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研究

2020-11-23张慧君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班委导师制导师

文/张慧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要求高职院校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制造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纷纷向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靠拢。特别是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但随着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了“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学徒工,需要一定时间待在企业工厂进行实习实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学校,从而对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1]。

因此,研究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导师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制度,与学分制和班建制一起被称为高职教育的三大模式。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一体化,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管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是由中职直升进入高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就业竞争能力较弱。通过实施导师制,一个导师只带几名学生,导师可以对他们因材施教。

因为高职院校的导师不但具有极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他们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跟随在导师的跟前,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导师的熏陶,更快、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接受的是“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学生要深入工厂进行“学徒”锻炼,不在学校,这就对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二、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探讨

(一)加强与学生导师的联系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会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导师的联系,特别是学生的校外导师,是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导师个人的修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的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能有效促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率。

班主任作为高职院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班主任要想开展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加强与导师的联系,通过携手合作,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遵守校园的规章制度,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而在校外实习实训期间,能够服从导师的教导,跟随导师认真练习自身的职业技能,并将其与课堂习得相结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迁移。

(二)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高考失利的考生,他们对于就读高职院校感到十分气馁,进入学校后会逐渐自暴自弃,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把握学生的心理,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既做学生的班主任,成为他们的管理者,也要做他们的家长,更要做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深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他们在思维上的变化,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在第一次了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一大半的学生都存在着自暴自弃,甚至是自卑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及时进行了规划,像家长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像朋友一样去开导他们,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念:高职教育也是一个人生的起点,也能带领他们走向人生的新高度[2]。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信念,唤醒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为后续的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任命合适的班委

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因为学生接受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他们有很长时间都会不在学校,而是进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这就导致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特别是在管理学生时,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应积极转变管理思维,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任命合适的班委成员,将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特别是在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以工促学”时,引导班委进行学生管理工作,通过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的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头人,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性对他们进行分类,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导师,同时将班委选举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班委成员,这样选出的班干部,符合学生的要求,能代表大多数学生行使班级管理权力。为了保证班干部的班级管理能力,班主任还应传授班干部班级管理的技能,提升他们班级管理的水平。此外,班主任还要引导班委会成员组织学生一起认真制定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以及日常操行分析等[3]。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尊重,更加积极投身到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当中;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促进了和谐班集体的创设。

(四)定期召开班会

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情况是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极为关心的事项,特别是就业问题[4]。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能够正确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存在着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值过高、过于看重就业待遇等问题,对此,班主任必须定期召开班会,邀请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以及部分企业家与会,一起探讨择业技巧和就业要求,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择业的目的,掌握就业的技巧,能够正确对就业单位进行辨别,合理筛选就业信息,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招聘活动。此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给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学会在工作中不怕吃苦,能运用长远的眼光,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自己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成为一名积极上进、受老板青睐的职场人员[5]。

(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智能手机APP及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很多学生将自身的精力都用在这些新型的自媒体平台上,由此导致很多学生都成为著名的“低头党”“手机党”。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还应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类似“金字塔”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将班级管理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发送到班委会的微信群或者QQ群当中,然后引导班委会将任务细化,再将细化后的任务发送给班级的全体成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账号,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然后利用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建设和谐友爱的班级[6]。

三、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班级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抓好班级的学风学纪,并让高职学生真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应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转变自身的思维,通过加强与学生导师的联系,准确对自身职业进行定位,任命合适的班委,定期召开班会,并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成绩,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猜你喜欢

班委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班服风波”折射出的带班理念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