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2020-11-23范全越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专业

文/范全越

高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帮助和服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社会输送具有先进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立了“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就业质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就业质量有两种主要衡量方法:一是就业率(包括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二是就业满意度(包括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用工满意度),提高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是为了提高就业满意度。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就业满意度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分析

教育部于1999年宣布一项21世纪促进教育的行动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措施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使得高校招生火热,教育规模空前。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从政府近年来发布的就业数据来看,可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但与高就业率相矛盾的是高校较低的就业满意度。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就业离职率普遍较高、工作薪酬较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等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离职率较高

根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大学毕业生虽可以在毕业后即能找到工作,实现初次就业,但就业后很快离职跳槽的现象非常突出,工作六个月的离职率高达40%,甚至更高,且基本上均为毕业生主动辞职。分析导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离职率高的原因主要是晋升空间不足、薪酬待遇低、与职业期望不一致、工作环境未达到个人期望以及周围同事人际相处问题等。

(二)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未达到预期水平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对薪资待遇的期望普遍较高;然而事实上,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不高,毕业生与具备工作经验的员工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物价上涨,高校毕业生日常开销增大,较低的工作薪酬待遇导致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直接或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离职率较高的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后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社会专业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不匹配问题非常突出,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根据笔者所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0%甚至更高比例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他们的专业不符,这使得毕业生与其工作期望落差较大,进而感到沮丧和挫败[2]。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就业意识转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当今社会,喜欢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年轻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作为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必然喜欢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医疗水平高、教育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的大城市。

当代大学生处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新时代,对于物质生活要求较高,然而他们所向往的大城市在出行、租房、消费等方面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会造成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经济上入不敷出,从而产生初入职场的挫败感。同时,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过于理想化,对职业生涯定位起点也偏高。

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求职目标定位过于单一。这些求职意识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就业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统一包分配,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开始由市场导向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非常迅速,而我国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指导方面具有一定滞后性,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定位和学习内容在毕业时或许已经过时或落后于市场需求,已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要,甚至有些专业在市场上已达到饱和或过剩,然而就业政策有时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和指导,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三)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校的大规模扩张还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及时跟进和补充,但事实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扩充速度与高校大规模扩招扩容发展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远远落后于高校扩容发展的速度。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3]。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政府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及其实际需求,准确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指导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

政府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使人才发展与市场产业结构相适应开始着手,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鼓励学校建立新型学校与企业合作体系,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质量。

(二)高校层面

高校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高校在其办学和专业设置方面要独具特色,方向明确。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确定毕业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规划好毕业生的专业发展,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可以让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高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地改革专业课程,并着力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技术技能可能会随时代发展而过时,但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不会过时,应有的职业道德操守不会过时,勤劳的工匠精神也不会过时。因此,高校一定要着力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三)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在选才用人方面应当唯能力论,不能唯学历论,无可厚非,学历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一个人的实力,但不是全部,用人单位在选材和用人测评中应着重于实际工作能力和表现,从单位实际需要出发,不能只看学历,还要注重职位的特点,做到人职匹配。

此外,用人单位要建立高校毕业生晋升空间和途径,以帮助毕业生增加信心;不应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4]。

(四)学生层面

毕业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积极心态与主动发展意识,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围绕未来发展目标加强实习、实践,提高核心竞争力,顺应时势发展,及时调整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定位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尤其在临毕业前,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查找不足,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同时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时刻保持“空杯心理”不断学习和进步。高校毕业生即使毕业离校后,踏入社会进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仍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快速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