步形成。

1.1.2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 902.68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331.79元,增长7.7%,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持平。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注入了活力。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163.75元,同比增长9.6%,高于城镇居民增速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545.99元,增长11.1%,全省有68.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1.3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从全年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48.0%,较2018年提升0.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6%,高于工业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增速明显,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9年1—11月,全省现代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增速较快(见图3)。

1.1.4 就业形势保持良好。2019年,河南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定扩大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全省2019届高校毕业生累计实现就业53.5万人,为6万多名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2亿元。1—11月份,借助培训、贷款、孵化、服务“四位一体”的创业体系,开展创业培训35.18万人次,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6.88亿元,建成312个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2万多家。

1.1.5 跨境电商较快增长。2019年,全省货物贸易增幅呈现先抑后扬、前低后高走势,全年进出口总额5 711.6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略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见图4)。进出口、出口分别居全国第12位、第9位,居中部6省均为第1位。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含快递包裹)1 581.3亿元,增长22.7%,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年增长32.8%,焦作、鹤壁、漯河、周口、驻马店和济源示范区六个地市跨境电商增幅超过30%。在吸引外资方面,新设外资企业214家,全省实际吸收外资15.2亿美元,其中郑州、洛阳两市合计占全省吸收外资的40%。

1.2 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1.2.1 创新体系逐渐完善。2019年,河南省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双创”深入开展和要素升级,围绕“四个一批”汇聚创新资源,全力推进“四个融合”开展协同创新,全省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体系日渐成熟。目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国家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等一批“国字号”创新载体构成了河南省創新体系的牢固基础。以双创示范基地来说,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双创”示范基地73家,其中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4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57家,省级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12家,双创支持体系总体布局合理,对全省创新创业创造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3]。

1.2.2 创新引领型企业能力增强。2019年,河南省不断加大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阿里巴巴、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海康威视等企业区域总部相继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达13.7%。全年有四个创业集群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 400家。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批筹建,将助力河南省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精准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发展。2019年上半年,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18.1%以上的产值和23.2%以上的利润[4]。

1.2.3 创新引领型人才逐渐壮大。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河南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精准施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学者的人才梯次培育体系。目前,在豫“两院”院士达到26人(中科院7人,工程院19人),2019年全年共有3 970名高层次人才加盟河南省。根据河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73.26万人。其中,企业从业人员64.76万人(见表1)。

1.3 创造能力不断提升

1.3.1 优势产业逐渐形成。近年来,河南省按照省重大科技专项“1+3”的工作体系,组织实施了“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和重大公益专项,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其中,盾构、新能源客车、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主要农作物育种、畜禽疫病检测、生物疫苗、冷链物流、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批创新成果和装备在蛟龙、航母、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上应用。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发布的数据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9位,比上年度提升2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逐渐形成。

1.3.2 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增加。2019年,河南省规模以上企业增长较快,截至2019年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全年来看,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7.8%,不论从经济类型还是产业门类看,均实现较快增长(详见图5)。

1.3.3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河南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类文件,随着《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全省科技转化能力不断增强[5]。2019年全省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9家,新增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5家。据科技部2020年2月24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快报显示,河南省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9 31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4.07亿元,均较2018年实现大幅增长,分别高于全国10.07、29.72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1.4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18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对河南省营商环境进行全面部署。一是以企业减负为导向优化经济环境。河南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经济环境,推进法治建设,整体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全省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高涨,增长势头持续旺盛,市场活力正在逐步释放。二是以效率变革为导向优化政务环境。河南省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监管服务方式,建设网上办事平台,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以公平竞争为导向优化法治环境。河南省在着力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方面,以公平竞争为导向,紧盯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办理破产”三项司法指标,制定49条服务保障措施,提升审判质量,治理审判拖延,司法指标评价结果快速改善,市场环境日益优化。

2 河南省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创新驱动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创新创业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目前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主体不强、平台载体不多、人才开发不够、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与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中部六省相比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

2.1 创新要素投入严重不足

创新是经济持续保持活力、实现快速高质量增长的基础。但创新也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升创新能力对河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资金投入不足。2018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仅1.40%,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0.79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安徽省(2.16%)、湖北省(2.09%)、湖南省(1.81%)等周边省市,在中部六省中仅排第四位,这与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严重不符。另外,河南省公共财政科技支出也明显偏少,与湖北省、安徽省等中部省份有较大差距。二是创新主体不强。河南省创新型企业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能力不足,研发实力整体偏弱[6]。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约22.7万家,河南省只有4 782家,这个数量不及广东的10%,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1%,这与河南省GDP在全国的排名明显不符。

2.2 新旧动能转换能力不强

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较为缓慢。2019年1—9月,全省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9%,较2018年同期提高14.4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6.7个百分点、比五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速高10.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投资增长15.9%,较2018年同期提高14.9个百分点,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更是负增长,为-1.3%。反映在工业增加值方面,2019年1—9月,全省傳统产业、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5%和7.4%,分别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则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可见,目前全省以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动力依然很强大,短期内新兴力量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的下行力量,实现新旧动力平稳衔接转换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3 创新平台载体急需扩能

创新驱动的核心位置还没有牢固树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还没有有效建立;创新政策与先进发达省份相比,视野不够宽、力度不够大、措施不够实、落实不够好,还远未形成集聚创新资源的政策高地。还要看到,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周边地区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与先进地区相比,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与先进地区差距逐渐加大、与后追地区的优势不断缩小,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持续走低。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等大众创新创业平台少,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承载、吸纳能力弱。目前,河南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总数的7.6%,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总数的6.2%。全省大中型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不足20%,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覆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安徽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标均有较大差距。

2.4 创新体制机制不活

河南省高校、科研机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不完善[7],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落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净收入分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等方面政策时持观望态度,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偏低。以国有企业为例,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还存在工资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的约束,国企改革中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不利于吸引高层次顶级人才,知识导向价值观还未形成。

2.5 创新人才不足

科研人员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一直都是河南省的“洼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河南省总的经济规模极不相称,高校资源特别是优质高校资源匮乏,本科以上在校生偏少、学生毕业后外流人员较多,多数流向北上广深等发達地区。全省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不足40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每万人R&D人员约8人,不仅远远低于江苏、浙江等省份,也低于山东、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极其匮乏,目前拥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数量都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3 河南省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河南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河南省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给也日益完善,包括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在内的综合环境也不断优化完善,河南省创新创业创造发展将呈现出新的趋势特点。

3.1 新一轮科技革命势必引领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展方向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度酝酿,基于多重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应用场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衍生,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正在加快向产业化落地实施。这意味着未来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和趋势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创新创业创造的热点领域和方向将集中在跨界融合领域、前沿技术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并将催生更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颠覆性的新企业、新业态。

3.2 生态链协同创新正在加速形成

当前,河南省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完善,空间、资本、市场环境、创业服务等要素日趋完备,为广泛的创业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随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生态的完善,创新创业大军将逐步形成以科学家、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家等高端人才组成的联合创业群体为引领,以连续创业者、跨区域创业者等高质量专业型创业群体为核心,以普通创业人群为基础的多元化结构。今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职业经理人、资本运营专家、专业化众创孵化机构等各类主体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发展等方式,构筑形成上下游联动、互促互进的创新创业生态[8]。河南省生态链协同创新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3.3 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新引领

数字经济促使人类社会的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伴随着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依据数据信息反向配置生产资源成为可能,与企业家能够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类似,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日渐受到重视。数字经济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由“标准+集中”向“定制+分布”转变,平台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河南省围绕数字经济与生活消费深度融合领域的创业已衍生出一批头部平台,今后围绕产业、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数字平台将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向。

3.4 场景创新将成为新经济创新创业的重要源头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及广泛应用,应用场景已成为决定技术和产品创新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场景”能够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创造巨大的新需求、新机会与新市场,将取代传统实验室,成为新一代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未来,“场景”将成为新经济创新创业的重要源头[9]。在场景中,将集聚多种类型企业,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形成新技术的价值网络,支撑产业的跨界融通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场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游、购、医、娱等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创造了广阔蓝海市场,为新经济初创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难得机遇。

3.5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新的业态发展

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方面导致经济出现暂时性的停摆,另一方面新经济新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使影视、餐饮、旅游等行业几乎停滞,疫情给这些行业造成的损失是致命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业都遭遇了这种极端情况,像电商、游戏、短视频、在线教育等行业在疫情中呈现出快速增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疫情之下一个新的庞大的市场正在形成[10]。一是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赢来短期急速扩张机遇;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快应用;三是新业态新模式迎来重大机遇,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生鲜电商、远程办公等业务迅速成长;三是仓储冷链物流行业在疫情中得到长足发展;四是基础性医护用品生产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3.6 新基建将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新机遇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7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11]。第五代通信技术即5G是当之无愧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是通信市场的高速公路;特高压是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有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将重构工业生产体系,将加速实现“线上”和“工业互联”为特征的“场景式”变革和数字化转型;城际高铁城际轨交将构建城市群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将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瓶颈;人工智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强大威力,有望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中心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竞争力新内涵的集中体现。2020年政府對新基建的巨大投入将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4 河南省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二战以来人类最大的灾难,而且疫情还在加速蔓延,其给世界造成的危害还难以估量。国内疫情防控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特别大,加上很多国家闭关封城,全球产业链中断,2020年受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多重影响,河南省创新创业创造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危机中也透露着发展机会,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瞄准竞争前沿,抓住关键领域,集中精力,整合力量,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4.1 全力推进各类“双创”主体再升级

4.1.1 全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是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工作的重要抓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质量的创新创造需要众多一流企业做支撑。培育创新型企业需要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导向,夯实企业创新创业创造主体地位,谋划实施“百千万”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程,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河南省要谋划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行动,聚力扶持100家创新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

4.1.2 以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河南省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双重问题,要破解企业转型中的难题,必须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重点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产业科技与金融对接,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将河南省打造成为富有效率的创新成果汇聚中心和孵化、育成、转化基地。

4.1.3 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河南省要不断强化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引进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出台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优化人才生活环境等多项举措,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战略,集聚、培养、用好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创新人才,为持续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要强化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在创新创业创造群体中的重要性,着力壮大创新创业队伍。

4.2 持续强化平台载体建设

4.2.1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做强做优一批“高、尖、精、特”创新载体,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以超算中心、现代分析与测试中心、基因测序中心为基础的大科学中心。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世界农谷,带动形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千亿级生物产业集群。支持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中电科二十二所、二十七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在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通信、5G天线、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方向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4.2.2 推动重大创新载体联动发展。全面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走廊、高新区等创新区块承载功能和服务能级,推动各类创新载体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标东湖、苏南等先进自创区,全面推进自创区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科技开放合作、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先行先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科技开放合作、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先行先试,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人才。强化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拓展自创区发展空间,逐步构建起“3+N”自创区空间发展布局。

4.2.3 强化双创示范基地的“新引领”。河南省??“双创”示范基地自启动建设以来不断探索创新,在生态环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组织方式、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不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各双创示范基地的创新资源优势,在科研立项实施、成果确权和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引导各类企业实现转型与创新结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打造专业化、功能强、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4.3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建设

4.3.1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强化战略性产品供给,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实行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揭榜攻关,组织企业揭榜转化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统筹军地两种资源,实施一批国防科技“卡脖子”技术研发项目。设立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究院,建立首台(套)示范应用基地和示范应用联盟,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推进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4.3.2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积极申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洛阳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在河南省布局建设河南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快郑开双创走廊建设,推动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创新中心、中芬创新产业基地、中以科技城、中卢创新科技产业园区等建设,打造一批离岸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在豫转化。

4.3.3 加强军民科技协同与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军民技术转化运用对接,推动洛阳等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在河南省布局建设河南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军工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加强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创新强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推进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诺贝尔奖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4.4 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4.4.1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环境是创新的基础,国内外创新发展做得较好的地区创新环境均较好,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提高效率。河南省要不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探索完善科研机构评估方法;探索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增加收入的分配制度,增加科技工作者工作自主权,简化科研经费使用流程;加快形成全省高端公共创新平台的共享共建局面,实现国家和省、市科研平台资源的无缝对接,提升高端科研仪器使用效能。

4.4.2 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围绕企业家资源、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培育进行制度构建和环境重塑,从而吸引创新资源集聚。通过在行政审批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良好的政府和市场互动不仅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为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也能加速创新资源在河南省的集聚。

4.5 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对外开放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家以全方位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南省要继续坚持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动能。要立足河南省“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积极打造对外开放通道新优势。利用好新科技催生的新机会,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产业链调整的契机,不断加强与实际主要经济枢纽地区的联系合作,不断提升“空中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力,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口岸经济,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发展。

4.6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4.6.1 增强财税政策扶持能力。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科研、技改、产业、人才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普惠性税收措施。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确保小微企业“应享尽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12]。落实创业投资企业税收抵扣政策,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按照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依法抵。

4.6.2 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投资引导机制。完善基金管理辦法、绩效考核、合作机构遴选等配套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各个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处于初创期、起步期的科技型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推动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与创新型企业加强对接,支持一批科技创新项目。

4.6.3 构筑完善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生态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创新需求,以项目为牵引,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完善创新机制,持续推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广成熟的创新创业模式,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充分释放企业、平台、人才、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深化重点人群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培训,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新就业岗位,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雷.河南经济发展成色更足[N].中国信息报,2020-03-13(004).

[2] 尹弘.政府工作报告[N].河南日报,2020-01-17(001).

[3] 于善甫.以“双创”示范基地升级促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20,20(2):84-91.

[4]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2019年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分析及全年走势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9(5):117-124,2.

[5] 徐委乔,曹雷.河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N].中国信息报,2020-02-12(003).

[6] 谷建全,王玲杰,赵西三,等.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N].河南日报,2020-05-06(004).

[7] 邓红,梁洁.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3):107-111.

[8] 张志为,赵岩松.基于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融教育”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90-91.

[9] 张剑,温进浪.移动互联时代场景营销的维度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4):78-80.

[10] 宋清辉.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两大新经济业态[J].中国商界,2020(3):48-49.

[11] 新基建科技成色十足[J].中国产经,2020(5):98-101.

[12]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工程的意见[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5):2-11.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河南省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