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粒灸百会穴配合针刺观察颈性眩晕疗效研究

2020-11-23陈晓磊孙蓉婷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百会穴颈性麦粒

陈晓磊,孙蓉婷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32)

颈性眩晕(Cervicogenic vertigo,CV)是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并有年轻化趋势,其病因复杂,存在多种假说机制,主要原因有颈椎椎间盘变性和退化,深感觉传导障碍,交感神经丛兴奋等[1]。颈性眩晕的病因与颈椎退行性改变有关联:①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因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受牵拉后弯延屈曲[2];②椎动脉在横突孔增生受压迫刺激后引起收缩,而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3];③寰枢关节失稳导致单侧寰椎椎动脉沟环狭窄,在颈部侧方转动时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而眩晕[4];④颈椎周围肌肉和软组织因长期疲劳后组织内分泌炎性物质,造成局部缺氧引起损伤,导致肌肉痉挛僵硬,在颈部活动时损伤软组织、在过度牵拉时反射性均刺激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痉挛[5];⑤交感神经节受到椎间盘突出髓核的反复刺激,导致对应神经根水肿产生炎症,刺激椎动脉痉挛性收缩[6]。以上发病因素提示,颈性眩晕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影响严重,且持久和反复。目前西医治疗该疾病尚无较为有效的措施;而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有数种疗法可应用于改善颈椎关节的活动度,恢复肌肉和软组织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减缓神经卡压刺激或血管压迫,缓解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病频次。现将在施氏养生功锻炼的基础上进行麦粒灸百会穴,并联合针刺治疗该病的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病例来自于2016年6月-2018年11月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就诊的颈椎病合并颈项眩晕患者共60例。通过SPSS19.0软件得出随机数字,并据此制作随机信封隐藏方案,按患者就诊的先后次序拆号分为治疗组30例(男性2例,女性28例)和对照组30例(男性1例,女性29例)。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完成了治疗和量表评分。试验中病例未出现脱落现象,未出现剔除病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时长和中医分型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主要诊断标准:依据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7]的西医诊断标准。次要诊断标准:依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的颈性眩晕中医证候分类[8]。

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程的差异比较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5岁居民(有颈性眩晕病史,或新发病患者);②符合上述颈性眩晕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③能理解各项量表条文并完成评定;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具有良好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颈椎外伤病史或手术病史的患者;②高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③颅脑手术后的患者;④存在严重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⑤有意识、智能、言语理解和表达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宣教:介绍颈椎在坐位和卧位保持的正确姿势,保持维持颈椎生理弧度,预防进一步退化[9]。施氏养生功: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为上海市第三批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0]。受试者每日锻炼1次,持续8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麦粒灸灸百会穴和针刺治疗。采用0.30 mm×40 mm针灸针治疗。针刺取穴:双侧颈夹脊穴(C2、C4、C6棘突下,后正中旁开2寸)斜刺45°刺入0.5寸;大椎穴斜刺0.5寸;天柱穴:斜刺0.5寸;风池穴:针尖朝向鼻尖方刺入0.5寸。针刺手法均在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2次。麦粒灸百会穴:取2 mg艾绒,制作炷高3 mm,腹径2 mm的艾炷。点燃后,受试者渐感皮肤灼热,虽有针刺样穿透感,但不至于灼痛难耐,然后用指压方法减轻灼痛,使热量顺着百会穴散遍头部。施灸5壮,每周2次。以上治疗持续8周。

3 治疗结果

3.1 观察指标

①眩晕中医证候积分。计算眩晕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按照症状严重程度依次记为0~6分或者0~3分,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②《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表包括患者眩晕程度、颈肩痛、头痛与日常生活及工作、社会心理的适应能力自我评定等项目,总分为30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改善越明显;③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分。按照障碍严重程度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按以下公式计算受试对象颈椎功能受损的程度:受试对象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每个项目得分总和/受试对象完成的项目数×5)×100。

3.2 疗效标准

结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8]的颈性眩晕疗效评定和颈椎功能受损指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自拟疗效标准如下:

NDI降低值=治疗前NDI分值—治疗后NDI分值

治愈:眩晕基本消失,恢复发病前的劳动生活能力(NDI降低值≥50%)。显效:眩晕缓解,劳累后出现颈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35%≤NDI降低值<50%)。有效:眩晕缓解,劳累后出现颈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一般提高(20%≤NDI降低值<35%)。无效:眩晕无明显好转,日常生活和工作未得到明显改善(NDI降低值<2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方差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检验分析;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方差不齐采用Mann-Whitney 非参数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定 治疗组和对照组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定分值,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在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定分值在治疗8周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定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定

3.4.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定 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定分值,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在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定分值在治疗8周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定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定

3.4.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级 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级分值,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级分值在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级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两组眩晕疗效评定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治疗8周后两组眩晕疗效比较 (n)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眩晕”和“项痹”范畴。眩晕者,髓海空虚。其发病时,项不能立,脑后胀痛,触之舒缓,目无所见,面色无华,精神不振。此病病位在脑与颈项。肝血亏虚,肾气不足为本,气虚血瘀,血脉迟行为标。临床症状一般以本虚标实为主。肝不荣筋,则经筋失气血所养,发为肿胀硬痛;肾不养骨,则骨髓不充,项后板滞,抬举乏力;血脉流注不畅,则肾精不可上行于头目,则发而为眩,目不可睁,耳不可闻。结合针刺和艾灸疗法治疗该病,收效颇佳。

4.2 麦粒灸灸百会穴作用与特点

《宇申灸经论》曰:“取艾之辛作炷,能通十二经,理气血,治百病”,艾灸效强,其灼热感可层层透入穴位。将艾绒搓揉成麦粒大小的艾团置于穴位上并点火施灸,此为麦粒灸疗法。与其他灸疗比较,麦粒灸具有痛苦小、起效快的特点。麦粒灸定位于单一穴位,对穴位进行充分刺激,在其发挥功效的同时也调动了所在经络经气的流动。因麦粒灸起初痛感缓和,患者尝试后心理上可接受此种热感。在疗程中逐步增加灸量和壮数,则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11]。针对慢性顽症,麦粒灸疗法虽不可一日病愈,然可掌控病情发展,此外治法犹如服用丸药,虽不如汤药涤而荡之,但可缓缓图之。百会穴位居人体之巅顶部,其属督脉,为手足三阳和督脉之会。根据《针灸甲乙经》所载:百会穴为百脉之会,百病之所主。百会穴归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同时督脉归属于脑,因此,百会穴为阳气、经气和肾精之所聚,皆注于脑而充髓海,使神机得养。根据《灵枢·卫气》所论述的“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故百会是治疗眩晕的主要穴位。初次于百会穴灸疗,患者可不耐受,时效甚短,但每每尝试,则缓缓可忍。其妙在烧灼与刺痛之感:烧灼则热感徐徐渐增,可推动气血运行于头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和督脉循行于各个经筋和络脉,将热感散于头部,将气血输布于头面部。刺痛则深层刺激百会穴,因百会乃“诸阳之会”,得气后既可激发诸阳经之经气,祛其所过之头部和颈肩部气血壅塞,凝滞不行,又可调动头面部阳气产生温煦作用,使气血调畅,对止晕醒脑治疗具有一定疗效。故采用麦粒灸灸百会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改良“项八针”针刺处方的特点与作用

“项八针”是上海市“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12]。针刺取穴处方在“项八针[13]”(哑门、大椎、C2、C4、C6棘突下后正中旁开2寸)基础上,去除哑门穴,另加风池穴和天柱穴。C2、C4、C6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的6个穴位,乃足太阳膀胱经经筋所过,具有濡养筋脉、引血上行之功。大椎穴乃督脉循行所过,刺之可振奋一身之阳气,具有引清阳上行之功。风池穴既可祛除外邪之风,又可平定体虚之内风,乃疏通颈部经脉气血之要穴。研究表明[14],将针尖刺入风池穴穴位深层,椎动脉流速加快,脑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同时调节肾上腺素和胆碱能神经纤维,经超声影像可见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发生变化。天柱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依据《穴名释义》所载,天柱穴有如擎天之柱支撑头颅,膀胱经经气由此上传头之天部,有化气壮阳和舒筋活络之功效。针刺所选穴位在增加颈部肌肉力量和改善颈椎稳态的基础上,加强了引导气血入脑的作用。

4.4 颈项眩晕防治要点

本次研究对照组治疗8周后在眩晕中医临床证候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针对颈椎病治疗,患者除了接受门诊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外,在坐卧位时保持正确的颈椎姿势以及中医功法锻炼也很重要。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与颈椎生理弧度的退化联系紧密[9],“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也是防治颈椎病的中医适宜技术,由于颈部筋脉气血的荣养和全身经脉相关,而施氏养生功正是一套自上而下,由一处牵整体的功法。患者坚持习练施氏养生功,可充分调动气血运行,使整体筋骨血脉得到调理而达到补益肝肾、壮骨荣筋之功效,还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强颈椎稳定性和部分恢复颈椎功能[15]。同时,嘱患者养成良好习惯,避免过度伏案工作和颈部长时间前倾,减轻椎间盘压力,减少项部韧带和肌肉紧张度,这样可以预防颈部疲劳,减少发病频次,改善疼痛、眩晕等症状。

5 结语

颈性眩晕患者通过施氏养生功的日常锻炼和相关宣教,实现颈椎关节功能改善和眩晕症状缓解,在此基础上运用麦粒灸灸百会穴配合针刺疗法治疗,患者病情缓解程度更趋明显。通过功法、针刺和艾灸三方面的综合治疗,患者关于中医眩晕证候积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该综合疗法达到了舒筋通络和活血醒脑的功效。

猜你喜欢

百会穴颈性麦粒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从麦粒到面包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