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下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
2020-11-23刘烨塔娜
文/刘烨 塔娜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传播、信息传递、数据传输等方式的重大变革,而这些变革也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持续更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实现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并不仅仅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这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初级表现形式。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是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以及发展所依托的一切内外部条件与环境[1]。教育信息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改善职业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更新,高职院校应制定一套与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教育制度体系,营造具有鲜明开放性和透明性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体系。
(二)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可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利用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要鼓励院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研,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信息化课程体系。
(三)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高职院校在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同高职院校受区域、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不均衡。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能够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中,逐渐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师辅导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导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任务或相关案例,开展自主学习或者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实现通用型资源服务转变
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具有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在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主要表现为基于课本知识体系的教学课件,具有鲜明的专用服务属性。但是这种低端的数字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教学中师生的实际需求。另外,高职院校未能及时跟进数字资源服务,导致当前职业教育中数字教学资源存在较多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应积极贯彻教育资源共享计划,实现通用型资源服务的转变。第一,高职教育应积极转变教育资源建设理念,注重向通用型数字资源服务方向发展,加大优质特色资源、探究型资源以及个性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优化数字教学资源供给结构。第二,优化变革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持续探索跨学科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从而逐步摆脱教育资源对教材的依赖性,促使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切实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第三,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创新教育资源供给形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教育资源逐渐实现由以视频图像为主的传统静态资源向AR、VR技术支持下的三维动态资源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交互功能。此外,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设备、学习软件等,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丰富化、智能化。第四,高职教育资源还要不断拓展供给主体。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资源主体之间相互竞争,政府、学校、企业各主体之间相互追赶,从而极大激发供给动力,优化资源供给质量。第五,高职教育应持续完善资源服务建设,转变以往一味注重信息化建设,而不注重应用服务的错误理念,提高教育资源服务意识,借助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挖掘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资源应用的配套服务,并定期更新、持续完善资源供给与服务。
(二)拓展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数字胜任力与信息素养。
所谓数字胜任力,是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而信息素养同样是信息时代人们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与态度。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往往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但只是信息化手段的初级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现代高职教育利用AR、VR、互动直播等先进技术,使得教学形式与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更具趣味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与高职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并不断拓展教师信息素养,制定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为全面的信息素养,具备相应的信息思维,掌握必要的数据分析技术,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充分融合,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角色,由传统理念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数字化能力,成为信息化教育活动的辅助者、设计者以及引导者。最后,完善信息化师资团队的建设。信息化师资团队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信息化教育实施的先锋,师资团队对信息化的理解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效果。
(三)实施精准化职业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借鉴并吸取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本土化建设,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层式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标准化、稳定化、效率化、流程化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固定式发展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在教育信息化初级建设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无论是在教育管理能力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颇具成效,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要想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实施教育决策与评价监督,确保教育决策的合理化、教学实施的精准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各个系统的有序、有效运行,开展更加先进、有效的教育管理。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2]。借助HTML5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为高职院校师生、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的教育信息,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获取所需的教育信息,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方共建的高职教育管理新机制。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领域创新变革的重要途径。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也更为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应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先进优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新模式,早日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