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0-11-23刘昀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企大学生学校

文/刘昀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但很多专职教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有限。另外,很多教师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的背景和经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也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实践教学能力[1]。尽管部分院校建立了企业导师制度,但很多教学活动还仅限于开展讲座等活动,没有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导师机制。

(二)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有所忽视,部分课程的内容仅仅是讲解理论和政策,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业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未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健全

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学校现有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难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难以真正落地运营,创业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2]。另外,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只能在学校有限的资源及空间内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没有机会真正去企业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面向全校选取有志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教师开展系统的培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学校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历,了解企业运作规律,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进校讲授创新创业课程,传授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开拓大学生视野,并为大学生提供竞赛和项目指导。

(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环节。依托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立足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共同制定合作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校企共建的课程中,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讲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带领学生发掘优质的项目并进行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建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讲师组成的导师团,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创业能力培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商业性思维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对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建设,建立实验室、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发挥校企双方优势,积极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大学生学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