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深化研究

2020-11-23曾飞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活动弘扬正能量,可以培养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思想觉悟、内涵修养,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和保障,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引言

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开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导向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高校以志愿服务为宗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1.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

1.1将社会实践与引领学风建设相结合

在原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拓展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创新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理解专业理念,明确专业需求,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从关注书本知识到了解社会所需,将所学的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应用到实际问题之中,能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实现知识到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1.2将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各高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安排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资源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社会实践环境。高校注重处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等职业技能考试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课程、教学形式、考核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强化专业办学特色。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提升教学工作的效果,可以纳入到高校对师生的考核体系。

1.3将社会实践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在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奉献精神,让实践与奉献相结合,实践与育人相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社会工作是以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为目标的志愿活动,帮助流浪儿童、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智障儿童等需要救助的人群。因此,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还兼具着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关注弱势群体,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和意识。

1.4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深造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毕业时凭借着社会实践的宝贵经历,不仅增加了毕业证的含金量,还能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胜出。

1.5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可以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给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带来变革,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提升实践能力。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是一个接受科学研究方法、模式训练的过程。要有创新,必然要求突破前人既有的观点和结论,开拓新的道路。

2.搭好实践育人工作平台

高校必须要发挥科教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成为奉献者、服务者。为此,要重点抓好平台建设,让社会实践能顺利开展,把实践育人落实落细落小。

2.1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要把握主渠道与主阵地紧密结合,每年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主题实践,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国情、社情、农情。实施特色实践活动,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推进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三下乡”活动要实现学生参与全覆盖。

2.2搭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平台

大学生支教后往往变化很大,变成心中有他人、能够主动关爱贫困山区孩子、担当育人责任的“关爱者”。支教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既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抓手。高校立德树人,一定要引导青年学生多与普通群众接触,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农村基层一线,经受锻炼。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2.3建设公益爱心组织平台

各高校可以设立团支部公益委员,把志愿服务小组建在团支部上,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班级,激活大学育人的新课堂。公益社团成为新生入校后的自觉行动,把业余时间用于志愿活动。各高校积极鼓励学院成立自己的爱心组织平台,充分利用艺术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等专业的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爱心组织平台。各高校通过多年坚持使志愿者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各高校创业部门可以通过设置专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相结合,一方面要利用平台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提升社会实践的含金量,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大的平台中锻炼。

2.5打造专业化项目和竞赛平台

各高校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各大竞赛的平台,让高校的社会实践形成项目,多参与省级和国家级的各项竞赛。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指导,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利用更大竞赛的平台,可以把社会实践项目化进行推广,联合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项目的影响力和持续度。

综上所述,高校要把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学生在就业、深造和创业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培养一批兼具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的优秀学子,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波,俞仙妙.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方法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报,2005,(1).

[2]田斌,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3]鲁克,钱洁.青年志愿者的苦恼与困惑[J].中國青年研究,2008,(2).

[4]罗双发.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研究模式评述[J].中国农业教育,2013(4).\

作者简介:曾飞(1986.09-),男,汉族,湖北仙桃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