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3金爱卿
文/金爱卿
伴随国内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增,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逐步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融合。然而,国内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在科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和科研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确定、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现实需求、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本科院校一定要促进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不断转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可以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科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和科研脱节
在以前教育思想的不断影响下,大学老师重视教学,忽略了科研以及教研,使得师生将教育活动局限于课堂教学与教材上,老师的科研时间少以及教学任务重,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融入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极大地阻碍了“教研相长,科教相融”的发展,学生不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以及主体,而是理论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和教学进一步脱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老师的教学以及科研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条件。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大部分本科院校对本身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目标进行了实时更新以及调整,且开展持续、深化的实践探索。本科院校在办学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当地产业的发展条件,并且要兼顾学校历史积淀以及办学基础[2]。尽管这样,依旧有很多本科院校存在不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如定位只是停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上,产生一些求全、求大、同质化以及攀高等倾向,对所需培养的人才目标还很模糊。
(三)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现实需求
从各地现实情况来分析,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融合度不高,不重视学科专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依赖性,盲目以及随意地设置专业,进而造成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不符合社会现实需求,人才培养规模越大,学生就业越困难。受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的丰富度、办学理念的落实度等因素的不断约束,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跟风现象严重,专业设置趋同化,欠缺对拥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投入[3]。另外,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持续转变的时候不能有效以及实时地预测社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偏好,进而造成专业设置的落后。
(四)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
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持续转变的时候,将专业设置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对课程体系开展局部调整,适当提升了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可关于如何建立一套从课内的实践能力训练到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再到校外的实践训练密切整合的教学系统,还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重点体现在专业课设置不清晰,课程内容依旧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欠缺一定的应用性,演示性实验内容很多、实践课程内容很单一、生产实习期短且集中的实践模式,导致专业课程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进而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实践创新技能的不断提高。
(五)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有关的配套制度进行协调。众所周知,为了进一步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有对应的师资队伍当作核心保障[4]。然而,因为本科院校绩效考核制度的限制,大部分老师注重科研活动,忽略了实践教学,所以造成近年来主张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因欠缺充足的激励体制而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曾经实施的校企合作也不太顺利,处在只有“合”没有“作”的境地,进而阻碍了有关实践教学步骤的成功开展。另外,老师没有主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评价监督体系落后等因素也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综合成效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教融合”,就是把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进行整合,进一步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学术性,使科研和教学相互推进,服务于学校优秀人才的培养。老师经过分析有关横向课题,深入了解了社会以及用人企业对有关专业学生技术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要求,从实践过程中总结技术以及先进的经验;学生能够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当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也能够申请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充分提升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技术经验,很好地体会技术创新以及运用[5]。进一步体现“教研相长,科教相融”,不流于形式,重视实际发展,充分提高教学品质,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以及质量,建立起一支“双师双能型”的教学队伍。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本科院校来讲,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处于持续的探索环节。本科院校应该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确定自身定位,把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整合,并且把服务地方经济当作核心导向。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方面要不同于重视“技能性”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也要不同于重视“学术性”的综合大学,进而可以使高等教育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化的需要。本科院校的教育者,应该在“以学科为核心基础,以需求为重要导向,以综合提升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条件下,充分研究以及思考本科院校在科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进而有效培养出既能符合社会需求,又能把专业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的综合型人才。
(三)专业设置结合社会需求
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以及“地方性”两个主题,进一步考虑当地的资源特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导向,探寻全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且对专业设置进行有效调整,对那些过时的专业进行淘汰;要在充分研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的前提下,建立专业设置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根据“大专业,多方向”的大体思路,创建动态的专业调整体制;要综合考虑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创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以及学科群,以推动高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借此充分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水平。
(四)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
如何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持续调整以及完善,特别是实践课的相关内容,以确保专业应用型的总体方向,是如今主要解决的问题[6]。要按照专业特征进一步设置拥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研究本科院校在科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专业实践课以及基础理论课双向并举,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策略,把素质、能力以及知识当作培养的重点,推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要把各个层次的学科竞赛当作实践教学的入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7]。将各类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鼓励老师共同合作开发拥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便于充分体现其教学特征。
(五)教学管理改革配套跟进
在充分建设课程、专业以及学科的过程中,本科院校也要主动对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变革[8]。按照各个专业的核心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有效探索学工交替以及工学结合的学期制度。主动探寻学校和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建立实训示范基地,对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结合以及扩展。同时,要持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对外要聘请拥有大量优秀实践经验的技术、工程以及管理人才扩充到教师队伍,要引入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素养兼备的“双师双能型”人才。对内要重视强化自身的教师培养,共同努力创建公司师资培训基地,定期派遣老师到公司一线参加实践。把老师到公司合作研发与挂职顶岗予以常态化,以充分提升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语
对科教融合背景下很多本科院校来讲,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变成大家的办学共识,然而能够重点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率以及质量,合理建立与之对应的培养体制,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凸显出来,依旧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很多细节性问题还需各本科院校在详细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深入、有效的分析以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