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探讨
2020-11-23钱程
文/钱程
精准扶贫是中国在开展“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实现小康生活的必要途径之一。在大学生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精准地找到确实需要扶贫的学生,并给予资金和精神方面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一、“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情况上看,对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依赖资金资助,忽视思想“扶贫”
在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资助目标不应只放在经济上的扶贫,还应考虑思想上进行“扶贫”。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扶贫”,引导学生培养更好地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是高校资助的重要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度地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物质资助上,将资助的具体含义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和资金奖励,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只能获得一些经济上的资助,无法在思想上获得帮助,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实现物质与思想的双重提升。第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关注度不强。通常情况下,家庭贫困学生会由于自身社会背景较差、成长环境不良和个性性格孤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自身存在自卑心强、依赖感强、心理偏激性强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逃避和退缩等情绪,影响到自身学习成绩。
(二)对困难学生的甄别难度较大
国家对高校学生开展扶贫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些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为一位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为此,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对应的评判标准,但在具体的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却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门槛过低,候选人员超出范围。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中只要求学生提供一份盖有家庭居委会公章的表格即有权利申报助学金。这一表格有一定的权威,但获得的渠道较为轻松,导致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也能蒙混过关,严重影响了后期评定。第二,过度看重学习成绩。很多高校在制定资助要求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对家庭较为贫苦的学生来讲,即使符合相关的要求,也很难获得助学金。成绩自然是评判资助对象的一个标准,但如果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关注,可能会存在部分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的现象。第三,学生相关证明材料失真。很多高校在开展助学金评审工作过程中往往是将权力交给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日常公务较忙,很难将全部精力放在评审工作之中,因此会将这一权力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进行评审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事件,导致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却无法获得资助。
(三)资助模式单一,资助缺乏科学引导
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最常见的资助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通过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拨款的资助项目帮助高校中的学生;第二种是学校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学校会根据自身能力和学校发展状况建立学校资助系统,对各个专业的贫困学生给予一定资助。这些资助模式的设立相对较为简单,且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过度的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无法拿出相应资金进行贫困生资助。第二,学校资助扶持范围较窄,主要以现金发放的形式实现资助,没有针对困难学生后期发展模式的资助。第三,学校勤工俭学岗位设置数量较少,很多困难学生没有机会获得资助。
二、“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
鉴于目前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想更好地达到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开展相关资助工作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要不断创设新的工作模式。
(一)加大思想扶贫工作开展力度,创设更多针对性服务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必须提高对资助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构建“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开展资助模式的创新。
首先,应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自身贫困并不可怕,但如果因为贫困丧失了信心和斗志才是真正可怕的”这一道理。鼓励他们在不断的奋斗过程中树立更强的信心。定期召开一些励志自强的报告会,将学校中的一些自强学生作为宣传对象,把他们的感人事迹传递给每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熏陶。每个学期学校都应将一些曾经受过资助的毕业生请到学校开展“励志报告会”,让他们讲述自身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资助以及在教师、学生的鼓舞下开展的各种积极向上的先进事迹,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贫困意识价值观。其次,由于很多受资助的学生在参与一些活动时缺乏优势,因此学校应给予更多其它形式的服务。比如在开展大型的考试或招聘会时,学校可以优先考虑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再次,学校教师应时刻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谈话的方式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灵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贫困,帮助他们尽快的找到能够摆脱贫困的途径。最后,鼓励贫困生积极地参加校园活动,通过引导他们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更好地提高贫困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二)提升评选门槛,构建精准分类认定体系
针对在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门槛过低的问题,高校应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构建一套精准的分类认定体系,并以此来提升整个工作的具体操作性。
首先是申请流程的优化。应按照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学校将学生数据录入到困难认定系统中进行困难认定,各学院反馈后对学生认定等级进行二次审核的步骤制定评审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让整个评审工作变得更加富有层次感。其次,应加大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要与各级地方民政及各地居委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精准核实学生家庭相关状况,使学生提交的各种贫困证明变得更有权威性,防止各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出现。再次,对家庭贫困等级认定过程中需要提交的材料进行精确分类,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分为学生个人情况和家庭及其他成员情况统计表。其中学生个人情况表中具体的评价标准应涉及是否缴清学费、是否有奢侈品、是否经常在外面吃喝、是否有兼职、是否残疾等因素。在家庭情况及其他成员的情况调研中,应注重对建档立卡家庭、特困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等特殊情况进行重点保障,对学生家庭的人数、成员情况、是否有残疾人、从业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调研,通过提交对应资料的方式提升评审过程中的准确性。
(三)拓展资助模式,提升精准扶贫能力
基于目前很多高校在资助模式方面存在的较多问题,高校应将重点放在拓展资助模式上,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的能力,让更多高校贫困生能在不同形式的资助下进行正常生活、学习,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第一,应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工作,让更多的家庭困难学生通过创业的方式摆脱贫困。随着高校逐渐的扩招,很多同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应的工作。为了防止贫困生在毕业后因失业而无法脱贫,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平台中尝试寻找更多的创业方式,早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脱贫。
第二,学生处应做好贫困生勤工助学方式的谋划与引导工作。在保持现有学校勤工俭学岗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设一些新的技能型的勤工俭学岗位,帮助更多的学生既能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又能提高相关专业能力。
第三,就业部门应与周边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让各个单位提供更多兼职工作岗位,并优先让贫困生进入到企业的兼职工作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获得对应的企业资助,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早日摆脱贫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更好地响应国务院制定的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这一工作模式中需要涉及如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在对学生展开扶持过程中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资金扶持和精神扶持两个方面,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更好地成长。第二,应进一步提升扶贫过程中的评审门槛,将真正需要扶贫的学生甄选出来。第三,应进一步优化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开展扶贫服务,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扶贫服务过程中受益。