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花场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保护策略
2020-11-23刘世好刘斯垚
曹 虹,刘世好,刘斯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红树林作为一种生长于海陆交错带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岸河口生态平衡等强大的生态功能[1],并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文化美术价值,是沿海地区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和风景线。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实地考察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时强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且我国已先后实施海洋蓝碳战略和“蓝色港湾”“南红北柳”等重大生态工程,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已成为我国重点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2]。海南省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较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3],由于受沿海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加速以及沿海居民渔业生产的影响,红树林资源仍受到极大的威胁。花场湾分布有红树林面积332hm2,是海南省红树林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红树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在海南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4]。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南花场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花场湾红树林存在的健康风险和成因,制定保护策略,以期能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概况
花场湾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北部,是一个玄武岩台地环抱的海湾,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沙土母质,是典型的滩涂冲积层,潮流性质主要属于不正规的半日混合潮,潮差1.89m,浅滩宽度500~600m,风浪微弱[5]。红树林以天然林为主,植被类型有红树林、半红树林及一般湿地植被类型,其中真红树植物12种,半红树植物5种,其他湿生、半湿生或典型海岸陆生植物等伴生于红树林水域或陆域的外缘。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64种,底栖生物66种,生物多样性丰富[6-7]。目前,该区域内集中连片的红树林已纳入公益林管护范畴,通过护林员进行日常管理。
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定量评价
按照《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技术规程 》(LY/T 2794—2017), 通过遥感判读、实地验证、文献资料整理、访问附近群众和知情者以及实地抽样调查等方法,对花场湾红树林分布区内生物群落与结构、水土环境、外部威胁与干扰和生物安全等4个评价要素18个评价指标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计算其健康指数(FEHI),详见表1[4]。经计算,花场湾红树林生态健康评估分值为3.7203。符合红树林生态健康等级评定标准中“亚健康状态”。
2.2 综合评价
1)生物群落与结构。该区域分布有红树林群落、半红树林群落31个,红树林群落以榄李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红海榄群落以及秋茄+桐花树群落最典型;半红树林群落主要有黄瑾群落;非红树林群落主要有水竹群落、莎草群落。树种组成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郁闭度较高,生长状况良好,处于演替中前期,为花场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本底条件。但该区域因90年代初期围垦养殖,导致红树林周边路网、围堤纵横,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红树林斑块呈现出碎片化,显见高大乔木,区域内未受明显人为干扰的红树林面积仅占14.49%,鸟类、陆栖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在该区域近10年来虽然基本保持稳定,但与直线距离仅60km的海南东寨港分布的鸟类、陆栖底栖动物等在种类与数量上均明显偏低。说明该区域在生物群落与结构上尚具有较大的培育空间。
表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现状及得分综合评价层及权重评价指标及权重调查结果赋值评估分值自然度W110.084 1区域内天然且未受明显人为干扰的红树林面积仅占红树林总面积的14.49%20.168 2生态序列完整性W120.012 6分布有红树林群落、半红树林群落31个,形成桐花树+秋茄、桐花树、榄李—红海榄等红树植物演替系列,处于演替中前期20.050 4幼树中优势种比例W130.063 1幼树以低潮带先锋植物白骨壤为主,幼树中优势种比例约占30%。20.126 2生物群落与结构W10.521 7郁闭度W140.151 5郁闭度为0.730.454 5植物多样性W150.109 4真红树植物共12种50.547 0鸟类多样性W160.037 9有鸟类10目24科53种,近10年来鸟类数量、种类基本稳定50.189 5底栖动物多样性W170.063 1有底栖动物66种,隶属5门7纲,近10年来底栖动物数量、种类基本稳定50.315 5土壤盐度W210.153 3土壤盐度处于20‰^22‰50.766 5水土环境W20.260 9水质污染综合指数W220.080 1花场湾水土环境主要受养殖、村庄等影响,在临近河口、村庄、养殖塘等区域局部存在轻度污染。30.240 3营养状态质量指数W230.027 5处于轻度营养状态40.110 0
续表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现状及得分综合评价层及权重评价指标及权重调查结果赋值评估分值湿地退化率W310.021 0红树林退化面积103.983 1 hm2,占花场湾红树林面积的31.41%30.105 0湿地开垦率W320.043 1约40%的红树林小班存在有塘堤包围,导致自然潮汐通道不畅,部分红树林生长状态较差,红树林退化20.043 1外部威胁与干扰W30.130 4游客量W330.009 3访问附近群众和知情者,区域内平均游客量<100人/hm2·a40.037 2海堤建设率W340.057 1海堤约3 500 m,海堤建设率低于20%40.228 4外来入侵种种类W410.005 7主要有薇甘菊、马占相思、南美蟛蜞菊3种20.017 1外来种入侵面积W420.055 3入侵面积占红树林总面积小于10%40.221 2生物安全W40.087 0病虫害种类W430.005 7未发现有病虫害50.028 5病虫害为害面积W440.020 3未发现病虫害50.101 5综合得分3.720 3
2)水土环境。花场湾水土环境处于整体良好,局部恶化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在临近河口、村庄、养殖塘等区域存在局部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受围垦养殖影响,部分红树林斑块内自然潮汐通道不畅;三是随着花场湾沿岸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潟湖口门处潮汐汊道不断淤积,造成花场湾内潟湖水体交换能力下降[8],水体环境的不稳定给花场湾红树林构成潜在危险。
3)外部威胁与干扰。从表1可知,花场湾红树林现阶段湿地退化率、海堤建设率、游客量等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造成的威胁与干扰尚不大,其主要威胁是湿地开垦率。其一,周边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相对薄弱,技能获取有限,花场湾在红树林资源利用方面还是以围垦养殖为主,经统计,处于半废弃状态的养殖塘面积就达191.7hm2,正常养殖的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宜林低位养殖塘约600hm2,是红树林面积的2倍多;其二,花场湾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成为旅游产业、城镇化建设的热土,红树林周边分布有建设用地约300hm2,红树林外围城镇建设,以及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势必对其边缘红树林的保护形成直接威胁;其三,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该区域虽在1995年已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但存在保护范围不全,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该区域红树林总面积的45.17%,范围不清,功能区划不明,管理机构不健全,界碑界桩及管护牌等保护管理设施不完善,基础性的监测巡护设施缺乏等问题,导致不同部门在空间管控上各行其是、各取所需,作为林业主管部门,责权重点仅限制在对红树林林木的保护与管理,区域空间管控缺乏系统性,对外部威胁和干扰因素难以管控。
4)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主要威胁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外来入侵物种主要为薇甘菊,面积虽不大,但呈现快速漫延之势,不少退化的红树林区域以及适宜恢复为本土红树林的滩涂均被侵占。另外,该区域三叶鱼藤分布广泛,三叶鱼藤虽不属外来入侵物种,但受三叶鱼藤覆盖的红树林面积占红树林总面积7.4%,成为影响该区域红树林生物安全的因子之一。
2.3 评价结果
花场湾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上尚处于“亚健康状况”。从生物群落与结构、水土环境、外部威胁与干扰和生物安全等4个评价要素来看,4个评价要素都存在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主要形成原因:一是红树林生态保护红线空间范围不明,资源属性不清,保护与监管不到位,职权责不清;二是人类活动频繁,存在鱼虾塘养殖、开发建设、居民生产生活、旅游等多重空间的威胁,管控难;三是环境教育相对薄弱,技能获取有限,产业单一。如不加以管控,势必会给花场湾红树林资源造成不可预见的影响。
3 保护策略
3.1 加强内部管控,做好红树林资源的精准管理
做好红树林资源的精准管理,首先是要做好摸底调查,对区域的红树林位置、面积、起源、优势树种、群落类型、郁闭度、平均树高、自然度、生长状况、林种、土地所有权、主要威胁因素、保护管理现状以及周边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鱼虾养殖塘位置、面积、权属、养殖状况、生态影响、退塘还红意愿等进行详实调查[9],逐块登记造册、建卡存档,建立红树林及宜林地资源本底数据库,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培育、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其次,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按照“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落实行动”的技术路线以及生态优先与近自然发展、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红树林斑块连续的建设思路,根据各斑块不同威胁因素,实施分类实策,从禁、管、治、造等多方面,完善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培育修复等工作。保护管理上,要明确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实施勘界立碑,明确红树林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护范围,通过林长制、巡护制,明确县、乡、村、斑块等各级责任人员,并设立各斑块保护管理责任公示牌等;培育修复上,有计划开展红树林生物群落与结构培育工程、受损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内自然潮汐通道连通工程、退塘还红工程、有害生物监测与清理工程、防护隔离林带建设等,维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不断扩大红树林面积,恢复红树林生态自然状态,发挥红树林生态整体功能。
3.2 统筹外部空间,设置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阈值
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水域、河流、人为活动、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均息息相关,要实现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统筹区域空间管控,是对花场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因子设置阈值,制定周边空间管控制度与目标,如对周边建设用地空间、周边环境指标、周边农业生产空间、水域、旅游等严格按着设置的阈值实施管控和实时监测,落实各职能部门管护责任与管理职权,做好相关保护管理工作,实施层次管理。
3.3 科学指引,培育以红树林为依托的生态产业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在生态与利用价值上都具有多重性,要妥善处理红树林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的关系,建立人地和谐的生态系统,首先要以科教为先,科教不仅是宣传如何保护红树林,更要从如何可持续利用上,针对不同人群,多角度、多方式,广泛宣传国内外一些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的典型案例,指引人民科学利用红树林资源,遏制杀鸡取卵式的利用方式。其次,在科教的指引下,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政策支撑,从生态养殖、退养还红、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面制定帮扶鼓励政策,培育以红树林为依托的生态产业反哺沿海居民,促进红树林资源的重建和恢复。如一方面可建立红树林生态养殖技术帮扶基金,帮助扶持养殖户对传统虾塘实施生态改造与产业提升,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多品种生态混养、湿地集约化养殖等组合生产模式[10],推进红树林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有效消除养殖污染和增加红树林面积。另一方面可把退养还林、沿海居民转岗就业等与周边服务设施用地或其他建设用地供给进行捆绑,能把红树林面积增长、质量提升与周边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有条件的在红树林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
4 结语
《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技术规程》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建立了统一适用的指标体系,能较好的对区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但由于红树林所处环境多为沿海河口、港湾区域,其水土环境、外部威胁和干扰、生物安全等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保护地外的红树林,外围环境变化更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为区域红树林建立一个长期的、固定的保护管理机制,实施内外空间统筹管控,做好红树林可持续利用上的科
学指引和政策保障,是保障红树林湿地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