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目标培养模式探讨

2020-11-23田润平武德智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动力工程教学系统

文/田润平 武德智

一、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脱离就业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目标培养模式无视就业特点,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地位日益突出,许多高校在认识到能源与动力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但现今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追求模式的完整性,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导致专业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不佳,进而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

(二)目标培养缺乏体系性

我国教育部对学分、学时等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仍然缺少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1]。在教学体系中,各方面不能完成有效的衔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习仅局限于书本表面,致使能源与动力专业就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不强,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三)积极性不对等,校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困难

校外教学实践平台对大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能源与动力工程这类靠实践出真知的专业更是必不可少[2]。校外教学实践平台作为弥补校内教学的第二课堂,能有效促进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然而,开展校外教学实践平台会导致企业正常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即使校方想开展校外教学实践平台,企业也会担心存在的风险问题,缺乏积极配合的主动性。正是由于建设积极性不对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校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困难。

(四)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近年来,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许多教师都是由校门到校门的状态。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社会实践。现今,我国师资水平考核集中于理论知识,不利于教师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再提升。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目标培养模式优化

(一)就业行业的分布

据有关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34人,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方面的工作有679人,专业转化率高达92.5%。其中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空调工程、环保节能、机电工程等。

(二)基于就业需求,优化实践教学系统

为适应人才市场的就业需要,华南理工大学在能源与动力专业教学方面,对现有的教学系统进行一系列的优化。通过以就业需求和职业要求为目标,长期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将理论学习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构建了多层次、多阶段、有梯度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系统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就业要求。

(三)基于就业主要方向,细分实践教学内容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东省,故能源与动力专业方面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服务于本地。根据就业行业分布信息,从华南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主要在空调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机电工程三大领域。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将这三大领域的实践课细分为制热和制冷两个模块。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实践学习,降低了教学的盲目性,也减少了学生的课程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

(四)适应就业新形势,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加强了毕业生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加强了校外实践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校内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建立创新创业团队的方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优化就业导向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目标培养模式,校方应积极构建教学教育的系统架构。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发挥实践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作用,以实践为基础,实际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题。

猜你喜欢

华南理工大学动力工程教学系统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多地远程互动同步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期作者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
汽车配件营销实践教学系统开发
王雁、谢盼盼艺术作品
能源与动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