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伏贴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2020-11-23董明灿漆文杰甘爱萍苏国阳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伏贴证型健脾

董明灿,胡 霞,漆文杰,甘爱萍,周 毅,苏国阳,黄 鹤*,刘 洋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为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胃脘胀满、胃脘痛、腹泻、便秘、呃逆及反酸等。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患病率较高,病势缠绵,常规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不佳且症状易反复,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扰。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上疗效显著[1-2]。三伏贴治疗是基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明显。目前,关于三伏贴敷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疗效的分析研究还较少。为此,将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近两年来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三伏贴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47例,男63例,女84例;年龄14~84岁,平均(47.67±12.50)岁。其中,慢性胃炎患者5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23例等,4种主要疾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147例患者按照证型的不同分为脾胃虚寒组、脾虚湿蕴组及脾胃虚弱组,3组不同证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4种不同疾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表2 3组不同证型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病等,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3]拟定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脾胃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痛势绵绵,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次证:饮食减少,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脾虚湿蕴证:主证:脘腹痞胀,得温稍减;次证:食欲不振,泛恶欲呕,身重乏力,大便溏滞,面色晦滞;舌脉:舌胖大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脾胃虚弱证:主证:胃脘嘈杂,隐痛,食后胀甚;次证: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脉: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③1周内未服用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1.3.2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病史;②妊娠期妇女;③已知对组方中药或胶带严重过敏者;④皮肤有破损者;⑤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1.4.1 三伏贴敷贴膏药组方 选取湖北省中医院名老中医甘爱萍教授的经验方,包括敷贴Ⅰ号方-健脾温胃暖肠贴、敷贴Ⅱ号方-健脾和胃化湿贴及敷贴Ⅲ号方-健脾益胃固元贴3个组方。

1.4.2 敷贴穴位 敷贴Ⅰ号方对应的基本穴位为: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中脘、关元。敷贴Ⅱ号方对应的基本穴为: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天枢(双侧)。敷贴Ⅲ号方对应的基本穴为:足三里(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中脘、气海。胃气上逆反酸、嗳气、呕恶明显者加内关;肝郁气滞腹胀痛者加太冲;口干便秘者加下巨虚;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明显者加三阴交、太冲;反复口疮者加太冲、涌泉;睡眠不好者加神门。

1.4.3 敷贴制作方法 将上述3个组方的药粉与新鲜的生姜汁水充分混合,制成药丸,压置于湖北省中医院自制的空白帖上。

1.4.4 治疗方法 通过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判断证型,并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对应的敷贴方,脾胃虚寒者选用敷贴Ⅰ号方,脾虚湿蕴者选用敷贴Ⅱ号方,脾胃虚弱者选用敷贴Ⅲ号方。再将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自制的三伏贴分别于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贴敷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敷贴时间为2~4 h。若皮肤出现瘙痒、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应立即撕下;敷贴后10 h内不宜沾水;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辛辣及刺激食物。

1.4.5 不良反应的特殊处理 若患者皮肤出现瘙痒及水泡,应立即撕下三伏贴,并可予以烫伤膏等涂擦患处;水泡较大者,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并贴敷无菌创可贴,防止感染。

1.4.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初伏治疗后10天及二伏治疗后20天的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中医证候评分:主症的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的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面色及舌脉的无、有记为0、1分。

1.5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为依据。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70%;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处理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后临床疗效的评价

初伏治疗后10天的有效率为48.30%,二伏治疗后20天的有效率为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初伏后与二伏后的疗效比较 (n)

2.2 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为(7.41±2.91),初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5.37±2.44),二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4.99±2.29);初伏及二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评分有所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初伏治疗后与二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

2.3 不同疾病之间的疗效比较

初伏及二伏治疗后4种不同疾病之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疾病与临床疗效之间无明显关系,见表4、表5。

表4 初伏后4种不同疾病的疗效比较 (n)

表5 二伏后4种不同疾病的疗效比较 (n)

2.4 3种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

初伏及二伏治疗后3组不同证型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证型与疗效之间无明显关系,见表6、表7。

表6 初伏治疗后3组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 (n)

表7 二伏治疗后3组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 (n)

3 讨论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西医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病等,以及胃痞病、胃脘痛、腹胀、腹痛、吐酸病、腹泻、便秘等中医疾病。此类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中医辨证多以虚、湿、寒为主[5]。病机关键在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或情绪刺激等[6],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中医在治疗该类疾病上疗效确切,且治疗关键为辨证施治[7]。因此,本课题将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分为脾胃虚寒、脾虚湿蕴及脾胃虚弱纳入标准,进行辨证论治三伏贴治疗。

健脾温胃暖肠贴药物由白芥子、细辛、肉桂等组成,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中之功,适用于虚寒体质者,如怕冷神疲,四肢不温,以及脘腹冷痛,大便稀溏等慢性胃肠病属脾胃虚寒者。健脾和胃化湿贴由白芥子、丁香、草豆蔻等组成,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功,适用于寒湿体质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等属湿邪内蕴者。健脾益胃固元贴由白芥子、甘松、黄精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胃、补肾固元之功,适用于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低下、胃肠功能低下者,如容易疲劳、易感冒、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属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者。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和辨证,分别予以不同功效的三伏贴进行治疗,也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髓。

三伏贴又可称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是将“冬病夏治”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天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8],旨在夏季最炎热的三伏天予以穴位敷贴来治疗虚寒性疾病。“冬病”[9]指冬天易发或加重的慢性虚寒性疾病,这类疾病有哮喘、痹症、腹泻等,并伴有病势缠绵、病因复杂、难以根治等特点。“冬病夏治”[10]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本观点,顺应天地万物四时的变化,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为亢盛的时候,对人体进行温补阳气、祛除寒邪的方法。而“天灸”是一种发泡灸,主要是运用刺激性中药进行穴位敷贴,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以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目的[11-12]。此外,穴位敷贴避免了口服中药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通过刺激人体表皮吸收药物效果更佳。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出入离合的特殊部位。而三伏贴具有中药治疗、穴位刺激及顺应自然等多重特点,治疗满意。

三伏贴在治疗疾病中应用广泛,治疗病种可达142种,尤以对内科疾病的治疗疗效最为显著,如哮喘、感冒、咳嗽、腹痛、腹泻、便秘等[13]。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虚寒性肺系疾病的治疗效果[14]。研究表明[15],穴位敷贴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上疗效显著,且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相关临床研究例数较少,且大多以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长期疗效进行分析,对其短期疗效研究甚少。本课题从三伏贴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发现初伏及二伏治疗后,较大一部分患者疗效满意,且二伏治疗后症状改善较初伏治疗后明显。而不同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不明显。本课题暂未发现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进一步研究将扩大样本量和观察时间范围以评价不同证型之间是否存在疗效差异。

三伏贴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16],如临床研究较少,缺乏中医证候分型及临床疗效的评分标准,大多为临床观察等。对此需不断改进,使三伏贴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之更好地治疗疾病。

猜你喜欢

伏贴证型健脾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