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

2020-11-23暨南大学文学院韩玲

办公室业务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实用性文章

文/暨南大学文学院 韩玲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是统治阶级用以记叙、传递和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等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写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公文是维系整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媒介。现代也有学者认为“从经国、纬世、治民、安邦的角度来讲,公文是人类在文字领域最伟大的一种创造,是人类文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类”。可见古今以来人们都对公文的价值有着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古代公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探求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其中的优秀篇章,言辞优美,字字珠玑,令人百读不厌,成为经典代代相传,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本文从公文的语言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将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风格大致概括为:简要准确,讲求实效,文采飞扬。钻研和解读古代公文中的经典,感悟其精妙,吸收其精华,汲取其养分,对我们提高公文制作水平大有帮助。

一、言简意明,行文简洁

古代公文讲究字词句的精确使用,表达直接,不写废话、空话。先贤孔子在《论语》中明确表示“言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不应以“冗长繁杂”为巧妙,而应以“行文简洁”为技高。故大部分优秀的中国古代公文都体现出“言尽意尽,意尽言尽”的质简文风。例如西汉刘邦先入关中,抢占咸阳后,公开发布了《入关告谕》,这样一个收拢民心、稳定局势的重要公告,全文只用了99个字,字字铿锵有力,条理鲜明,文中“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仅10个字,就把新立法律条例说得一清二楚。《汤誓》全文只有短短的166个字,篇幅短小却不失逻辑,层层递进地表达出了意图:号召民众举兵伐桀。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今天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宣布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讨伐夏国,接着历数夏桀的暴行,讲明必须征伐夏国的理由,最后写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短短三句话内涵丰富,既有奖励又有威胁,以此成功地获得了全体民众的支持。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公文,全文仅仅450个字,先罗列了武则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又详细陈述了李敬业起兵的缘由,最后动用感情和事理来说服朝廷官员:“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从事理、情理、心理上鼓动“伐武”。其严密的结构,丰富的内容,紧凑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脉络清晰,仅用450个字就完整地表述出文章主旨,就连被告人武则天看过之后都评价:“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语言简练,用字不多,可内容主旨表达清晰,字字铿锵有力,条理鲜明,言简意赅,力透人心,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公文中比比皆是。

二、针砭时弊,讲求实效

公务文书是“政事之先务”,是国家实施具体管理,完成特定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古代公文的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文有固定的受文对象,如奏折都是臣子呈给唯一的受文者——皇帝阅读的上行文。其次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特定事务而发,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从内容上来说,是针对“秦王逐客”一事而发,文章避开秦王逐客的导火索,不谈韩国人试图以修渠使秦国疲乏一事,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这一点来论说,紧紧把握住秦王渴望“一扫六合实现大一统”的心理,完完全全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考虑事情,把发展秦国霸业作为主线来论述,这就使秦王容易接受他“不逐客”的谏言。古代公文讲究实用性,注重有效性,这就涉及公文的目的及功能。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强,没有发挥作用,就失去了发文的意义。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的文书,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其实用性的重要尺度。因此公文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撰制公文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注重实用性与有效性。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上书,力解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终说服秦王收回成命,达到“不逐客”的预期目的,上书收到满意的效果,李斯也由逐客变为留客、重臣。不得不说《谏逐客书》为后来秦国能在众多能人志士的帮助下一统天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积贮疏》是贾谊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针对西汉初年经济层面出现的危机,引用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等观点,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针砭时弊,揭发社会危机。引发当权者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国家从此开始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最终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论积贮疏》在达到行文目的的同时,对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以及历代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作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保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又具体,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为了达到“辞而不就”的目的,作者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先是真情流露地说明自己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然后感谢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最后诉说不能赴任的隐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打动晋武帝,晋武帝看此表后很受感动,不但允许李密回乡侍奉老者,还赏赐奴婢若干,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文章达到了作者预期的目的,颇具实效性。

三、善用修辞,文意饱满

从本质上讲,公文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追求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古代公文名篇,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情表》等,在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同时,往往展现出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卓越的艺术特色。一篇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公文达到行文目的的同时,也能给阅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汉文帝刘恒的《赈贷诏》起笔道:“方春和时,草木群众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者忧,为民父母,将如之何?其议所以赈贷之。”打破常规,不急于进入正题,先是用比兴的手法点染了万物复苏的韵味,接着出人意外地由万物自乐联想到民生之艰难,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民情怀,树立了良好的亲民形象,文中运用设问的形式,朴实亲切,平易近人又鲜活生动。李密的《陈情表》融情于事,感人泪下。文章多用四字句和对偶句,颇显工整,语言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第一段的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里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中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读来无不一一浮现在眼前,使闻者忍不住“皆掩涕”,文中字词的使用十分精妙,一些词语如“茕茕孑立”“朝不虑夕”“日薄西山”等,作为成语传承于后世。另外古代公文常使用修辞手法以增添文采。排比的修辞技巧,能使文章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增强文章的节奏感、条理性与感染力。如被后世称为“骈文之祖”的《谏逐客书》,就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铺排事实以增加语势,文字对偶以加强节奏,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国家政治讲到日常生活,层次分明,逐步递进,以此作为引人注目和达到目的的筹码,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全文多用骈偶句,排比论述,行文流畅,音律和谐,铿锵有力,读起来气势豪迈,酣畅淋漓。用典也是古代公文增加文章份量,增强文字说服力的常用写作手法之一。如贾谊的《论积贮疏》中引用了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成为文章的主要观点,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大量引用先哲圣贤孔子的话语,《谏逐客书》开篇就铺排了历史上穆公、孝公、惠公、昭王善于求士用客,后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典故,与秦王下逐客令形成鲜明对比,彰显逐客实乃谬误。恰到好处地使用典故可以激发联想,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增强文章的客观性与说服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人认为古代公文在文学色彩、语言艺术上与诗词等文学佳作相去甚远。实际上,因制文目的不同,古代公文语言亦显示出其独到之处:语言质朴,词语凝练,目的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巧妙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力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代公文浩如烟海,众多传世经典从语言角度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阅读古代经典公文,品味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合理借鉴古代公文巧妙的写作技巧,是我们提升公文写作水平,有效统一公文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绝佳途径。我们应认真钻研,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反复体验,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自身的文字修养和公文制作水平。

猜你喜欢

实用性文章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凤凰精选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抢眼披风
不一样的水桶包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