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探讨
2020-11-23邵一杰
邵一杰
摘 要:实践教学队伍对高校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室建设管理以及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都有着重要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实践教学队伍活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目前高校实践教学队伍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评价指标不清晰、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对改进高校实践教学队伍激励机制的措施进行探讨,提出要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岗位聘任模式,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1.引言
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验与实践教学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也是实践教学队伍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进程[1]。然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考核不科学、培训不足、缺乏科學的管理机制等问题[2]。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激励机制的实施。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强实践教学队伍的进取心,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从多方面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打造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优化学校人力结构配置,推动高校实践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高校实践教学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政策缺失
目前,高校关于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备,很多高校还没有针对实践教师建立专门的考核激励制度。一些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方法没有对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区分,评价指标往往更侧重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考察却并不重视[3]。也有高校为实践教师队伍与行政管理人员设置相同的考核方式,采取定性评价,这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大,且忽视了实践教师工作特点,难于体现实践教师工作成绩的差异性,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也就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2.2评价体系不科学
实践教师工作内容多元,而且受专业、学科、岗位影响,分工有所不同,实践教学队伍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复杂[4]。由于实践教师工作成果难于量化,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有的评价方法标准模糊,指标设置过于笼统,不能清晰反映实践教师的业绩情况。且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和反馈,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没能充分作用于岗位聘任、薪酬待遇等工作。
2.3岗位聘任制度不完善
现有研究已经对实践教学队伍岗位聘任制度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实践教学队伍岗位分类依据可概括为三种:根据工作性质、根据岗位条件以及根据专业技术职务。陈实[5]提出将实践教师岗位分为实验教学岗位、仪器设备管理岗位、实验室管理岗位。浙江大学根据不同的聘任条件和聘任方式,将实践教师岗位分为“特聘岗”、“关键岗”、“骨干岗”和“普通岗”[6]。然而大部分高校,仍是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级别管理实践教师岗位,岗位级别和薪酬待遇只与职称挂钩。显然,这不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2.4缺少发展规划
实践教师除了参与实践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承担实验室建设管理、仪器设备维护等任务,工作内容繁杂,很多时候却不容易产出标志性成果,这使他们在考核评价、职务晋升中不占优势。高校对实践教学队伍专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师接受培训、外出交流的机会往往不多,这将影响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给教学科研工作带来阻碍。且缺少发展机会,没有合理的发展规划,会挫伤实践教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他们就很难积极、高质量地投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3.改进高校实践教学队伍激励机制的措施
3.1 重视精神激励作用
精神激励指通过情感、荣誉等非物质手段调动实践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实践教学队伍活力。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精神层次追求,看重个人发展前景,渴望良好的发展机会。高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支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要,通过调研、交流等渠道了解实践教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畅通实践教师职务晋升渠道,多给实践教学队伍创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技能、锻炼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被重视,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成就感。
3.2 建立合理的岗位聘任模式
探索分类分型管理,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可将实践教学队伍分为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三种岗位类型,实践教师可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和工作特长选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要坚持按需设岗、多级管理,将岗位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分离,以突出能力为导向,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低职高聘”。探索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打通人才流通渠道,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实践教学队伍岗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强化岗位管理,重视考核激励制度,保证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才智,从而盘活高校内部人力资源,促进全校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3.3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尊重实践教学队伍工作特点,坚持分类评价,设计评价考核指标时要综合考察实践教师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中的表现,并根据工作岗位不同,按照岗位职责考核,对不同的方面有所侧重。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面向实践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将考核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不盲目追求业绩数量,重视代表性成果,重视实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激励实践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创新精神。将评价考核与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工资待遇结合,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的内生动力。
4.结语
实践教学队伍在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实践教学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实践教师工作内容不同,相对于理论教师,其考核激励机制更加复杂,而现有研究还不够充分,考核评价方法匮乏。需要构建一套评价科学、激励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这样才能建立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践教育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23):81-82.
[2]乔光.高校实验系列岗教师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6(26):78-79.
[3]赵吟, 张灿.互联网时代高校法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之构建[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4(18):91-98.
[4]李琰,饶星等.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三类四效益”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369-372.
[5]陈实.实现工程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聘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24):152-154.
[6]于海燕.高校实验技术岗位设置与聘任的实践和思考[J].2012,8(31):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