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0-11-23姚旺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教师培训

姚旺

【摘 要】开展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有助于判断培训本身的效果和获得如何改进培训项目的信息,将培训质量推向前进。完整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应包括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评估。评估指标既要力求覆盖全面又要注重可操作性;评估方式可采用传统方法与信息手段结合;评估结果要充分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培训成果的转化以及培训后的跟踪评估。

【关键词】教师培训 培训质量 评估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必要途径。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大量的教师培训,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到市级及以下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各省对教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课时都有明确要求,教师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此情形下,对教师培训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估尤为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培训的质量评估工作。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其中,第十项“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培训管理者通过参考有效的培训评估结果可以了解和掌握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訓效果、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情况,能够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改进工作,保证教师职后培训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教师培训评估模型的发展

培训效果评估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定性评估到定量评估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柯克帕特里克1959年提出的柯氏层次评估模型(Kirkpatrick  Model)。该模型将评估标准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其中,反应层关注学员对培训的直接感受;学习层关注学员受训后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培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层关注学员受训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以及应用了培训所学的知识、技能或技巧;结果层关注培训给组织带来了多大的成效和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托马斯古斯基将“柯氏层次评估模型”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提出了五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模型(包括学员反应、参与者的学习、组织支持和变化、学员应用新知识和技能、学习结果)。国内学者武丽志在研究了国内外学者的不同模型后,抽取多数模型的共有层次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远程培训特点,初步设定教师远程培训效果的评估框架为学员反应层、学习结果层、个人绩效层、组织绩效层。

尽管教师培训评估模型建立得已经比较充分,但当前教师培训项目评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评估的层次来看,大多数培训评估停留在初级层次,仅仅考量评估项目的完成度和学员的满意度,没有深入到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态度的改变、教学绩效的改善和为学生带来的效益等层次上。在评估实践中,组织绩效层的评估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我们缺乏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长期跟踪。目前,只能通过加强培训后的调查反馈来实现—调查教师参加培训后学生成绩及其他表现是否有所改进以及教师在本校、本区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情况。

二、构建完整的评估流程

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应具有系统性,贯穿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系统性的培训评估将对整个培训活动的有效进行产生积极作用,具体应包括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评估。培训前评估可以判断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符合程度、培训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培训团队、讲师团队配置的合理性;培训中评估可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可以进行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与培训计划的调整;培训后评估可以检验培训效果,总结培训整体完成情况,有助于培训机构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而且对今后的项目立项、执行、评估等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根据评估的系统性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评估流程如下:进行背景评估→明确评估目标→设计评估方案→制订评估计划→收集评估数据→分析评估数据→撰写评估报告→沟通评估结果→审核评估效益→完善评估方案。

背景评估:在培训项目的前期论证阶段,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

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的具体内容,制订评估标准。

设计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就是明确评估活动内容、方法和对象,具体的就是如何收集数据,即哪些内容适合从哪些对象、用什么方法获得,最终要据此开发出相应的评估工具。评估工具开发好后,要确定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来收集数据、如何抽样等,最后形成数据收集的技术方案。

制订评估计划:评估计划是评估活动具体开展的工作安排,包括评估日程安排、评估团队组成、评估活动开展注意事项等。

收集评估数据:这个阶段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收集数据。例如,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去现场分发收集问卷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还包括查阅文档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观察、座谈、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

分析评估数据: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或结束后,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撰写评估报告:数据分析结束后就需要将评估结果形成正式的书面报告,一般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及相关附件。正文部分一般需要包括评估背景、评估目标、评估方法、评估过程、数据分析、评估结论和发展建议等内容。

沟通评估结果:相关部门确认评估结果中涉及的内容,看是否存在数据收集不完整、分析不正确等问题,如有发现,应实事求是地校对甚至改正。

审核评估效益:这是评估活动结束后对评估活动本身的反思,包括评估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评估方法选择是否有效、评估过程是否规范等。

完善评估方案: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前一阶段反思的基础上对评估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以备后续使用。

三、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

笔者结合长春地区教师培训的评估需要以及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遵循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分类考评的原则[1],根据项目进行的流程提出评估指标体系。本标准体系共设一级指标3项,共计100分,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1.项目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为一级指标,共30分,其中包含3个二级指标:培训需求分析(5分)、培训目标制订(10分)、培训方案设计(15分)。

培训需求分析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有明确的政策、文件依据(2分);有深入中小学调研的需求分析(3分)。

培训目标制订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全面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科课程目标,体现先进理

念(2分);掌握课程内容的内涵和方法性、关联性知识,体现知识拓展(3分);提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体现能力提升(3分);加强职业理解和认同,加强师德实践能力,体现师德建设(2分)。

培训方案设计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培训的目标、对象、时间、地点明确(2分);课程设置符合培训主题,课时安排合理(4分);培训团队搭配合理,符合要求(2分);保障条件完备,合乎标准,设施齐全(2分);经费预算合理,符合相关文件标

准(2分);项目开始前按照培训项目审核流程审批表逐项审批(3分)。

2.实施过程阶段

实施过程为一级指标,共40分,其中包含4个二级指标:培训师资(10分)、培训内容(10分)、培训形式(10分)、培训管理(10分)。

培训师资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专家团队水平高,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校长和教研员占50%及以上(3分);培训講师具有娴熟的课堂组织和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4分);培训讲师治学严谨,言行举止文明,思想进步(3分)。

培训内容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改精神,紧紧围绕培训主题(4分);教学内容实效性强,能够有效达成培训目标(3分);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有指导性(3分)。

培训形式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有专家进行引领或指导,报告讲座的比例不超过50%(3分);贴近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培训形式不低于

30%(3分);体现教师参与,应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培训方式(4分)。

培训管理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出勤、饮食、住宿、安全等管理方法健全,并认真执行(3分);项目负责人及班主任管理到位,无差错(3分);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师生反馈及时处理(2分);项目结束后按要求完成报销事宜(2分)。

3.培训结果阶段

培训结果为一级指标,共30分,其中包含4个二级指标:学员反应(6分)、学习结果(8分)、组织影响(8分)、材料呈现(8分)。

学员反应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学员整体出勤率90%以上,积极性高(3分);学员反馈好,满意度90%以上(3分)。

学习结果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学员有论文、学习心得、教学案例、示范课、汇报表演等显性成果(4分);学员习得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4分)。

组织影响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学员在本校、本区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4分);学生成绩及其他表现有所改进(4分)。

材料呈现中包含的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及时、有效进行宣传推广(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4分);按时、按要求提交归档材料(4分)。

四、探索信息化的评估方式

评估材料的收集方式是很丰富的,评估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灵活采取案例研究、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现场观察、集体座谈、作业布置、任务分析、对比实验等方法或方法组合[2]。

使用手机“扫码”进行学员签到及问卷调查。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实践中,在项目评估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使用“问卷星”手机平台进行学员签到管理和满意度调查。项目负责人提前输入调查内容并生成二维码,学员在培训现场扫码签到及作答。统计结果一键生成,可以以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呈现,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输出课程、教师的质量监测统计结果、项目整体测评的统计结果以及学员写下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对整个培训管理过程的反思和总结。评测结果进行存档,作为撰写教师培训项目质量评估报告的重要依据,并对次年项目立项、方案指导、管理团队建设等工作提供参考

利用教师培训网络管理平台收集评估材料。“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支撑的教师培训为培训过程的数据采集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依托网络平台,能够及时采集教师学习行为、过程数据,又能监管培训机构的组织情况和学员的学习状况,为项目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培训部门应积极研发教师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性测评、培训后跟踪反馈等方面积极努力和探索。

五、重视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评估结果要随时反馈给培训各方。教师培训项目质量评估工作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要建立畅通的评估结果反馈渠道,在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培训各方,以随时对培训方案进行必要调整。只有便捷和高效地寻找和提取评估反馈信息,培训评估的结果才能得到充分应用。

撰写教师培训项目质量评估报告。教师培训结束后,由评估方综合、整理评估材料,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可以分为导言、评估实施过程与方法、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评估结论、附录等内容[3]。评估报告应提交培训各利益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培训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等,作为今后项目立项、组建团队、聘请讲师等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

加强教师培训项目迁移结果的监控。教师培训迁移结果是指参训者接受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4]。具体的监控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查看记录、数据分析等。可以说,任何培训都重视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就是改进教师行为,进而使学生受益。所以,对于教师培训迁移结果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目前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最欠缺的一部分。随着教师培训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我们有可能实现对教师个体成长和参与培训情况的长期跟踪和数据采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

教师职后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持续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质量评估,促进教师培训项目质量提升,进而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数以万计的学生受益,这便是培训评估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亚波.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集中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

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3-6.

[2] 王贤.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6):59-62.

[3]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5.

[4] 陈霞.教师培训项目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13.

(作者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教师培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互联网+”二手汽车交易模式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加强党校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浅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浅谈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改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