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公共服务管理研究
2020-11-23公惟莹
文/公惟莹
低收入群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我国低收入群体是指,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就业中都处于劣势地位,薪水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社会地位也较低下的群体。低收入群体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甚至是文盲,因而劳动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在就业市场上也是属于弱势群体。
一、世界各国对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管理研究
中国关于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管理研究比较多,相比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受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徐宇珊(2015)研究表明美国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服务机构较多[1],主要为他们提供有营养的食物、清洁的卫生用品、基本生活用品能住进温暖的家,受到基本的学前教育,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进入社会的能力。Robert Kitzmann(2017)指出,德国柏林出台了很多政策去改变和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2],主要是公租房方面,要求私人投资者和国有企业针对低收入群体设置公租房。但是德国私人投资者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无偿提供公租房,所以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孙菊等(2017)对法国的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法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强制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构成。法国的这种保障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所有参保人的医疗保障权益,同时政府对低收入群体承担全部费用,使所有国民团结一致。法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这对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很多有益经验。朱凤梅(2018)研究新加坡的低收入群体保障,其主要体现在现金补助方面,降低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主要是由政府方面提供。社会方面对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和制度相对较少。
二、影响我国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公共服务管理
在我国的公共服务管理中,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制度不断地得到健全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使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其保障涉及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居民及高收入群体加入的是医疗保险卡,它和基本医疗保险有一定的区别;持有医疗保险卡的群体可以在药店和医院门诊看病拿药,只需要扣除医保卡里的钱就可以;而基本医疗保险是不能用在药店和医院门诊直接看病取药,只能是住院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到一些医疗补助。但是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能挤出时间多赚点钱都不会浪费时间去住院,基本上都是去门诊看病,去药店拿药。在这种情况下,用到基本医疗保障的时候就比较少。所以,实际上反而是低收入群体比高收入群体花费更多的钱去看病。所以,在这方面,公共服务保障还需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在低收入群体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据调查,到2018年底全国参加各项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超过了9亿人,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全国的养老保险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对于低收入群体中的老年人来说,基本养老保险还是较低的,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养老金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些老人为了不成为子女的负担,很大年纪还去捡垃圾、扫大街,补贴家用。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关注之处。
(二)住房方面
在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虽然有自建房,但是为了生计,他们必须去城镇中打工、生活,住房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很从1994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首次把“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列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和任务。25年来,国家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但是,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在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配中寻租现象严重,一些低收入者的住房名额被占用等,导致一些低收入者住房仍得不到保障。
(三)教育方面
低收入群体大都是小学、初高中甚至是文盲等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群体。他们或许因为家庭条件差而放弃上学,或许因为地区比较偏远而选择不上学。因为文化水平低,导致他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只能去打零工或当建筑工人,就业率与薪酬都普遍不高。这些低收入群体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会导致其子女的辍学去打工,造成恶性循环,进而因受教育水平较低产生贫困代际。
(四)尊重问题
目前,我国因为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地位较低,而且他们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故而其他群体的人自发地认为他们素质也不高,从而对他们产生抵触的心理,使低收入群体陷入尴尬的局面,无法融入城镇生活,甚至不敢不愿去接触其他群体。我国对低收入群体的人格尊严不够,造成其身心极度不平衡,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公共服务管理的有效路径
低收入群体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对生活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管理中,政府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成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4]。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针对经济适用房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住房保障制度在廉租房的提供上寻找出路,结合其他的补助形式,逐步取消经济适用房。在进行廉租房租赁的评定中,健全低收入者的评估标准和制度,真正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到住房保障制度中来,防止一些利欲熏心的作假者投机取巧,确定改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
(二)完善和健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对低收入群体收取很少的保险费用,但是用到实处才是硬道理。应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使低收入群体在药店买药,去门诊看病时也可以减免费用。养老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老了之后,谁来养,怎么养,只是依靠子孙的话会造成后代很大的压力,所以,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有些老人舍不得交保险金,认为交了也没用,因此要提高他们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认识,拿出自己收入的一小部分,政府再给出相应的补助,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减轻子女与社会的压力。
(三)加强教育文化水平建设
良好的教育保障是阻断贫困代际的重要途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能力,不仅使他们有主动摆脱“低收入”这个标签的决心,而且能保障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也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提高了全民教育文化水平,降低了文盲的发生率,促进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
(四)减税降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待遇
在我国,贫富差距比较大,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有时会追求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东西而降低消费。2019年,我国实行了减税降费,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修改并全面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也贯彻实施,使中等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的提高。从国内看,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从国外看,使一些高档次的产品趋于平民化。通过实行减税降费等手段,减轻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让产品从生产制造中降低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不仅如此,减税降费也是变相地增加了中等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有能力去消费自己需要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从中受益,促进了消费水平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重视心理健康
低收入群体由于处于社会的底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会存在自卑心理,会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们。心理负担比较重,情绪受到影响会有反社会性的举动,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事情。因此,重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低收入群体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乐趣,不要盲目攀比,要将自己的今天与昨天做比较,想想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从思想方面出发,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积极的方面切入,养成较好的思维习惯,不能遇到问题就怨天尤人。政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从源头上杜绝可能会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
四、结论
对于比例较高的低收入群体,我国要高度重其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提高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也有利于各阶层的相互帮助,友好合作,为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全面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国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