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020-11-23唐洁
唐洁
【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游学传承发展成为了现今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将课堂延伸到户外,带给学生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体验、学习、成长,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也增加了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深圳市平安里学校开展了系列研学旅行活动,成效显著,本文将结合平安里学校活动经验,浅谈研学旅行行程中的学习活动开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行走课堂;礼仪学习;集体生活
研学旅行将课堂延伸到户外,带给学生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体验、学习、成长,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也增加了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那么,在研学旅行行程中的学习活动要如何开展?又有哪些学习活动是只有在研学实践中才能切实开展的呢?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安排好晚上的活动呢?笔者结合开展的活动实际,简单谈一谈心得与收获,愿能有所裨益。
一、行走中的課堂
(一)礼仪学习在路上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研学旅行是培育学生的文明礼仪的契机,依据学生面对的场景不同,大致可分为公共场所礼仪和社交礼仪。接下来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大体上包括商场、医院、影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等。在这些场合如果不能遵循相关的社会礼仪的话,那么,在这些地方开展活动就会很困难。研学旅行就是把学生从校园环境中带出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公共场所礼仪是学生最先面临的考验。
(1)参观礼仪
当参观博物馆、民俗村、古建筑时,我们要文明安静参观,不打闹喧哗,认真听讲解,不随意拍照或触摸展品等。
实例:香港研学时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见到了许多新奇的历史文物,都比较激动。博物馆有些展品是直接摆放的,故而有的学生一时好奇伸手触摸了,这时就有身旁学生提醒“不要随意触碰”。有时学生间相互提醒监督,比长辈说教更有成效。
在参观客家围屋时,有的学生看到了没见过的围屋群,会激动地向前奔跑,脱离队伍,但是在学生和老师的提醒下,激动的学生就会放慢脚步,回到队伍中来。这样的习惯也让学生带到了平时生活,回到校园后,往日喜欢在楼道间奔跑的学生少了,都开始自觉地放轻放慢脚步,这些都是学生在研学中的学习收获。
(2)用餐礼仪
用餐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噪音,不浪费粮食,夹菜时适度适量等。
实例:福建研学时,为了避免拥堵,安排学生分批次去吃自助早餐,在第一天观察学生用餐情况,就发现了许多小问题。如有的学生喜欢煎饺,就把煎饺都夹走,让在后面排队的学生及客人没有煎饺可以夹;有的学生因为自助餐品种多,而纠结迟疑很久要吃什么,耽误了后面学生及客人的用餐时间;有的学生因为错估食量而多拿了食物最后没吃完,造成了浪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与平时围餐制不同的用餐环境下呈现出来的。只有发现了不足,才能学会如何去解决,在晚上的学习总结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不足并进行思考讨论后,第二天这些问题就较少出现了。
(3)交通礼仪
研学行程出行都需要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而当学生身穿统一服饰出现在各类交通工具上时,我们都希望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不是“灾难”般的伤害。在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主要遵循的礼仪就是文明礼让,而文明主要就是指“静”——安静不打扰到他人。
实例:乘坐高铁动车时,因购票原因,我们会其他旅客同一车厢,如何让学生尽量保持安静,降低音量,不打扰到车厢内其他旅客就是我们可以在行程中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小学生自律性不足,这个时候可以将学校里的安全纪律管理方法搬到此处使用,安排小组长和班长进行管理,通过学生间相互的督促,达到良好的乘车纪律。乘坐大巴出行时,一般都是一个班集体一辆车,在不影响乘车安全情况下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调动气氛的集体活动,例如歌唱比赛,可以是小组轮流、男女对垒或者全班合唱等形式展开,这样既能有效降低车内讲话等喧闹情况,又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2.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研学将课堂搬到户外来,学生间的交往变数更多,故而学习如何处理好团队合作和冲突也是研学旅行中的一门课程。
(1)小组关系处理
研学旅行为了方便行动和管理,一般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设立小组长等职务,小组长及组员间的团队协作就需要在实践中学习。集合时,小组长负责清点人数,确保小组成员全部到齐,考察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自由参观时,小组成员集体行动,彼此之间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如福建研学中爬莲花山栈道时,学生一起从起点出发,但每个人脚程不同,有快有慢,这时小组成员结伴而行能尽可能避免学生走丢,一旦有学生掉队或者脱离队伍,小组成员也能很快发现,及时通知老师。
(2)宿舍关系处理
既然是人与人相处,也会或多或少有摩擦,那么如何处理同学间的摩擦也是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如,香港研学中有一个学生因为住宿时跟同寝室的某位同学在作息上有所不同,导致了没有休息好,产生了一些不愉快,这时她跟朋友倾诉了这个问题,朋友带着她跟带队老师反应了此问题,带队老师安抚了女生情绪并调整了寝室,也传授了一些如何应对此类情况的小方法,在晚间集合时面对全员强调了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小初阶段的学生较少有集体住宿的经历,在研学中提前学习宿舍集体生活产生的矛盾处理,能更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高中、大学的住宿生活。
(二)知识学习在路上
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研究发现学习,学生的课堂搬到了更为广阔的户外,学生在旅行中进行亲身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户外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各种生活环境中观察、实验、反思、感悟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完成学科知识内化为经验的目标。
1.课内知识的实际运用
研学旅行在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目标地制定适宜的研学主题,设计研学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科知识通过实践探索后内化为实际经验。例如,六年级的福建研学主题为“探究客家文化”,这是基于学校所处区域的地方特色及学生所学的知识文化素养设计的。六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里面介绍了客家土楼,这刚好与研学中将要去参观的福建土楼相吻合,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再实地参观福建土楼,对土楼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刻。六年级数学学习到了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学生可以用思维来欣赏福建土楼,实地计算土楼的面积。
其实研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有学生近期所学的,也有早已经接触过,还有的即将学习的,但为了学生研学效果更好,可以在出行前进行有针对的学习,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在研学中通过实地探索、实验、反思而转化为亲身实践体验。
2.能力素养的课外延伸
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学习课堂内没有涉及的知识,这类知识除了文明礼仪外,还有艺术欣赏、历史文化、美食鉴赏等等。例如,香港研学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了解了香港行政职能部门设置与大陆的不同,明白了何为“一国两制”方针。学生在参观中既感受了立法会的严谨民主,也学习到了书本外的知识,这样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见识,是学生研学旅行中的一大收获。如,福建研学是以“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那么关于一个主题的文化探究的学习形式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这需要学生自己事先做好本土客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然后在研学中对比深圳龙岗的客家文化与福建客家文化的异同。在这样一系列的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对比、思考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二、晚间活动的组织
研学旅行除了白天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日晚上的活动组织也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地安排好晚上的活动时间,能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得失,沉淀一日收获,也能学习相关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还能成为学生风采展示,放松欢乐的舞台。
(一)主题一:学习总结
白天的参观活动都是在行走中的,学生能整体静下来坐着的时间不多,利用好这一时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评价自己当日表现和学习,将感受提炼成经验。总结对象可以多元,有学生的学习总结,有小组长的带队总结,有带队教师的总结。总结内容可以多样,有活动收获、活动评价及对表现评价。
1.书写学习总结
晚上晚餐后是最佳的安静时间,利用好这一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在桌边写自己的学习总结,完善自己的研学手册。中小学生在此阶段的自觉性是逐渐培养的,研学手册上的一些任务和当日总结就如同每日作业一般,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大家一起安静下来写总结,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一环境下大家能更好回顾当日收获,总结得失。
2.分享学习收获
在写完学习总结后,要组织学习收获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关于当日活动的知识收获,也可以是与同伴交往中发现的温馨细节。中小学生,尤其是高段学生,因处于青春期时期,都会相对害羞,不太主动,那么活动组织者就要以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享学习收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小组轮流派代表发言,参与发言有奖,还能增加场外互动,在微信群中让家长点明孩子发言等多种形式来组织学习分享活动。如,福建研学中,在分享中采用家长点名分享的形式。早在分享晚会开始时,带队老师们早已开始了现场直播了,时而拍照时而录像,让父母仿佛身临其境。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微信点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学生上台发言,哪怕是只有几句话。有些从来没有上過台的学生被点到后就紧张了,但是在现场畅所欲言的气氛下,他们也能逐渐放松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分享后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分享,更能感受到孩子学习的快乐,也更加高兴了。
3.总结当日得失
除了丰富有趣的总结分享活动,还有严肃认真的总结环节,成长本就是不断犯错改正的过程。在一日的活动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些不足,除了当场发现后及时纠正,还需要在晚上面向全体进行教育,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育时机。例如福建研学中,当发现学生在参观土楼时,有的学生没有严格紧跟队伍,被路边的纪念品小摊给吸引住了。在当场引导教育后,晚上可以针对此情况面向全体进行教育,强调出行时要紧跟队伍,不能随意跑动。这样根据实际场景进行的安全教育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再遇到相类似情况就会提醒自己不要乱跑了。
当然,除了针对不足的教育外,我们更应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在研学旅行中,有了更多样化的场景,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在检查寝室中,我们能发现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收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将被子、衣服、行李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有男生在交通工具上的礼让行为,帮助女生放行李等小细节体现出来的绅士风度。这些学生表现好的亮点也要在总结时着重提出。赏识教育不仅能鼓励孩子,更能给其他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在面对全员进行总结后,可以留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个人总结,鼓励学生发现同学间的美好,并大胆指出同学的不足,这样小组内的交流能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学生小组改正不足,不断进步。
(二)主题二:结营仪式
每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晚,除了学习总结,还要有仪式感慢慢地结营仪式。
1.联欢活动
联欢活动可以依据学生特点来组织。六年级福建研学,学生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就选择了晚会形式进行,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准备节目,每个节目都展示了学生不一样的风采,就连平时内向害羞的学生都表现得活泼大胆。学生表演后,带队老师也进行了表演,共同唱响《朋友》,寄语学生即使毕业后与同学分别,也不要忘记与同学相处的六年美好时光。在歌声和寄语中,许多学生想到了毕业,想到了与同学相处的六年时光,不禁潸然泪下。香港研学是七、八年级学生一起,结营仪式就是烧烤活动,让学生尽享自己动手的欢乐,在欢乐中交流此次活动收获。
2.评价留言
经过几天的日夜相处,学生间的情谊会迅速增长,面对这几日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有什么想说的呢?可以设计“我想对你说”的接龙活动进行,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另一个学生要再点其他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形式进行分享。这项活动能让学生去体悟自己对他人的感受,也能收获友情的美好。
有些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还可以通过研学手册上的留言评价版面写下他们想对同学说的话。除了让同学留言评价,还能让带队老师进行评价留言,学生对于纪念留言活动比较热衷,这些留言不仅能成为学生回顾研学旅行的美好回忆,还能作为学生此次活动评价的参考。
研学将课堂搬到了户外,带给学生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也丰富了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学习体验。学生的成长是充满惊喜的过程,研学不仅能带给学生更多新的惊喜体验,也能带给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多新的思考。愿我们与学生一起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