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荒”背景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探析

2020-11-23黄抗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工课程体系校企

文/黄抗生

近年来,虽然技工院校培育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由于技工总量缺口大、技工质量堪忧、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少等问题,多数企业仍面临着“技工荒”的情况。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对接,缩小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的差距,是解决“技工荒”的有效途径。

一、“技工荒”背景下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技工荒”,即因就业结构失衡所引发的技工短缺情况。就整体而言,我国“技工荒”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技工总量缺口大。从近五年统计数据可知,国内技工总量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导致技工总量缺口持续增大。而从技工队伍结构层面看,全球高级技工占比高达20%~40%,中级技工比重超过58%,而国内中高级技工无疑均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2)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不多。国内自1995年起便开始试行职业技能鉴定制,虽然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逐年递增,但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却不多,仅占全国技工人数的50%。还有些技术工人因不了解技能资格评定规则、流程等问题,出现“有技术却无职称”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其未来职业发展。(3)技工质量堪忧。当前,国内技工院校教育体制发育不健全、企业技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导致技工培养模式仍以“师带徒”传统模式为主。如此虽也能习得技能,但由于理论指导缺乏,效果并不甚理想,也成为导致中高级技工断层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大气候,还是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浪潮,似乎都在提醒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方为解决之道。可见,面对愈演愈烈的“技工荒”,还需全面推进技工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依循“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等原则,通过定点招聘、定向培养等模式,联合培育技工人才。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与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政策红利,同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校企合作取得“共赢”,切实改善“技工荒”现况。

二、“技工荒”背景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统筹与支持。因此,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确立校企合作意识。其一,各级政府要依循各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通过统筹校企资源,组织校企人才洽谈会,依循区域人才需求与信息交流,强化校企联合培育人才的途径,形成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其二,政府要根据地区产业与骨干企业构建职教集团,由企业、行业协会、技工院校参加,通过股份合作、资产合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构建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实践课程与顶岗实习等模式;其三,各级政府要立足宏观经济发展的高度,对校企双方合作与发展进行规划,构建起政府主导、技工院校、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合作机制,树立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等合作理念,全面发挥校企合作在服务区域经济、拉动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二)多元创新,共建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推进要求技工院校、企业双方不吝创新,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模式:其一,引企入校。技工院校可将企业车间、生产线等引入校内,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将实训课程纳入专业教学工作中,以解决技工院校生产场地缺失、生产经验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其二,引校入企。该模式是依循企业具体要求,直接在其园区构建实训基地,有技工院校负责提供设备,而企业提供场地、生产与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课程,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深入实训基地进行训练,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其三,股份合作。该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各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通过股份合作形成校企综合体,双方共设董事会,并共同管理、经营,在此过程中,院校也是企业、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实训也是生产,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融合,解决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等问题。其四,产学研用一体化。技工院校师资、学生等人力资源丰富、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因而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建集生产、教学、研发、应用于一体化的合作体,通过经济纽带的联结,使师生深度参与到企业生产、销售、设计、研发等环节,共建高质量技工人才培育机制。

(三)加强对接,共育优秀技工人才

校企合作的推进离不开政府主导、模式创新,也离不开校企双方的深度对接,如此方可确保校企合作成功落地,实现优秀技工人才的联合培养。其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校企双方要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着手,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并将企业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形式深刻融入职业体系与考核标准之中,培养兼具“职业人”与“社会人”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其二,加强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建设犹如企业产品,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技工院校要全面考察各专业所对应的企业岗位群、技术工种、资格证书等,明晰市场需求及用人情况,既确保专业的稳定性,又赋予其适应岗位变化的灵活性,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过剩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其三,加强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对接。为了确保学生职业素养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必须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为此,校企双方要共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标准,并根据标准建立相关课程体系,把岗位所需职业要求提前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严格依循企业要求培育人才。

猜你喜欢

技工课程体系校企
从技工到英雄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