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研究

2020-11-23朱炜烨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就业指导

文/朱炜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的主力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但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际贸易摩擦下产业转移加速,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是教育脱贫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实现方式,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难题,对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意义。

一、帮扶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今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高校扶贫工作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是扶贫工作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1]。

对于高校贫困学生而言,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实现脱贫的关键环节,就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就业处于最中心的位置,高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中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从长远看,必须要给予高校贫困学生更多的关注,帮扶贫困学生充分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把“教育扶贫”真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二、高校贫困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综合能力较弱,就业公平保障待完善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也直接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面临着知识结构、实践能力、阅历视野、文艺特长等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校背景和学习成绩,更要考察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受成长环境影响,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求职沟通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卑、敏感、胆怯、焦虑等心理。同时,就业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不正当招聘等问题,使贫困学生在就业中常处于弱势地位。

(二)社会资源较少,就业信息不精准

社会资源不公平对就业机会的公平获取产生了影响,高校贫困生往往很难从家庭获得就业机会,而就业市场上相对优越的就业岗位是稀缺资源,其供需也不平衡,在社会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获取就业信息成为贫困生寻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2]。就业信息网目前已在政府和高校中开通,但发布的招聘信息多为“大杂烩”式,没有专门面向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通道,信息分类整理、精准推送工作有待完善。

(三)求职期望过高,就业指导针对性不足

大学贫困生对找一份高薪工作的渴望更强烈,部分学生承担了家庭乃至家族摆脱贫困的重任,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就业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就业时对工资和就业地点有更高的期望。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贫困学生往往因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而不能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局限于找一份与他们期望相符的高薪工作,过分关注眼前的工资待遇和经济利益,对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偏差,增加了就业困难程度,降低了就业匹配的效率。

(四)就业质量偏低,就业评价反馈不及时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对总体就业率有很大影响,高校往往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会要求贫困生先就业再择业,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在面临就业和升学选择时,由于种种压力,往往会放弃继续深造而选择直接就业,也会失去通过更高层次教育获得更高质量就业的选择途径,而贫困学生一旦不适应已签约的工作岗位,就不得不解约重找工作。促进贫困生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有助于贫困生脱贫,而及时的就业评估反馈可指导贫困生就业,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用人单位都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就业回访。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市场中岗位结构矛盾突出,高校应通过就业反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供给端”人才培养,以满足新形势下“需求端”的需求。

三、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一)精准识别,完善就业保障政策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二字,高校要对贫困毕业生进行摸底,准确识别帮扶主体,积极同教育、民政、扶贫部门对接,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贫困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落实好贫困学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做到让每一名贫困学生受益。一是要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支持力度,解决学生生活后顾之忧,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如期进入就业市场;二是要落实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如一次性求职补贴、创业融资、税收减免、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让贫困学生享受到政策便利、财政支持、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扶持;三是政府部门要完善就业帮扶的政策法规,对于贫困生支持边疆和到基层去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建立法律保障制度,充分保障贫困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使其在就业市场能够不受歧视、公平竞争。

(二)精准服务,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运用网络+就业模式,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服务。第一,构建就业信息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信息共享机制,政府及时更新发布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履行就业信息平台监管职责,维护就业信息市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高校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企业要建立岗位需求信息库,提供相关岗位咨询服务,做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顺畅,实现贫困大学生信息发布、智能匹配、精准推送、预约咨询等精准服务功能。此外还应打通跨省、跨地区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合办公,实现不同地区就业政策、企业招聘资源的信息协同共享,方便贫困生异地求职,避免因频繁往返各地而造成的经济负担。第二,运用个性化推荐系统,实现就业信息定制推送;有效地获取和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就业信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效率。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根据贫困学生的特点进行定制服务,满足他们对个性化就业服务的需求,缓解海量就业信息冗余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开展贫困学生就业预期调查,掌握其兴趣特长、职业能力倾向等,对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就业政策、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等服务进行精准匹配,实现“终身职业规划”动态管理。

(三)精准指导,加强就业有效引导

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情况开展就业帮扶指导。一要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形成合理就业预期。帮助贫困学生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自身定位,综合考虑价值实现、就业区域、收入水平等因素,纠正贫困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急于摆脱家庭困难包袱的观念。积极引导贫困生把握当前机遇,融入新时期国家发展大局,培养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择业观念,扩大就业选择范围,鼓励毕业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服务"“边疆(西藏、新疆)特招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二要精准构建就业指导队伍,推进队伍重点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含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指导师、优秀贫困毕业校友的就业指导队伍。结合贫困学生就业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精准分类指导,辅导员提供日常就业管理和心理疏导,专业教师提供职场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指导,企业指导师提供企业行业市场咨询,优秀贫困毕业生校友根据个人案例帮助贫困生树立就业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指导提高精准帮扶成效。

(四)精准反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满意度反馈是检验就业帮扶成效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搭建吸纳招聘方和求职方意见的反馈平台,构建就业评价反馈机制。

一方面关注贫困学生对就职单位满意度和工作情况的评价,做好跟踪调查反馈,探索精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完善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对录用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评价,建立起常态合作反馈机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就业评价体系,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好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联合制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等全过程的建议方案,通过就业评价反馈促进贫困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四、结语

就业扶贫是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精准持续脱贫的有效途径,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发展,政府和高校要从问题出发,以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推动精准就业帮扶体系建设,不断满足新形势下贫困毕业生对更高质量的就业需求。高校贫困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通过就业实现真正脱贫。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