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部腧穴平透针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临证经验

2020-11-23袁锦虹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卫气俞穴膀胱经

陆 卫,袁锦虹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对于这类顽固性失眠患者,袁锦虹老师从卫阳与不寐的中医病机入手,毫针平透背俞穴及督脉穴,调节卫阳失衡,使五脏气血调和,阳气得潜,神有所舍,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对袁锦虹老师采用透刺背俞穴及督脉穴治疗失眠的经验进行总结,现介绍并探析如下。

1 背部腧穴平透针法的取穴和操作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五脏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第二侧线同一水平线上的穴位(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及督脉上压痛点(常出现于第5-7胸椎棘突段及第1-2腰椎棘突段)。

操作:①背俞穴透刺,患者先取俯卧位,取0.30 mm×25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在与背俞穴相应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上的腧穴位置进针,针与背部呈60°夹角,刺向相应的背俞穴,如从魄户进针向肺俞,针入透过皮肤后,将针卧下,与背部呈15°夹角向背俞穴方向平刺,刺入约0.8~1寸,拇食指持针柄向左右缓缓扫动60次。其余穴位行类似操作,即由神堂透刺向心俞、魂门透向肝俞、意舍透向脾俞、志室透向肾俞。②左手指腹在督脉第5-7胸椎棘突段及第1-2腰椎棘突段轻轻循按,绝大多数患者在某一点或一段有压痛感,进针点选在痛点下端1 cm处。取0.30 mm×25 mm毫针,针与背部呈60°夹角,针入透过皮肤后,将针卧下,与背部呈15°夹角向上平刺,刺入约0.8寸,可根据痛点多少刺入一针或数针,然后持针柄向左右缓缓扫动60次。

上述针刺及扫动过程中,病人无疼痛和酸胀感,无感得气后,用医用纸胶带将针柄固定在腧穴皮肤上。嘱患者垂直坐起,耸肩带动背腰部皮肤活动,以检查针部有无痛感,如有刺痛或酸胀,重新调整针入的深度,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度。如耸肩时无不适,继续耸肩活动5~6次,以帮助行气。

上述操作结束后,嘱患者带针仰卧,再取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大陵、照海等穴,并根据证型酌加穴位: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冲;肝火扰心加行间;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心脾气虚加太白、足三里;心胆气虚加胆俞;用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毫针,按辨证选穴施行提插或捻转补泻。与背部穴位一起,留针30 min,隔日针灸。

2 取穴及针法探析

2.1 背部腧穴取穴

2.1.1 卫阳失调与顽固性失眠 《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正常的睡眠有赖于人体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安定,寤寐有节。卫气又称卫阳,由肾中阳气通过膀胱气化生成,并由膀胱经脉输布到体表和五脏六腑。《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卫气是膀胱“气化则能出”的产物之一[2]。膀胱经又与督脉相通,督脉为一身阳气之总督。卫阳受督脉的督调运行于三阳三阴之间,昼行于阳,人体精力充沛;夜行于阴,人体倦怠而入睡。各种情志、饮食、劳逸及病后等因素,导致阴阳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卫阳在三阴三阳之间的运行失调,白昼行阳不健,则精神不振、头晕乏力;夜晚潜阴欠和,则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可见,卫阳失调是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重要病机。临床表现也显示,在顽固性失眠患者的膀胱经及督脉上也常常能够发现明显的阳性反应点,而这正是卫阳之气的主要输布途径上所表现出的病理反应。

2.1.2 刺激背俞穴与治疗失眠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与所属脏腑相应。背俞穴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调理五脏的生理功能,治疗脏腑相关疾病。《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俞在阳”,就是说五脏有病多反映在背俞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病治阳”,说明五脏有病多选背俞穴治疗。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失调,一脏或多脏病变,可能出现心血不充、心火偏旺、肝气郁结、肝血失藏、脾虚生痰、心肾不交等多种病机而失眠。选取相应的背俞穴调节脏腑功能,可使心血得藏、心火得降、肝气得舒、肝血能藏、脾健痰消、心肾相交,则睡眠得安。

背俞穴均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上“从巅入络脑”,通于督,在下“络肾”,载卫气行于背阳,并与各脏腑之气相通,在生理和病理上,脏腑和卫气通过背俞穴相互影响。故治疗失眠一证,背俞穴不但可以调脏腑,还可以调卫阳。

2.1.3 五藏神(魄、神、魂、意、志)与失眠 魄、神、魂、意、志是五脏分藏的五种精神情志活动,《灵枢·卫气》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进一步论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可见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活动分属五脏[3]。人体是脏腑及五神“形与神俱”的统一体[4],脏腑和五神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脏腑功能失常,神无所藏,出现包括失眠在内的各种神志问题;情志过激或不足亦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临床上基于五脏俞调五藏神治疗失眠证亦多报道[5-6]。

足太阳膀胱经上肺、心、肝、脾、肾五脏背俞穴相平的第二侧线上的腧穴分别是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为五脏之气进出的门户,更是五神藏居之处。《素问·水热穴论》言:“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认为此五穴可以泻五脏之热。袁老师认为此五穴配合五脏背俞穴不独泻热,亦可调节五脏之阴阳平衡。

2.1.4 督脉胸腰段的反应点与失眠 袁老师在治疗中发现顽固性失眠患者多有督脉上伴有压痛,常位于胸椎5-7棘突段及腰1-2棘突段。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主要巡行于背部,背为阳,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失眠的总病机是“因虚因实,病在阳不交阴”,不管是因督脉阳气亏乏,气血运行无力;或邪气内客,影响阳气的运行,均可导致阳气循行不利,阴阳失衡,阳不交阴,则会引起失眠。而气血运行失常及邪气入侵,则会致使阳气运行乏力,经脉痹阻[7]。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气血,当不寐时,阳越于外,阴沉于下,阴阳不交。阳气运行失调,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阳气匮乏,气血无力运行,不荣则痛。临床痛点体现在胸椎5-7节段及腰椎1-2节段极可能与顽固性失眠患者阴阳失衡、水火不交,心、肾两脏输注于表的经络气血不畅有关。临床中亦有医家强调督脉与失眠的关系,应用“通督温阳”“通督调神”治疗失眠,疗效亦较为显著[8]。

2.2 平透针法分析

2.2.1 平透浅刺利于膀胱卫气及督脉阳气的输布 《灵枢·卫气》言;“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足太阳膀胱经外居于人体体表的部位,内属于膀胱之腑。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蒸化膀胱津液,达于体表,行于其经。卫气生化于肾中之元阳,肾与膀胱相表里,因此卫气首先在足太阳膀胱经运行。平透浅刺有利于膀胱卫气的输布,增强其运行能力,以利其运行于阴阳之间,调节阴阳的失衡。督脉是全身经脉之气的枢纽,主阳,平透督脉压痛点可疏通经脉,推动气血运行,调节阳气的消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则阴平阳秘,营卫和谐。

2.2.2 腰背部常见刺激方法亦体现了浅层刺激的特点 以背俞穴、夹脊穴为主的背腰部腧穴,在这些穴位上常见的刺激手段主要有捏脊法、皮肤针法、走罐法、刮痧法等,均体现了在此部位上的浅层刺激特点,主治范围广泛,都有利于安神助眠。

华新宇[9]运用捏脊疗法治疗失眠症35例,主要施术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着重点按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等膀胱经腧穴,结果23例痊愈,10例好转,均有疗效。祝春燕[10]观察梅花针叩刺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结合直接灸百会,结果显示梅花针叩刺艾灸百会穴对于顽固性失眠有显著疗效,表明梅花针叩刺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经脉,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作用。蒋茵婕等[11]采用针灸配合督脉及膀胱经走罐法治疗失眠,结果治愈20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走罐法的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

2.2.3 平透浅刺可保证背部腧穴的针刺安全 背部腧穴因为胸廓的解剖结构,针刺过深可能伤及肺脏,引发创伤性气胸[12],因此胸背部腧穴均不可直刺,而以斜刺或平刺为主。平透针法,针刺入体后,针体留于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保证了背部腧穴的针刺安全,同时也为行针手法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2.2.4 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 背俞穴所在侧线与交感干、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总重合率很高,背俞穴与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13]。背俞穴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植物神经的兴奋状态又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平透背俞穴所产生的良性刺激可通过神经节段的反射,产生相关调节机制来调节脏腑功能。李殿宁等[14]发现背俞穴在皮下组织层和肌层的血管神经中的结构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是脏腑的经脉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微细结构基础。平透背俞穴刺激皮下的血管神经,可节段性刺激调理相关脏腑的功能。

3 病案举隅

患者邵某,女,69岁,自诉年轻时因为工作三班倒出现难以入睡征象,当时口服5种安眠药。2017年因家中变故症状加重,整日不能入睡,诊断为重度焦虑症,在脑科医院住院治疗2月,出院时每日口服劳拉西泮、酒石酸唑吡坦片、右佐匹克隆、七叶安神片等13种药物治疗失眠,为进一步治疗,求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当时患者难以入睡,情绪低落,欲哭,忧思过度,靠药物每天仅可入睡2~3 h,纳食欠佳,二便尚调,舌暗淡,苔薄腻,脉弦稍数。四诊合参,患者当为思虑过多,肝郁失调,耗伤心脾,心神失养而失眠。当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养血、宁心安神。

治疗: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神门、大陵、行间、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0 mm×25 mm毫针,与背部呈60°夹角,由魄户向肺俞、神堂向心俞、魂门向肝俞、意舍向脾俞、志室向肾俞方向刺入,在刺入有突破感后随即将针退至皮下,呈15°夹角向背俞穴方向平刺,刺入约0.8寸后,将针柄缓缓左右摆动60次,得气后用医用纸胶带贴在针刺的腧穴上,嘱患者垂直坐起,再取仰卧位,用0.30 mm×25 mm和0.30 mm×40 mm毫针对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神门、大陵、行间、足三里、三阴交进行提插捻转补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治疗3个月后,患者口服药逐步减量至2种(劳拉西泮5 mg,酒石酸唑吡坦片5 mg),每天睡眠时间达6~7 h。患者初诊至今已2年余,仍间歇采用如上针灸治疗,一直睡眠质量良好,情绪稳定。

4 结语

袁老师运用平透背俞穴治疗失眠,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和卫阳气的消长来调和阴阳平衡,这是袁老师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平透五脏背俞穴及督脉敏感点为主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①调节五脏功能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重要考虑;②与五脏背俞穴相平的穴位,体现五藏神的特点,刺激该部位,可以更好地体现五脏调节神志的功能;③平透对膀胱经所载的卫阳和督阳的调整,使阳气得潜,阴阳平衡,气血流畅,心神得养。

背部腧穴平透针法治疗失眠已有很多成功验案,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讨论其现代医学机制。

猜你喜欢

卫气俞穴膀胱经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拔罐治疗脂肪肝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