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切入口,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2020-11-23陈静
陈静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寻找好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是当前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读题目,直奔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题目,通过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将文章题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题目的见解,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有利于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程题目的导入,做足题目剖析功夫。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安排学生对课文题目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先让学生通过浅层次的理解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认知。教师可以用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细致探究。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读了课题,大家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好奇心阅读文章,身临其境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风光。教师以题目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有关小兴安岭的视频与图片,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快速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通过解读文章题目含义,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找准文章主旨,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自己认为本文中描写得最美的景色,引导学生诵读、品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发现美的能力。
二、分析细节,拓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细节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积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事物存在不同的认知,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伏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的短文,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也并不优美。但是,这篇课文的逻辑性很强,作者用词非常准确。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章细节,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的,又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阅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可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然后,教师带领着学生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做板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度,如“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描写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活性;“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描写了蝙蝠飞行的敏锐。教师细致解读文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蝙蝠是怎样飞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被忽略的自然景象,还有哪些发明是在动物身上获得的灵感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
三、理顺思路,突出内涵
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涉及面广,教师需要做到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为切入点,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都是事半功倍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找准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将阅读材料中的各个环节连贯起来,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而且更容易突出文章内涵。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桂花雨》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很多生字词的含义,然后根据学习提示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板書:作者在第1~4自然段中讲述了自己喜欢桂花和摇桂花的原因;第5、6自然段回忆了小时候帮助大人摇桂花和收桂花的美好场景;第7、8自然段则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摇桂花情景的怀念。通篇文章围绕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三个环节展开,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划分段落,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体会。
阅读是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与作者的对话,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悲作者之所悲,喜作者之所喜,能走到作者的身边与作者共同感受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效阅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让学生有心得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加深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找准阅读切入点,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可以从题目、内容、写作思路等方面着手厘清教学思路,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教学计划,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