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政福利机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与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部分福利机构为例

2020-11-23王幼娜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福利院医务

文/王幼娜

现有的民政福利机构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疾病救治、生活护理、情感抚慰、资源整合等方面,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每个福利机构中的医务社工人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来看,专业社工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尚未成规模,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推进社会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分必要。

一、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本研究的社会福利机构分别为乌鲁木齐精神病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福利院。目前,他们都是以“三无”精神病患者、“三无”老人和孤残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800余人。其中,在编工作人员456人,其余为合同制职工,专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仅为63人[1]。涉及岗位有:精神残疾人康复、孤残儿童救助与康复、智障老人救助、受援老人增能服务等。在职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占60%,大专以上占85%,社工职称人员占8%,社工专业学历的只有2.5%,有职业证书的4%,受过相关培训的有20%。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经初步统计显示:仅有63%取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工在一线岗位工作,其余的均在行政岗位或其它岗位;而有将近70%从事一线社工工作的工作人员未受过社工专业培训,也从未接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督导;有48%的一线社工认为从事此项工作仅作为暂时“栖身”,把其当为“跳板”;75%的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专业社工对目前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知道社会工作这个职业的人太少”或“无所谓满意不满意”,对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颇为担忧[2]。目前,这些单位都有各自社工职称的岗位设置,但晋升机会不多,晋升途径不畅。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高级社工师的评定标准尚未出台,其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不完善,包括在职人员基本要求、职业证书考核标准、岗位管理、服务评价、人员配置、职称等级、薪酬标准等制度规范不健全,无法给就业人员提供广泛的行业上升空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社工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培训这些单位的经常性或制度化社工专业培训主要是民政部门或所在单位,实践操作经验的实务内容较缺乏,理论与实践过于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福利机构社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

(三)社工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社会福利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按照推动工作、学科建设与管理队伍相协调的原则,缺少核心部门来统筹协调。很多机构并不重视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业人员的使用,导致许多社工人员看不清社工的发展方向和继续学习的信心,挫伤了其追求社工事业发展的积极性;而大部分一线社工岗位上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社工理论和相关实践都浮于表面,从而制约了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有效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社会工作职位薪酬待遇偏低

福利机构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对于社会工作人员付出以及发挥的作用,社会工作人员薪酬偏低,缺乏吸引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会福利机构开展专业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需求岗位和社会工作人才流量多集中于福利机构[3]。我们平时了解到的福利机构有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都致力于为特定群体提供养、护、教、康复等服务。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在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对象开展日常照顾,遇到紧急事宜和他们的家人联络,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辅导,文化娱乐项目的开展、心理咨询、健康体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等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帮助所有福利机构供养对象克服社会隔离感、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同危机,克服自卑、被遗弃感及社会适应障碍等。

(二)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工岗位

社工岗位的设置通过资源整合、多元化分配等途径实现福利机构社工岗位需求效益的最大化。科学设置社工岗位需着力于维护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妇女儿童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他们从生活和精神上走出困境。

(三)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社工专业人才的评价体系

对在职人员行业规范、职业证书考核标准、职称等级考核等方面制定更加完善的标准,同时从福利机构的角度出发,对社工专业行为、工作业绩、效果评估等多个角度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聘用、晋升工作。

(四)科学统筹福利机构“医务社工”的组合机制

将不同专业的人才搭配进行服务,实现医务专业+社工专业的人员整合,可以最大化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多元化人才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将医护专业和社工专业人才进行有规划的组合,可以实现1+1>2的整体效果。只有持续完善社工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才能为社会福利机构的医务社工人才提供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

四、结论

课题分析了民政福利机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给出了充分认识社会福利机构开展专业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工岗位、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社工专业人才的评价体系、科学统筹福利机构“医务社工”的组合机制四条对策,旨在为我国民政福利机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学术依据。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福利院医务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BABY,COME BACK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可否把宽带作为社会福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