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提升高校诚信教学时效性
2020-11-23昭通学院刘薇
文/昭通学院 刘薇
诚信档案是囊括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阶段基本信息、奖惩情况、信用考核量化成绩等信用状况的档案记录,不仅代表了学生在校的信用表现,还是单位用人的重要参考凭证,是社会信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近几年,社会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新旧体制、传统与新兴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冲突不断,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思潮也使得学生群体受到影响,失信现象较为严重。
一、诚信档案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一)诚信档案信息收录不全面,管理形式相对滞后。高校学生在入学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了对应的档案资料,对学生从小学阶段到高中毕业阶段的成绩、身体素质、高考志愿、籍贯、奖惩信息等进行了全面的记录。随着学生在高校学习时间的不断延长,档案信息也被逐步填充。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监督机制覆盖不全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了解不具体,往往容易出现信息收录不系统、对学生诚信行为评估不准确等情况。与此同时,诚信档案管理的重点普遍放在学籍变动、学年鉴定方面,忽视了对学生日常信用行为的记录,管理机制约束力不强。在档案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归档材料过分强调政治表现,轻素质和综合能力记载,对全面素质教育状况反映太少,很难全面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及诚信情况。
(二)档案信息存在失真情况。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多元化趋势,使得高校与家庭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成绩、能力的培养方面,德育引导力度不强,出现了竞争无序、观念混淆等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诚信意识缺失。当前阶段,高校个别大学生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抄袭论文和作业、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贷款、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问题严重。甚至存在某些学生为了入党、求职,对档案信息进行伪造、修改等行为,使得诚信档案存在失真情况,成为部分人谋求利益的手段。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工作缺乏针对性、档案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直接导致了诚信档案丧失权威性与真实性,对用人单位的参考价值不高。
二、诚信档案建立的主要内容构成
目前,高校在建立诚信档案的过程中,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信息、诚信承诺保障书、诚信量化考核表格以及具体的奖惩情况(诚信鉴定)。通过诚信档案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动态管理、全面记录,在准确记叙为主、考核评价为辅原则的指导下,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就业、深造等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信息。诚信档案基础状况的调查与记录是指高校对学生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姓名、性别、院系、班级、学号、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学习经历、入党(团)时间等信息,一般需要对家庭关系及学习经历进行调查后录入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基本情况登记表要求所有内容均是真实的、原始的、客观的,能够准确反映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
(二)诚信承诺保障书。诚信承诺保障是通过承诺书的签订确立的,是诚信档案的重要补充内容,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进行。在登记诚信档案之前,需要事先签订承诺书,保证诚信档案的教育约束作用。承诺书签订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告知学生并使其充分了解诚信承诺书上的诚信守则与诚信条款,能够自觉保证严格遵守学校的诚信守则、诚信条款等。第二,确保诚信档案的记录全面、准确、客观,保证对记录对象的评价保持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三)诚信考核量化。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成绩通过学分量化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也是诚信档案的重要核心,将诚实信用通过量化的方式转变为具体的评估数据。在记录学分量化考核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诚信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其主要记录大学生在每一学年内的诚信行为与信用表现,包括守信行为记录和失信行为记录。具体包括,参加公益、诚信教育类活动以及见义勇为、践行承诺等守信行为,还包括学术不端、作弊、论文造假、经济失信、就业失信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失信行为。学分量化主要以学生的诚信行为为主要记录对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承诺书的具体行为表现,同时也是诚信信息的主要评估依据。
(四)诚信数据鉴定表格。诚信信息的鉴定按照学生入学阶段的不同,每学年都需要进行更新。鉴定的方式包括个人鉴定、班级鉴定、学年鉴定等,然后依据鉴定结果,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依照诚信学分量化考核表对守信行为予以加分,对失信行为予以减分,最后根据得分多少,将学生信誉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是学生诚信行为的主要鉴定参考。
三、以诚信档案为核心优化教学实效性的实践
(一)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诚信教学的针对性。诚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守信意识,并在诚信理念的指导下规范自身的言行。为此,高校可以对诚信行为进行表彰、鼓励,将学生的失信行为记录到档案中,并予以相应的处罚。通过权威性、公正性的奖惩举措,让学生提升对诚信教育的重视。高校应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加强诚信教学的针对性。现阶段,针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应力争在不任性纵容袒护、不悖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初衷的前提下,不过度地对学生进行惩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学生守信、失信行为对道德、法律、名誉等影响程度,制定出不同等级的处罚机制,既要发挥出应有的示警、约束、规范作用,同时也应该起到适当的教育、引导作用,保证奖惩制度的管理弹性。
(二)构建诚信教育监督机制,对诚信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高校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保证诚信档案建立、调整、利用等工作的规范性,高校应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确保档案记录的信息真实、可靠,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强调诚信档案的重要意义,鼓励广大师生群体参与到档案建设工作中。如由学生处负责对各学院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监督、审核以及认定,并在网上设立诚信监督信箱,积极引导师生群体就不公平、失信现象进行举报、反馈,监督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审核,对学生、教师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对诚信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
(三)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导向,实现诚信档案与信用体系的有效对接。新时期,高校应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加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度,促进全体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构建诚信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兼备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全面落实新时期的德育教育目标,以立德树人为重要的诚信教育课程规划原则,提升高校诚信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应该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发展需求等角度出发,建立起全面、真实、权威的诚信档案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与社会信用机制的对接,深入整合诚信档案资源,实现科学利用、信息共享、资源开发的目的。具体来讲,高校应建立起面向社会用人单位、其他高校的信用管理平台,设置对应的查询权限,在保证诚信档案信息利用安全的基础上,为档案信息的查询、调取等提供便利。
四、结语
建立起全面、动态的诚信档案管理、服务机制,可以在全面、准确记录学生在校诚信、失信行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观念,切实提升诚信教育的时效性,全面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思想教育的目标。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思维体系不健全、失信现象严重、档案信息录入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从学生差异化的发展诉求与思想表现出发,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完善诚信管理奖惩机制,营造更和谐、积极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加强诚信意识,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