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2020-11-23董彦兵
文/董彦兵
对于机械专业教学而言,其本质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机械行业初、中级人才或一线高素质工作者,这也决定了其课程教学应当与企业发展、学生就业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将立德树人理念践行于实处。对此,中职专业教师应当将学生就业需求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导向,不断优化教学思路,丰富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机械专业教学新常态,进而增强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与实效性,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均得到充分有效地培养。
一、确定教学目标
客观地说,教学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方向,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反之,如果教学目标不合理的话,很容易导致教学进程的运行不良,对学生专业学习甚至以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正确领会职业教育的本质任务,将学生的实际以及发展需求当作工作的切入点,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渗透,同时积极搜集一些与机械专业学习、行业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并将其分享给学生,促使他们的专业与就业视野得到有效扩展,丰富其机械学习与自身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其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革新教学方法
为了深入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增强机械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得到有序化培养。专业教师应当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与现实岗位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曲柄滑块机构”和“铰链四杆机构”知识点时,专业教师可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学中来,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展示相应工作过程或原理的影像片段,并辅以重点讲述。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降低学习难度,促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相关知识点的内涵精髓。又如,教师可将分层教学法渗入到教学之中,将章节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专业以及技能训练模块。依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对学生进行层组划分,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
如此一来,不但能满足各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能让他们的自学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我提升意识得到有力培养,为其顺利就业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1]。
三、发展操作能力
众所周知,机械专业教学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这也使得其比别的学科更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专业教师应当将学生机械操作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重点,既要向学生讲述相关机械的操作方法以及工作原理,还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有效地培养,有效提升其就业能力。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指引学生利用细木棍、硬纸板等一些生活材料,制作“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以及“曲柄摇杆机构”等机械模型,这样不但能深化学生的知识点认知,也能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均得到良好的发展,增强其就业技能储备。
四、重视课程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依据机械专业以及中职教育特点,深化就业与课程教学的联系,开展特色化的教学,重视课程建设。例如,专业教师可将技能证书、职业资格等级考核等与专业考核进行联系融合。采取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教育主线,推动机械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从而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充分有效地提升,增加他们的技能与证书标签,切实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
机械专业教学主要服务于一线加工制造企业,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征,这也要求其专业教学应当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大力开展实训性质的教学。但是由于机械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其对实训条件、场地以及设置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很多中职学校受场地条件或者经济因素所限,仅能提供一些用于机械专业日常学习或实验的小规模场地。所以,学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积极牵动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资金建设实训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巩固与内化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升他们专业技能认知,发展其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当依据校企合作,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以及订单式培养机制,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学校要推动企业岗位训练与机械专业教学的充分融合,在确保专业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积极推行“岗位轮训”和“平行交换”的工学结合措施。其次,学校应当和相关企业建立起订单式的合作关系,依照企业标准,对专业教学加以优化,为学生提供就业机遇的同时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2]。再者,学校应当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教师培养制度,积极为专业教师创设顶岗指导、顶岗实习的契机,增强其执教素养,还要邀请企业专家来到学校兼职专业教师,以岗位及企业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机械专业学习,为学生职业与就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专业化指导。
六、开展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作为推动机械专业建设,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引作用。做好技能大赛工作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以内化和巩固,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竞争意识、职业素养的发展。
对此,专业教师应当积极联合校领导或教育同仁,举办校内或校间的机械专业技能大赛,以大赛为教育依托,促使学生的竞争、严谨以及自学意识等均得到良好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期间,专业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精心设计项目。技能大赛项目应当向就业方向靠拢,与市场发展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相贴合,例如,可设计普车、钳工、数控车以及数控铣等类别的项目。其次,做好计划部署。在确定大赛项目之后,相关教师应当对大赛的前期筹备、中期实施以及后期总结计划做好部署,合理安排人员,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为技能大赛的顺利推进奠基。再者,严审比赛内容。相关教师应当依据对接岗位的特点以及学生就业需求进行细致调研,然后,以此为基点,科学设置并严格审查比赛内容,既要突出综合性,又要彰显实用性,保证大赛质量。最后,做好选拔工作。专业教师应当选拔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学习和创新能力较优的学生为参赛对象,期间做好持续性的技能训练和理论教授工作,尤其是安全生产与操作步骤方面的内容,从而推动学生创新及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七、建设“双师”队伍
如今,虽然各中职学校纷纷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但依然无法满足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他们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拥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3]。然而,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已经显现出了滞后之态。因此,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秉承人本观念,积极牵线机械行业专家或企业优秀人员,开展诸如座谈会、技能培训等多种性质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也可以校企合作为基点,派遣优秀教师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或学习参观,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认知,丰富其教育心得,推动其由专业型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从而使专业育人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八、结语
中职学校以及机械专业教师应当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秉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依据职业教育和机械教学特点,不断探索实效性的教学措施,从而在推动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同时,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未来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