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

2020-11-23王力锋李凯旋

山西农经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壮族

王力锋 李凯旋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自身如图腾一般的文化印记,是民族对外展示的强有力名片。在新时代,文化身份的打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加顺应时代潮流,民族节日文化随着旅游热潮不断变化。当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传统民族文化会在时间推移中不断被影响,最终发生变迁与重构。以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对这一传统节日所产生的影响及民族节日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旅游开发;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4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经济共同崛起,以民族文化带动地区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优选的致富路径之一。同时,伴随着外界文化频繁流入,还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这种发展有利有弊。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起源与发展

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要到田间等处唱歌,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歌圩节”。据考,“歌圩”的由来有4种说法。第一种是乐神传说。歌唱是为了祈福,后经演变成为了文化娱乐的载体。第二种是对偶婚时代的产物。部落之间的通婚需要头人相约,以歌舞为媒介选择自己中意的配偶。壮族人本身热爱唱歌,认为善歌者自然是集众多优良品质于一身的人,因此歌圩习俗慢慢流传至今。第三种是始于祝捷的娱乐项目。人们在平时的生产劳作后都会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来庆祝,后来祝捷文化变为了乐神文化,再到后来变成了用歌曲择偶的阶段。第四种是源于民族文化交流。“三月三”与上巳节有共通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间交流而来。综合以上说法,“三月三”源于乐神及选择配偶的两种说法是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有据可考的[1]。

1978年后,歌圩习俗得到了新生,民族文化得以复兴。随着各项利好政策接连实施,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积极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圩节”,再次迎来了兴旺发展的时机。

壮族本身就是一个擅长歌唱的民族。如今,民俗传统和旅游业同步发展。不论是当地自行组织的文艺队,还是由政府协助成立的各种民俗文艺组织,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得欣欣向荣。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

2  旅游影响下的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文化现状

旅游开发在对当地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冲击着当地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旅游开发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地区特色性文化却有可能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不可预测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因为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再加之已经习惯了当地的文化,因此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当地人会很容易忽略民族文化的本质,比如将重点放到商品交易及经济效益上,导致原本吸引游客前来的民族文化本身被忽略,久而久之,游客数量就会减少,同时也失去了原本可以依仗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些问题的根源,大多是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薄弱,乃至走偏了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的路子[3]。

歌圩文化也和很多非遗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老传统的知识,更多人会选择轻松的方式谋生,起码是不需要长久坚持的方式。这就导致歌圩场上的活跃者平均年龄过大,多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一辈很少见。当文化无人继承的时候,无法用民族文化带动地区旅游经济。

在歌圩文化的传授方面,由于受到现代视听模式和习惯的影响,以往口传心授的方式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的学习方法以及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即时性表演方式。

3  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文化变迁

目前,会对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产生变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

其一,“三月三”民族節日本身对当地的社会功用方面。节日间的亲戚邻里走动是人们更能接受的交流方式,国家设定法定假日有效加强了当地对节日的重视。当民族节日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节庆时,对于“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影响极大的好事[4-6]。

其二,“三月三”民族节日可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经济收益方面。当地人对于节日举办的具体事宜与经济之间产生的联系更为在意。借助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举办的时间,集中带动地区经济,当地可以真正从节庆期间获取到利益,各年龄段的人都能从民俗文化旅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其三,“三月三”民族节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旅游在刺激当地经济的同时,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旅游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流动人口增多,导致当地交通拥堵,原本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宁生活被打破,伴随而来的还有流动人群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其四,“三月三”民族节日对于当地的节庆意义方面。在节日增加节庆的仪式感是任何人都不会抗拒的,比如穿着传统服饰、参与丰富的民俗娱乐等。身着当地服饰的人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隆重举办节日可以让当地人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氛围,有利于年轻一代人们对于本族文化的传承,对当地青少年了解本族的精神文明有帮助意义[7-8]。

其五,“三月三”民族节日为当地人带来的民族归属感方面。民族自豪感与地域认同感是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有的乡土情结。旅游带来的外来人口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民族认同感,在受到外族文化冲击的同时守护好本民族的初心,向外界展示出更好的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特色。

4  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文化重构

壮族歌圩文化本身就是不停变化的存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经历着新一轮的变迁与重构。社会条件变化会对壮族歌圩文化产生影响,外部的环境变化也会使其发生变化。每当这二者相互碰撞影响歌圩文化的时候,歌圩文化本身都在进行着内外双向的文化内涵化。

在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适应现代社会实现重构的过程中,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会被以更加现代化的“声光电”所呈现出来。应吸收外界一切有助于民族节日旅游开展的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民族节日旅游。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地域从不是限制人思想的围墙,反而是帮助发展的基石[9-10]。当地需要以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本民族的节日文化,恪守本心,谋求发展。

当地居民大多世代劳作,而年轻人多会选择外出谋生。留在故土的人应积极学习外界新兴产物,促进节日旅游利益最大化,在主动学习旅游发展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与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有关的传统知识。在文化旅游开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本民族魅力。时代飞速发展,唯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民族文化在不断的革新变化之中得到恒久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只有在变迁过后经过了重构的过程,才能不断摒陈创新[11]。

5  结束语

民俗节日是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传承。民俗节日中的各项具有体验性的项目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感。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可以有效帮助文化本身的传承。傣族泼水节、蒙古那达慕大会等节庆已经成为了当地极富特色的民俗项目。在民俗节日旅游逐渐兴旺的过程中,新的元素不断融入,与传统元素碰撞,经过磨合适应,亦或渗透与改变,历经变迁与重组的新时代民族文化终将会诞生出更适合于当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炼.论“壮族三月三”节庆的保护传承及可持续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2):51-52.

[2]陈学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准确定位——基于壮族“三月三”的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3):47-48.

[3]胡谋荣.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民族节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三月三”广西壮族文化节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43(67):56-57.

[4]许荣华.努力提升“壮族三月三”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记者观察,2019,65(11):78-79.

[5]黄学彬,周扬.黎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互联网平台传播的设计与实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0):151-152.

[6]李胜恒,杨尚春,孙建华.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以广西隆林苗族跳坡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5):60-62.

[7]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0-56.

[8]宋中发,张明.论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春节为例[J].南方论刊,2018(5):88-90,101.

[9]顧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D].沈阳:辽宁大学,2012.

[10]李竹青,杜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及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34.

[1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16.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